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节放线杆菌

第七节放线杆菌


林氏放线杆菌也称为李氏放线杆菌或李 尼尔氏放线杆菌。本菌是由李尼尔(Lig-nieres) 和斯匹兹(Spits)于1902年首次从患类似放线杆 菌病的牛分离得到,主要引起牛、绵羊和猪 颈部软组织、内脏和皮肤感染,发生肉芽肿 和化脓。也是引起牛“木舌病”的病原菌之 一。
1.生物学性状 本菌通常呈短杆状或球杆状,大小为 1.5µ mX 0. 4µ m,但由于培养基的不同,其形态 也有所不同。在含葡萄糖和麦芽糖的培养基上墙 养,多呈长杆状或丝状;在含有血液或血清的培 养基上培养,多呈短杆状或球杆状,在肉汤培养 基上培养,多呈链状或丝状。无运动性,无鞭毛、 芽抱和英膜。在肉芽肿和慢性化脓病灶中,可长 成灰白色小颖粒,无显著放射状菌丝。革兰氏染 色阴性,无抗酸性,石炭酸复红染色呈两极着色。 该菌为需氧和兼性厌氧,最适培养温度为 37℃,最适pH值为7.6。对营养要求高,在含有5% 血液或10%血清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该菌不溶 血。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不需要V因子。
氧化酶和磷酸酶试验阳性,产生硫化氢, 能基质、脲酶试验阳性,甲基红试验为阴性。 抗原结构复杂,有耐热抗原和不耐热抗 原之分。耐热抗原又称菌体抗原,根据其结 构可将林氏放线杆菌分为6个抗原型。耐热抗 原又称表面抗原,是菌体周围的一些黏性物 质。该菌的环境抵抗力弱,60℃ 15min以及 常用消毒剂、日光、干燥等均可杀死本菌。 此外,该菌对四环家、链霉索、氯霉素及磺 破类药物敏感。
一、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又名猪胸膜肺炎嗜 血杆菌或副溶血嗜血杆菌,后经DNA杂交试验 证实该菌与林氏放线杆菌有很高的同源性, 故而将其列入放线杆菌属中。它是引起猪放炎为特征,主要侵害2~5 月龄、体重30~ 6 0k g的猪,以具高度传染性, 常呈急性或最急性经过,发病率、死亡率均 在50%以上,是集约化猪场常见的甫要猪病 之一。
1.生物学性状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分为2种生物型。光学显微镜 下,生物Ⅰ型为小杆菌,具有多形性。培养时需要加 人V因子(辅酶Ⅰ,NAD)。不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 在含5%绵羊血琼脂平板上于37℃培养18~24h后,可见 光滑、湿润、圆形的针尖大小的菌落,在巧克力琼脂 平板上的菌落稍大些。生物Ⅱ型菌比生物Ⅰ型菌大, 并且具有两极浓染性,生长不需要V因子,能在麦康 凯培养基上生长。在绵羊血平板上,胸膜肺炎放线杆 菌可产生稳定的乒溶血。该菌兼性厌氧,革兰氏染色 阴性,不形成芽抱。 该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糖、甘露醉、 蔗糖、木糖和果糖产酸,尿素酶试验、硝酸盐还原试 验和CAMP试验均为阳性,硫化氢试验、V-P试验和 MR试验均为阴性。
目前该菌有14个血清型。生物Ⅰ型中含有12个血 清型(1-12型),其中5型又分为5a和5b两个亚型.生物Ⅱ 型中含有2个血清型(13型和14型),其致病性比生物I型 要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包括英膜多 糖(CP),脂多据(LPB)、外膜蛋白(OMP)、细胞毒素(Apx)、 转铁结合蛋白(TBP),酶蛋白等。细胞毒素是本菌最 重要的致病因子,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可产生3种细胞 毒素:ApxⅠ,ApxⅡ,APXⅢ。 人工感染或自然感染均可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感染后10-14d可检出血清抗体,抗体水平在感染后4-6 周达到高峰。 该菌抵抗力弱,对常用消毒剂敏感,60'C5-20min 即可杀死,但对结晶紫和杆菌肚有一定的抵抗力。
第七节放线杆菌
放线杆菌属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杆状、球 杆状或纤细丝状多形性的细菌。
生长发育时均带有钻性,除极少数种(伴 放线杆菌)外,所有动物都是自然宿主。在临 床.几较重要的种有7种,即猪胸膜肺炎放线杆 菌、李尼尔氏放线杆菌、马驹放线杆菌、猪 放线杆菌、英膜放线杆菌、罗氏放线杆菌和 精液放线杆菌(图9一7)。
2.微生物学诊断 直接镜检 取病死猪肺坏死组织、胸水、 鼻及气管渗出物做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镇检,可 见革兰氏阴性两极着色的球杆菌。 分离 培养该菌确诊需取上述病料接种巧 克力琼脂或绵羊血琼脂,置5%CO₂, 37℃过夜培 养。如有溶血小菌落生长,应进一步做CAMP试 验,检测其脉酶活性及甘露醇发酵能力。对血清 型的确定,可进一步做琼脂扩散试验或直接凝集 试验鉴定分离株的血清型。 防治 该病的治疗一般首选青霉索。免疫 防治可用本地血清型的分离株,制成灭活苗就地 使用.同时通过时结群血清抗体检测,淘汰阳性 猪,建立净化猪群。
该类细菌为球形、卵圆形或杆状。以杆状为 主,大小在0.4~1µ m。偶尔也见长丝状,特别是 在含葡萄糖和麦芽糖的培养基上培养,菌休最长 者可达6µ m。多以单个或成对排列,很少形成链 状。不形成芽抱,无运动性,除荚膜放线杆菌和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外,绝大多数放线杆菌不形成 荚膜。 兼性厌氧,有机化能营养,发酵型代谢口最 适培养温度为37℃,最适pH值为7.5。 除猪放线杆菌能产生黄色素外,其他放线杆 菌一般不产生色素。能利用葡萄糖和果糖,在 24h内产酸不产气。不能发酵卫矛醇、肌醇和菊 糖。MR试验阴性,不产生能基质,能还原硝酸 盐。
2.微生物学诊断 直接检查 取脓汁或脓肿内容物,用灭菌生理盐 水冲洗数次,挑取灰白色小颗粒,置于载玻片上,于 高倍镜下观察。可见小颗粒表面有棍棒状凸起,并呈 放射状排列。加1-2滴15% KOH溶液于颗粒上,另取一 盖玻片用力压碎颗粒,若颗粒已钙化可先加稀盐酸溶 解后再压。压碎后经革兰氏染色,可见集聚在一起的 细菌,并呈放射状排列,短杆状,无菌丝,革兰氏阴 性。牛放线杆菌颗粒中的菌体呈丝状,具分支,革兰 氏阳性。 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脓汁、脓肿、淋巴结或其他 病变组织内的小颗粒,置于已灭菌的乳钵中磨碎,接 种血琼脂平板和肉汤培养基,经37℃24-48h培养后, 观察菌落和生长情况,并进行生化试验,与牛放线杆 菌做鉴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