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期末试卷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期末试卷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小明和小红想比较棉布、锡箔纸、泡沫塑料这三种材料的隔声性能.(1)小明将机械闹钟放入鞋盒内,分别盖上(不同/相同)______厚度的不同隔声材料.接着他一边听秒针走动的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小明在远离声源的过程中,他所听到声音的_______(响度/音调)发生改变.然后分别测量并记录此处到鞋盒的距离(如上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待测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可能是___________.(2)为了进一步验证,小红认为还可以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分别改变不同隔声材料的厚度,直到测试者听不见声音为止.然后通过比较材料的厚度来确定材料的隔声性能.若材料越厚,则说明其隔声性能越________(好/差)【答案】相同响度泡沫塑料人到声源的距离差【解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比较棉布、锡箔纸、泡沫塑料这三种材料的隔声性能,要控制不同隔声材料厚度的相同,音调大小由振动的频率决定,发出的声音音调不会改变,听到响度与听者与声源的距离有关,故小明在远离声源的过程中,他所听到声音的响度发生改变.由表可知,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泡沫塑料听不见声音的距离最小,故待测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可能是泡沫塑料;(2)根据控制变量法,为了进一步验证,小红认为还可以保持人到声源的距离相同,分别改变不同隔声材料的厚度,直到测试者听不见声音为止.然后通过比较材料的厚度来确定材料的隔声性能.若材料越厚,则说明其隔声性能越差.故答案为:(1). 相同 (2). 响度 (3). 泡沫塑料 (4). 人到声源的距离 (5). 差【点睛】本题比较棉布、锡箔纸、泡沫塑料这三种材料的隔声性能,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及音调的决定因素及响度大小什么有关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是关键.2.现在大多数房屋的门窗玻璃是“双层中空(接近真空)”的,能起到“隔音保温”的作用.小明在敲玻璃时,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产生了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的想法.为此,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如图所示,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底端,把玻璃球A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B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②把橡胶球B向左拉开一定的高度,放手后让其撞击玻璃板,玻璃球A被弹开,在下表中记下玻璃球没斜面向上滚动的距离,共做3次.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②的实验.⑴实验时,把橡胶球B向左拉开“一定的高度”,目的是为了保证橡胶球B与玻璃撞击时的________能保持不变;⑵受到橡胶球B的撞击后,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__________来反映的;⑶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⑷中空双层玻璃具有“隔音和保温”作用,是因为①隔音:___________;②保暖:___________.【答案】速度玻璃球滚动的距离大小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幅度大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真空传导热量的能力比玻璃差【解析】解答:(1)根据控制变量法应保持橡胶球B与玻璃撞击时的动能相同,由于是同一个橡胶球,则应保持橡胶球B向左拉开“一定的高度”,从同一高度落下;(2)当玻璃板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这是转换的研究方法;(3)同样的撞击下,单层玻璃后的玻璃球比双层玻璃后的玻璃球运动的距离远;所以结论是: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4)两层玻璃之间接近真空,中空双层玻璃具有“隔音和保温”作用,①由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而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这种窗户能起到较好的隔音效果;②由于真空传导热量的能力比玻璃差,所以这种窗户能起到较好的保温效果。

3.如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问题.(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ms.(2)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均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一同学猜想“温度越高,声速越小”.他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如果的确是“温度越高,声速越小”,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1)0;(2)不变;(3)变大【解析】试题分析:(1)因为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乙距离相等,时间相等;(2)由于乙和甲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乙接收到的时间总是比甲晚一定的时间;(3)声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所以在相同距离内,时间减少;解:(1)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且由于声速相同,所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故液晶屏的示数为0;(2)因为铜铃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由于乙比甲远的距离是一定的,所以声音传到乙和甲的时间差是不变的;(3)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一定,由于温度越高,声速越小,所以声音传播到甲和乙的时间都会减增加,故时间差也会变大;故答案为:(1)0;(2)不变;(3)变大.【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有关方面的内容,计算时要注意时间单位和路程单位的统一.4.小玉所在物理实验小组首先做了如下几个实验。

