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虞城县李老家乡任王楼小学课题组二0一三年十二月四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虞城县李老家乡任王楼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虞城,地处河南省东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都是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这里的人们生活艰辛而贫穷、自足而落后,自从90年代初期这里一小部分农民先行去了沿海的广东、深圳等地打工以后,他们在外面尝到了甜头,回来后确实改变了家里的经济状况,这里的人们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个个看到了新的希望,便纷纷放下了手中的锄头、镰刀,也撇下了年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一窝蜂地涌向了沿海的发达地区。
据不完全统计,这里每一村,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农民人数达到80%之多,留下的也都是些年老体衰、年幼在读的老人和小孩。
留下这些在读的小孩,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
我校现有在校学生419名,其中留守儿童146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4.8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41人,占在校生总数的57.51%,残疾学生2人,孤儿2人,单亲家庭子女12人。
据我们的调查,这些“留守儿童”绝大部分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还有些都是寄养在姑、姨、叔、伯及朋友家中,而这些监护人大多数年老体衰又都类似半文盲,既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又重“养”不重“教”,每天只保证他们吃饱穿暖,至于思想文化教育则相应地交给了学校老师。
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曾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世上只有妈妈坏,生了孩子她不带,跟着爷爷奶奶吃咸菜,根本没有父母爱,爷爷奶奶说得好,成绩不好我不怪,千万不要去学坏……”所以“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话,经常有抵触情绪,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对学习感到十分吃力,学习兴趣不高,不想学、不愿学,学习成绩普通偏低,在人际交往方面,很难以与周围同学和睦相处,且性格上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其他同学来往,另一部分则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刁蛮任性,喜欢惹事生非,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总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在过失,说谎,攻击和破坏行为等方面更加突出一些。
这些问题在部分“留守儿童”身上还表现得相当严重,如果不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势必造成儿童的发展不良,学校的教育质量下降,甚至造成各种社会问题。
因此,研究和解决“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这些心理疾患已迫在眉睫,必须引起我们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要求学生要有健康的人格,对于小学生来讲,健康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换句话说,要通过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来。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的课程改革向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的要求,要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背景,成为木桶理论中最短的一块板,尤其要受到重视和关爱。
(三)、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建设和谐社会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就是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平等,而儿童的可塑性为这一目标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留守学生”是指父母为了生计双双进入城市打工,把孩子寄在亲朋好友家里或交给年迈的长辈照看,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特殊的未成年人弱势群体。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是针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村(比如我校地处城北山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亟待解决的实际,调查我乡及周边乡镇的“留守孩子”教育现状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山区小学开展“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途径、方法、策略,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4、对策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记录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及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不断总结,为今后的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1、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掌握其个人情况,尤其是心理现状。
2、创建“留守儿童之家”,真情关爱,活动上优先安排,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
4、设立亲情热线,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学生父母及监护人进行交流与沟通。
5、优化“家长学校”管理,定期对留守学生监护人进行培训与指导。
六、研究过程、方法及结果(一)基本过程和方法1、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了解现状,建立档案。
2、子课题到人,教师人人行动,留守学生个个落实。
3、针对问题,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研究对策。
4、及时小结,认真总结,汇编课题研究论文、案例、及教学活动设计。
(二)调查结果:1、调查任王楼小学留守儿童基本状况。
我校12个教学班,共有在校生419人,其中留守儿童146人,留守儿童占的比例为34.84%。
留守儿童中男生人数为79人,女生为67人,研究对象留守情况调查统计如下:父母一方在家有102人;父母双方都不在家有44人。
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人数居多。
其中与爷(姥爷)奶(姥姥)生活的留守儿童占多数,占该类的65%。
父母有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人数较少。
其中留母亲在家看护的占多数,占该类的75%。
留父亲在家看护的较少,可以看出,父母单方在外地务工的家庭中,多以孩子的父亲为主。
从留守儿童的性别统计中,我们发现,父母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男同学居多;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女同学居多;反应出父母在外地务工的心里:“把女孩子留给间接监护人照看父母比较放心”。
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的。
(1)调查任王楼小学留守儿童各年级的分布情况。
一年级18人;二年级26人;三年级22人;四年级27人;五年级25人;六年级28人。
