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抒情散文专题练习

抒情散文专题练习

抒情散文专题练习
(一)“孔孔洞洞”话峄山
梁金惠
①峄山,山并不高(海拔高度582.80米),然有史则古;山也不大(周长10公里许),但有
文则名,故称之为古老名山倒也实至名归。

②峄山的古在于山上的石头,它的石头形成于25亿年前太古代后期。

在漫长
的外力地质作用条件下,岩石经受风化、剥蚀、崩塌、跌落,地质学上有一个专门
用来描述花岗岩类岩石风化的术语叫“球状风化”,其结果就是形成了大大小小、
奇奇怪怪的浑圆体,叫做漂砾。

这些形态各异的漂砾又层层叠叠、零零散散地堆积在
原岩的表面,从地貌学的角度来讲,就形成了属于残积地貌的峄山形态景观。

③而从人文学的角度来欣赏,留在半山亭门柱上的郑燮所作的楹联就表达得极
为准确:“孔孔洞洞山,玲玲珑珑石,蜿蜿蜒蜒路,晶晶冷冷泉。

”如果游山从西
路开始,第一次读到该楹联时尚不明其意,待游山结束,你才能从回味中体会出它的真实。

假若不从孔洞中爬着钻上五华峰,再从山顶躺着钻下来,怎能领教“孔孔洞洞山”的
意蕴?而它的孔洞是因浑圆状的极大漂砾相互抵触在一起而留下的孔隙,满山遍野如禽如
兽的怪石数不胜数,被人们美化为各种形象的名称,象形惟妙惟肖,远眺、近视、上
仰、下俯,变幻无穷,千姿百态,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

峄山的灵性不在单体
的怪石上,而是因其层叠累加、千奇百怪地组合在一起,“千姿百态,万形必俏,山
如全卵,大小亿万,以堆石为奇功”,郑板桥说其“玲玲珑珑石”真是忒妥帖了。

那么要想在这怪石阵中走出一条路来,自然是困难重重。

尽管现在已经人工修建了游山
阶梯,但可以想象早先起起伏伏、弯弯曲曲的幽径,状如羊肠,称之为“蜿蜿蜒蜒
路”,也真多亏他能写得出来。

又因为山上石多无土,下雨时雨水落下顺岩石缝隙而
漏入“地下”,又从不同的低处潜流出来,晶晶亮亮、泛泛滥滥漫散开去,谓之
“晶晶冷冷泉”也确有情趣。

④峄山的真正有名,还在于它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

不消说孔子有“登东
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也不消说李白有“峄山孤桐,石耸天骨。


老冰泉,叶苦霜月。

斫为绿绮,徽声粲发。

秋风入松,万古奇绝”的赞赏。

再看
那白云宫里正殿大门廊柱上的楹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其前廊柱上更有传说为太上老君所作“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的楹联,却用道家密语写成,其楹联上的每一个字都让人驻足思量;门额上则是元代大书
法家赵孟頫所书的“玉皇殿”三个大字。

这些精彩的经典足以让人流连忘返了吧,
然而还有较这一切更为让人神往的所在:刻于北齐武平年间的摩崖石刻《文殊般若
经》,隶书中彰显着浓郁的魏碑风格,刚劲中隐含着古朴,庄重里流动着婉约。

在这
些遗迹里,儒释道三家的文化争相生辉,真使人叹为观止。

更有那李斯为歌颂秦始皇功
绩的峄山碑,那可是七雄争霸秦朝当立之后,全国第一次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的小篆体,是
我国文字规范化的开始。

单从书法的角度来讲,篆隶魏楷行,再加上历代君王墨客留题
的石刻、楹联、匾额等字迹,都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汉字与书法演化
的足迹可见一斑。

⑤如果因此而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心中尚有不服的话,那峄山之麓
的春秋书院、孤桐书院、峄阳书院的遗迹与现存则可以说明齐鲁文化的源远流长了。

而由当代大书法家杨萱庭题写的高15米、宽8米的独体“鼇”字,称得上当世单字石
刻之最,可称奇绝的是在此字的左肩上又篆书有“民族魂”三字,单字均在一米以上,
如同把民族魂扛在了肩上,且都深深雕刻在东部山顶的一块完整的石壁上,正代表了
“独占鳌头民族魂”的独特含义,极其形象又淋漓尽致地总结表达了峄山的文化特
征。

⑥正像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所言,中国一切文化的根源在于易经,而易经的根本在于其
三大原则,即变易、不易和简易。

峄山的变化在于它的演进,不易的是它的坚硬和顽
强。

简而化之,如同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她古老而又孕育着青春,永不止息!
(选自2014年《齐鲁晚报》)1.峄山形态景观是怎样形成的?阅读第②段用一句话概括。

(2分)
2 .第③段开头画线句引用郑燮的话有何作用?(3分)
3.简要说明下列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2分)
假若不从孔洞中爬着钻上五华峰,再从山顶躺着钻下来,怎能领教“孔孔洞洞山”的意蕴?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峄山文化和精神的认识。

(5分)
(二)三角梅
刘成章
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

我们知道三角梅
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
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

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
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
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
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当初栽下
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

我和老伴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
去的。

但自己亲手种下的,还曾怀有那样美好的憧憬,心中仍存那么一丝丝的期盼。

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

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
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

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面前皱眉,叹息,
甚至责备。

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

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

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然而,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我们惊喜地
看见,三角梅可怜兮兮的枝叶间,居然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
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接着又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生出了好几条侧枝。

我们高兴
极了。

可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拼命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
给搏出来了。

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它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


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非常生动地展现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

这时候与其他花
木相比,它毫无逊色之处。

它像沉默了好几年的毛毛虫,蓄满力量,开始向着花蝴蝶的
方向蜕变了。

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一段红色的花枝,仔细一看,
才发现竟然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

它静静地趴靠在墙边,正好长了一人高。

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

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
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

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
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8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3分)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文章按照时间线索,记录了三角梅从种植后了无生机到繁华怒放的生长经历。

B.第1自然段交待作者栽种三角梅的原因,只是希望每一个经过他家门前的人,都能香到小
院中的花。

C.第4自然段描写三角梅“病恹恹”“要死不活”的样子,凸显了它后面的“枝茂花繁”,前后形成对比。

D.因为看到三角梅终于长出旁逸斜出的枝杈,老伴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E.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4.文章第9自然段,作者发出了“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慨叹。

请简要分析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