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果冻经验。
2.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引导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乘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运算定律的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
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还记得吗?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2、你会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279+347+153 124+358+376
50×34×2 240+785+15+160
学生自主解决,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学生汇报。
师:前面我们共同探索与发现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
这些运算定律能使我们的计算变得快捷、简便。
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再次走进探索与发现的旅程,本节课我们要探索的新的运算定律是: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1 。
师:观察下面的式子,你能照样子再写一组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式子,试着写照样子写出一组式子,然后小组交流。
生:我写出的是(30×50)×2 30×(50×2)
=1500×2 =30×100
=3000 =3000
(30×50)×2 =30×(50×2)
生:我写出的是、、、、、、
师:从这些算式里,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了每组算式都是三个数相乘,只是计算顺序不一样,结果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了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在乘第三个数;或者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在乘第一个数。
结果积不变。
2、出示主题图2.
(1)师:请你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你的发现。
生:(2×4)×3表示……
2×(4×3)表示……
生:(2×24)×6表示……
2×(24×6)表示……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如果用a、b、c三个字母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刚才发现的规律吗?
小组讨论、交流。
集体交流,点名汇报(多找几名学生回答)。
生:(a×b)×c=a×(b×c)
师;这就是乘法中的结合律。
(2)理解运用规律。
课件出示题:125×9×8=。
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指名汇报:你是怎样算的?说说你这样做的理由。
=125×9×8 = 125×9×8
=1125×8 =125×8×9
=9000 =1000×9
=9000
师:这两种算法,你认为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结合律简便?(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2题。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2、独立完成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3题。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3、自主阅读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1、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发现了乘法的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2、通过实际计算,我们理解了乘法结合律的意义,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计算简便。
五、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0×50)×2 =30×(50×2)
(2×4)×3=2×(4×3)(2×24)×6=2×(24×6)(a×b)×c=a×(b×c)乘法中的结合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