七、课题研究结论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也是持久的。
留守儿童面临诸多生活挑战。
人们比较多的关注到留守儿童在行为约束、学习辅导等方面的缺乏,认为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这些问题当然都存在。
但是,我们发现,这些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还面临一些更具基础性的心理问题。
(一)留守学生表现突出的心理问题1、缺少父母关爱养成孤僻性格,自卑、自闭。
留守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缺乏自信。
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容易欺负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
使得他们认为可怜无助,低人一等,不愿与人交往。
许多学生养成孤僻的性格。
他们在行为上,常常表现出办事独来独往,与别人格格不入,很难与身边的人交往,人际关系极差,即便与教师交往也显得拘紧,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的态度;很少和朋友、同学一起玩耍、游戏。
甚至连回到家里也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2、祖辈无端溺爱产生自私心理。
大部分留守学生都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们无端溺爱,使一部分留守学生产生狭隘的自私心理。
他们眼界狭小,心胸狭窄、注重自身利益,对个人得失,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得失都会斤斤计较,甚至耿耿于怀。
具有这种不良心理的学生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心我为中心,人人为我可以,我为人人则不能。
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火冒三丈。
轻者唇枪舌剑,重者拳脚相加。
只要不顺心,就乱发无名之火。
老师说他一句,他至少要强辩两到三句。
3、懒散,茫然,厌学。
因为他们缺少了家庭温暖这一环,心灵在感受亲情上已受到创伤,不求上进,混日子。
从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来看,大部分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其中只有5%的成绩优秀和28%的中等偏上,中等或偏下的占67%!问卷中有高达48%的留守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有厌学、逃学、逃课的行为。
有51%的认为“读书没有意思”。
可见,厌学心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普遍。
他们往往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即使在教室内,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有甚者影响其他人学习。
有些胆大的还直接和老师作对,扰乱课堂纪律。
4、形成逆反心理滋长敌对思想,没有安全感。
逆反心理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
一方面,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的关爱体验,总是把教师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
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经常把自己放在老师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
另一方面,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是造成他们逆反心理严重的重要因素。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他们与其他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学生一样,也有许多成长需要,诸如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等。
但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他们这些需要的实现与其他学生相比,常常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进而使他们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
当他们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时,他们就极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逆反。
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自然与父母的关系相对疏远,进而导致家庭关系失调。
长期生活在这种已经淡化了的亲子关系中,他们往往对人很冷淡,缺乏安全感。
如果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比如:人们都认为他们缺乏家教、从而受到一些孩子的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这些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因素长时间淤积于心,就会使他们表现出易冲动、行为粗暴、爱挑衅、敌对、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等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率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5、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负面影响。
父母外出打工后,90%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是留守孩子监护的主体。
这个群体的监护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没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以及身体素质差的问题。
由于他们中大多数人自身的教育水平所限和思想观念落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
首先是来自监护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制约。
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这个监护群体大多数人是半文盲,没有接受很多教育,他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一些老人不但对有些留守儿童不认真学习的行为不进行监督,而且为一些留守儿童迟到、旷课甚至是辍学持包容和支持的态度。
其次是来自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
我们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大多数文知识水平有限,上过初中的人只有几个。
由于他们自身的能力所限,根本无法也不可能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任何的教育支持和帮助。
在对留守儿童(抽样50名)的问卷调查中,在留守儿童的课外学习辅导一项中,没有任何课外学习辅导的比率占76%,有条件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仅占12%。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求助老师的比率占44%;求助同学的占28%;求助亲属的占2%;只能靠自己解决的占26%。
在留守儿童个人期望的调查中,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辅导的占86%;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的占82%。
可见,孩子们这些小小的期望都得不到满足,家庭辅导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有些家长说:“把孩子留给老人带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他们只能给孩子做做饭和洗洗衣服,根本不可能帮助孩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