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直观图示法,设问(课件出示)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设问: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一些?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哪里?
旧语新说,以一个外婆的回忆(包括语言和图片)向学生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化,提问:外婆的一生中经历了哪些变化?其中,有哪些新思想和新文化现象出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而不断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从新文化运动时期饱含激情的作品中,体会一种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认识人生的意义总是将个人的价值融于社会价值之中。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所倡导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仍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应重点把握。
3.小组讨论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发挥。
二、不足方面
1.精心筛选为主题服务的有效资源。不能单纯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去堆砌大量资源,这既是时间的浪费,也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2.相信学生的能力。题目的设问含金量要更大些,让学生的思维力度更深些。
师生自主学习,对于学生无法得出答案的问题师生进行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感知历史形成认识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把中外历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课堂小结
2分钟
本节课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时间,人物,阵地,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布置作业
1分钟
第九课课时练作业。背诵新文化运动相关内容。
一、成功之处
1.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变教师枯燥、呆板的满堂灌为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丰富的历史材料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落实和理解,通过阅读材料去思考、解决相关问题,最后教师归纳、概括,更易于学生接受和记忆。
2.通过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把握历史规律的创新能力。
看一段关于十月革命的视频,引入第二子目“新世纪的曙光”。在视频播放完毕后,给出两个问题。1、曙光是什么意思?2、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希望呢?
课件展示以下材料: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设问:你能从以上材料中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哪些积极影响?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对历史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同时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体而言,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尚在进一步培养中,而且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仅来源于影视,有一定的认知,根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历史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有限来说,老师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启发式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课堂当中应以史为据,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引领学生深入课堂。
难点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教材主干采用引导法,创设情境法,兴趣引导法等教法进行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知识和年龄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研读法、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分析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8分钟)
(10分钟)
(5分钟)
(10分钟)
板书设计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时间
人物
阵地
主要内容(前期、后期)
评价
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但本课内容较为枯燥,纯属平实性表述,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陌生的,不能产生亲近感以及重视意识。我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和补充大量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再创设一个个探究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解决,并给学生大量的展示、讨论的机会,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从而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记住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主要代表人物,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
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思想文化是当时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对政治、经济发挥反作用;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探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
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的初步能力;收集并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从作品中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新文化运动
执教者
李红方
课时
1
所属教材目录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内容与地位来看,新文化运动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伸,召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打开道路。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本课在内容上主要分为1、2两大块:1、《新青年》的创办;2、“新世纪的曙光”。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第43—44页,找出答案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材料,联系教材,找出答案,教师逐一进行讲解,认识其内容其实就是“四提倡四反对”
看一段关于十月革命的视频,引入第二子目“新世纪的曙光”。在视频播放完毕后,给出两个问题。1、曙光是什么意思?2、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希望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一: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孔子的地位。回答二: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回答三: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个沉重打击。回答四:为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回答五: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回答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回答七: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使语言和文字紧密地结合起来。回答八:为五四运动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