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桂 林 的 民 俗 风 情

桂 林 的 民 俗 风 情

桂林的民俗风情
三年二班郭芳伊
桂林不仅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令人神往,而且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令人迷恋。

壮、回、苗、瑶、侗等28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8.5%左右,共有少数民族70多万人。

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地域文化,诸如农耕、游牧、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建筑、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幅浓郁而又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为您的桂林之行增添情趣。

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七月十三日—十五日),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族风俗传统节日。

每到七月半,以唱歌放灯寄托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

人们自发携灯,沿河漂放,夜幕下灯光辉煌,形成“万盏河灯漂资江”壮景。

节庆期间,地方特产、民间小吃琳琅满目,经贸洽谈,形势多样,有顶竹竿、舞狮、舞龙、大象拔河、斗鸡、斗羊、羊鸟等古朴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

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元朝期间,红瑶同胞在每年农历3月15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肩担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成群结对来到泪水街举行节日盛会,交换一年所需的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用品,未婚青年则在这一天借机唱山歌、吹木叶, 以优雅动听的情歌来相约幽会意中人。

红瑶同胞能歌善舞,民间体育活动顶竹杠、拉山拔河,打旗公等十分有趣。

红瑶妇妇女爱盘发,头发又黑又亮而且很长。

红瑶姑娘爱比美,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要有文化、善言善歌、心灵美。

因此,对山歌,跳长鼓舞,体育比赛,比长发,评寨花,使红衣节内容丰富、非常活跃。

一年一度的红衣节,举行于寨纳(泗水乡),或举行于龙脊山下。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红衣节已成为龙胜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一个窗口。

阳朔居有汉、壮、瑶、苗等11个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习俗、节日外,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擅长对山歌。

不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每每摆起歌台,一比高低,直至通宵达旦仍不肯散去。

这些山歌有谈情说爱的,有倾诉生离死别、崇尚忠孝的,也有谈古论今叙事的。

唱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歌声或激越高昂,悠扬动听;或深沉委婉、如泣如诉;或轻呤浅唱、闲适洒脱......尤以壮乡高田的中秋节对歌、福利龙尾瑶民的“歌堂愿”会最富特色。

中国农历每年的五月初八前后,由民间组织在福利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
育及祭祀活动。

五月初八,圩上各户扎起三尺六寸高的立式彩灯到镇上公公、婆婆庙前燃放,然后祭祀两庙中的一百余尊菩萨并将其抬、抱于大街上,随队的有文艺、体育队伍,舞狮、耍牌灯、踩高跷、八仙纸扎、锣鼓篷、故事台、旱船......等等。

街道上一时水泄不通,人声沸鼎,鼓角连天,十分壮观。

完毕则是民间文艺表演(唱桂戏等)、体育活动(球赛、棋赛等),伴随着各种商贸活动。

这些活动一般为时五至十天。

节日期间(当地人称赶会期),家家酿制苦瓜酿作自家主菜和款待宾客。

福利“五月八”会期的来历,传说是人们在五月初八这天去祭祀公公、婆婆庙可多子多福、国泰民安。

在祭祀公公、婆婆庙的神坛上有这样一副楹联:婆婆一片婆心保佑人人生仔,公公十分公道教育个个孝亲。

活动中,谁来组织,抬、抱菩萨的是什么人,都有具体的规定;还有,家家为什么要酿制苦瓜酿?想探个究竟,不妨在五月初八时到福利去看一看。

六月二十三节是阳朔县白沙镇民间传统节日。

中国农历每年的六月二十三日前后,由民间组织在白沙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育及祭祀活动,当地人亦称赶会期。

六月二十三,是白沙镇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日子。

六月二十三这天上午,先是到“关圣帝君”塑像前祭祀,然后由一些执事往镇各家各户送一张印有“武圣宫”、“丁财旺”的红纸帖,紧接着首事们以首领身份走在队伍前面开始,首事身后是舞龙、独角兽,青少年化装成的刘备、孔明、张飞乘马而来,有一匹马身上虽披着红毡子,却无人骑在上面(据说上面坐着关羽,一般人看不见)。

接下来是由男女儿童化装成仙童坐在纸扎亭里的“故事亭”,最后是四台“炮”。

上新坟节农历二月初二日,凡家中有在头年去世的亲属,至此日,所有嫁出的姑娘姐妹都携带着艾叶粑、香烛、钱纸、鞭炮、腊肉等礼品回娘家,与叔伯、兄弟共同到新坟祭奠,以示哀悼。

在壮族农村尤为盛行。

阳朔社日阳朔的社日分春社和秋社(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第五个戊日为秋社),一般在农历二、八月间。

阳朔农村普遍流行有“做官三年不如耍社一天”之说法。

因为在每个村子里,不分贫富贵贱,少则十户,多则二、三十户,为了互相办理丧事,在社日中都要聚会“吃社”(每户1名男子),并就一年中办理丧事立约,规定当年丧事每户对丧主助钱、粮数额,负责抬棺送葬则是义不容辞的。

农村俗称“十友社”。

凡不参加“吃社”的,则被开除“十友社”,社友不再负责料理他家的丧事。

阳朔牛王节农历四月初八日,传说是牛的生日。

阳朔乡下农民在这一天,家家吃黑糯米饭,并用它喂牛,为耕牛消灾解难,同时感谢耕牛对人的辛勤劳动。

阳朔尝新节农历六月初六日,农家都备酒礼到田头地角供奉,用钱纸扎谷桶盛满新谷插在田基上,以示稻谷满仓,或是“抬菩萨”祈祝五谷丰登。

阳朔中元节又名鬼节,俗称七月半。

壮族在农历七月初七到十四过节,其它民族农历七月初八至十五日过节。

节日里,家家户户早晚供奉祖先神牌位,到送祖之日(十四或十五),用封包(即纸袋装着钱纸、金银纸锭冥强之物,写上祖先的名讳到野外焚烧,是夜,野外烛光片片,其间人影晃动,俗称“送鬼”。

阳朔冬至节农历十一月“冬至”这天,农村有“冬至大过年”之说,家家户户早吃汤圆,晚吃油豆腐肉圆及鸡、鸭、鱼、肉、大肆庆贺。

阳朔的小年又称送灶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晚上,传说灶王爷要上天了,农村便以糖果、豆腐在灶头供奉,“送灶君上天”。

供奉毕,则家人大宴,称过小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