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体育_ 脚内侧踢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体育_ 脚内侧踢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脚内侧踢球课时计划
学情分析
1、学生心理特点:五年级的学生年龄在十一到十二岁左右,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直观形象思维,对游戏、竞赛特别感兴趣,
有较强的表现欲望。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集体活动中与同伴团结合作,完成活动任务。

2、技术技能基础:五年级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在低年级通过教学初步得到锻炼,但多是模仿或自发形成的,对技术要领还未形成较正确的理解。

本课设置了让学生容易接受的主题,实施技巧和游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针对个别学生动作可能达不到规范化,多鼓励、多肯定,以求人人有提高,个个有发展。

效果分析
通过练习,对学生掌握动作情况有了简单的了解:
1、20%——30%的学生能够做到动作协调、连贯,能够连贯完成助跑、跨步、踢球动作,并且支撑脚位置正确,击球点及脚触球部位正确,准确性高。

2、大部分学生(90%)能够完成动作,动作比较规范,能够完成助跑、跨步、踢球动作,并且知道支撑脚位置,击球点及脚触球部位的正确位置。

3、个别学生(10%)不能完成完整踢球动作,动作不协调、不连贯。

针对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支撑脚的位置及击球点及脚触球部位。

但还有踢球方向不正的问题,以后课中进行解决。

教学反思
《学习脚内侧踢球》的教学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进入主题,通过徒手操充分活动身体各关节为主教材打下基础,预防运动损
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脚内侧踢球是足球技术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动作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我采用模仿练习,先是原地动作练习,接着是助跑有球的练习,最后是长距离脚内侧传球练习。

体会摆动腿以髋关节为轴,大腿带动小腿的摆动方法。

但是有些学生对动作的完整概念往往不能理解,这就导致不同错误的发生。

如:踢球腿的膝盖和脚尖外转不够,踝关节放松,脚尖没有翘起;身体不会协调用力;脚型控制不好等等,鉴于这些错误的发生。

我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用脚踩球,另一人做原地或上一步的踢球练习。

并且踢球力量不要过猛,主要体会支撑脚的站位和摆动腿的摆动动作。

采用这些方法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觉得对学生的要求,不应过急,练习应循序渐进,打牢基本功,才会取得技术方面的更加进步。

但是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比较散漫。

(2)学生对足球的认识有限,应逐步提高对足球的认识。

(3)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教材分析
脚内侧踢球是小学《体育》教材小足球教学中的内容,它是足球技术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术动作,主要用于传球和射门。

踢球是
足球运动的主要特征,它是队员与队员联系的重要途径,是整体技战术的体现,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通过对脚内侧踢球的学习,还能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柔韧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

学习足球脚内侧踢球共用四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脚内侧踢球技术动作,提高对足球运动的兴趣。

在学练过程中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变换练习方法、增加练习难度,使学生在学、练、玩中体会动作,最终达到建立技术动作概念的目的。

评测练习
学生评分要求:
1、动作正确,能够连贯完成助跑、跨步、踢球动作,并且支撑脚位置正确,击球点及脚触球部位正确,准确性高。

(93—100)
2、动作比较规范,能够完成助跑、跨步、踢球动作,并且支撑脚位置正确,击球点及脚触球部位正确。

(85—92)
3、基本能完成整个踢球动作,动作不协调、不连贯,个别动作不到位。

(77—84)
4、不能完成踢球动作,踢不到球,动作不协调、不连贯,不能完成动作。

(70—76)
课标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体育水平一阶段的内容《脚内侧踢球》,选用的年级是五年级。

以新课标为依据,遵循“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喜爱及打下足球基本功。

师生共同愉悦的学习,活动氛围。

结合教材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充分感受体育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讨,互相合作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