实验一:用手摸喉头,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实验二: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动,发声时,感觉梳子在振动。

实验三:敲击音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水面,激起水花。

实验四:把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使它振动发声。

(1)他们发现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物理学把这种由几个现象得到一个共同结论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__法。

(2)音叉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到,通过激起水花将振动放大反映出来,物理学上把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法。

(3)小玉发现,轻拨与重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的大小不同。

她继续用钢尺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记录的现象如下表:(4)小马发现小玉记录的现象有问题,请你帮他指出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改正后,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张发现塑料片快划与慢划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

他选择如图甲所示的器材进一步探究,但忘记记录现象了。

请帮他完成实验记录: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则第________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如图乙所示,用薄塑料片在A、B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各划一次,则______(选填“A”或“B”)梳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6)小马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介质;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任何东西做介质。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两个实验:A.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小丽轻敲桌面,小冬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B.将两张桌子拉开,又进行了一次实验。

小马发现这两个小实验的结果不同,其不同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的实验结论验证了其中猜想________(选填“①”或“②”)是正确的。

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A.猜想假设;B.分析归纳;C.得出结论;D.实验研究;E.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马他们的后一次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______。

(填步骤前的英文字母)【答案】振动归纳转换应该是钢尺振动的声音,而不是钢尺拍打桌子的声音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一B第一次声音响度大,第二次声音响度小① EADBC【解析】(1)他们发现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振动,即声音由振动产生;物理学把这种由几个现象得到一个共同结论的方法称为归纳法。

(2)音叉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到,通过激起水花将振动放大反映出来,物理学上把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

(3)实验继续用钢尺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4)所以应该研究钢尺的振幅与钢尺产生的声音的关系,而不应该是拍打桌子的声音;经过改正后,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振幅越大,钢尺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5)完成实验记录: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振动频率高,第二次慢些,振动频率低,所以第一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如图乙所示,用薄塑料片在A、B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各划一次,B尺子齿更密,同样的速度划过时,振动频率高,所以B梳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6)小马发现这两个小实验的结果不同,第一次的声音由桌子直接传播,即在固体中传播,而第二实验时,声音必须经过中间的空气传播,所以其不同的地方是第一次声音响度大,第二次声音响度小。

得出的实验结论验证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其中猜想①是正确的。

探究问题的过程,正确步骤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研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所以小马他们的后一次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EADBC。

5.如图所示,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个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1)敲击直管发出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播到人耳的.三根直管中音调最低的是________号管.(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请说明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空气 3 不能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解析】【分析】【详解】(1) 敲击直管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3号管子的频率最小,3号管子的音调最低.(2)探究管子发出的声音的频率与管子长度、直径的关系应采用控制变量法,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实验中没有控制管子的长度相同而直径不同、或管子的长度不同而直径相同,即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不能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点睛】(1)音调由声音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2)探究频率与管子长度、直径的关系应应用控制变量法.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6.如图所示,是小林同学探究光反射规律的实验.他进行了下面的操作:硬纸板是由E、F两块粘接起来的,可以绕ON转动,ON垂直于镜面,让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 点.(1)先使E、F两块纸板在同一平面内,这时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2)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这时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3)由(1)(2)可得出结论:________.(4)如图甲,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0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入射角30º,这时反射角________,使入射角45º,这时反射角________,使入射角65º,这时反射角________,说明________.【答案】能不能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0º 45º 65º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解析】【分析】【详解】(1)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先使E、F两块纸板在同一平面内,这时能看到反射光线;(2)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这时不能看到反射光线,否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就不在同一个平面内了;(3)所以由(1)(2)可得出结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4)入射角为30º,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也是30º,同理,使入射角为45º,这时反射角也为45º,使入射角65º,这时反射角65º;通过实验可以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