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课 程 教 学 目 标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2.1制定化学教学目标的意义和依据
导言
•你理想中的化学老师 •你理想中的化学课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什么
现代化学教师的素质
• • • • • 正确的教育观念 良好的职业品质 多元的知识结构 完善的能力结构 多向的教育交往
怎样的老师是“好”老师?
责任和爱
•“责任”可以让你把事情做完 整 •“爱”可以让你把事情做好
学时,一学期2学分;高一学完必修1、2;高二学完 选修3、4;高三上学完选修5)。
• “两类型”高中化学新课程 ——必修和选修 1.必修:必修1;必修2
高 中 化 学 必 修 模 块 课 程
• “两类型”高中化学新课程 2.选修: 高 (1)化学与生活 中 化 (2)化学与技术 学 选 (3)物质结构与性质 修 模 (4)化学反应原理 块 (5)有机化学基础 课 程 (6)实验化学
沃森老师的第一节课……
如果你是沃森……
下课以后……
沃森老师的第二节课
对待学生的错误
上课方式和教学理念
遇到的阻力
想要放弃……
谁是对的,传统还是沃森? 想要改变谁? 或者,谁想要改变?
毕业了…
必修课程
1.2 化学新课程(1)
1.2.1 化学新课程的理念(P15) • 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 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和学好化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 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2.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 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 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同 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 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 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2.1制定化学教学目标的意义和依据
2.1.3化学教学目标及相关概念(P42) • 相关概念的关系
教 育 目 的 培 养 目 标 课 程 目 标 教 学 目 标
2.1制定化学教学目标的意义和依据
• 如何理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即学生在 具体教学活动中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 • 教学目标的层次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 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 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 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 挥的重大作用,相信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重大 的贡献。 6.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要考核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要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和实践能力,还要重视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 展。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1.2 制定化学教学目标的依据 (P41) • 张老师依据什么制定他的教学目标? ——教材、学校条件、学生情况。 • 张老师根据什么确定哪些目标该保留,哪些目 标可以舍弃呢? —— 。 • 制定化学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 、化学教材内容、学生的科学 素养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学校的教学资源。
其它参考书目(著作)
• 《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等系列书目.郑长 龙、王磊、王祖浩、毕华林等编著 •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 《中学新课标资源库》 •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 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其它参考书目(杂志)
• 《化学教育》 中国化学会主办 • 《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等 主办 • 《化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主办 •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
•
“三阶段”高中化学新课程 义务教育段、高中必修段、高中选修段
强调各阶段化学课程内容的一致性和持续性 (P19表1-2)
1.2 化学新课程(2)
1.2.2 化学新课程的结构(P16)
• “三层次”高中化学新课程 学习领域(科学)、科目(化学)、模块 • “两类型”高中化学新课程 必修(1、2)和选修(6个模块) • “三阶段”高中化学新课程 义务教育段、高中必修段、高中选修段
1. 了解化学课程的含义及其基本类型; 2. 知道化学课程与化学教材和化学教科书之间的 关系; 3. 认识比较方法,初步学会比较方法的运用 4. 体会创新思维过程 5. 了解化学课程标准的含义及结构; 6. 明确化学新课程“三阶段”、“三层次”和 “两类型”的结构; 7. 体会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8. 明确化学课程、化学教材、化学教科书的关系 单元小结(P25)
• • • •
关于学习方法——怎么学 进入角色——我是教师 理论学习中勤于思考,体会学习过程,学会 思考,学与思相结合,重在思 多进行实践练习—在做中学(杜威) 最好有中学化学教材
关于本学科的发展
• 随着化学科学和化学教育的发展而发展。 化学科学:近代化学起始于18世纪50年代 19世纪40年代传入我国 化学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我国1865年开始在学校开设化学课 程。 • 1867年江南制造局增设了翻译馆,开始翻译国外化学书籍。 • 1903年颁布各级《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朝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系统 的文件。1905年废科举。有益于近代科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 1932年8月,中国化学会创立,《中国化学会会志》和《化学》杂志 开始创办。 • 1952年12月颁发《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高师化学系均开 设“化学教学法”课程。 • 1957年正式出版受教育部委托编写的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化学教学 法讲义》 • 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出版《化学教学法》10多部。
1.1认识化学课程
1.1.1 化学课程的含义: 什么是化学课程? ——具有“多维性” • 理科课程包括物理课程、化学课程和生物课程 ——学科 • 应在初中高年级和高中阶段开设化学课程(设置) ——顺序、进程、计划 • 化学课程应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发 展 ——目标、内容
1.1认识化学课程(1)
化学教学目标有什么作用? 对学生和教师?对教学过程?对评课者?
• 化学教学目标的功能: ——指导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为化学教学过程提供依据; ——为化学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指引学生的化学学习。 总之,化学教学目标既是化学教学的出发点,又 是化学教学的归宿。
2.1制定化学教学目标的意义和依据
高中课程的学分制
• 高中毕业要求3年获得116必修学分(综合社会 实践活动23学分),总学分144以上可以毕业。
(28(22+6)学分的另选修学分)
• 科学领域必修学分20,化学必修学分为6学分。 • 化学科目的八个模块,每一个模块2学分,36 学时。 • 每周1学时,一学期可得1学分(实际是每周3-4
关于教材
• 使用教材: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郑长龙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参考教材: 【1】 化学教学论(第二版、第三版). 刘知新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004 【2】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裴新宁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化学教学论.阎立泽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
化学课程、教材、教科书
化学教学目标 化学教学内容 化学学习活动 化学教学活动
化学教学资源 化学教学方案与教学规范 化学学习评价
化 要 学 内 课 容 程 与 教 学 学 什 论 么 主
——
化学教师专业发展
关于该课程学习的“方法论”
关于本学科的总目标—学到什么程度 • 掌握基本的中学化学教学相关理论 • 形成与时俱进的基本理念:新课程的理念 • 掌握中学化学教学内容及方法 • 具备基本从教能力:能听懂一节课,能设计 一节课,能讲授一节课,基本能评价一节课
单元1 化学课程、教材、教科书
•认识化学课程 •化学新课程 •化学教材与化学教科书
单元1学习目标
1. 了解化学课程的含义及其基本类型; 2. 知道化学课程与化学教材和化学教科书之间 的关系; 3. 认识类比方法,初步学会类比方法的运用 4. 了解化学课程标准的含义及结构; 5. 明确化学新课程“三阶段”、“三层次”和 “两类型”的结构; 6. 体会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7. 明确化学课程、化学教材、化学教科书的关 系
• 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可以从学生的 视角加以界定。 化学课程是经验!是指学生通过与化学教学有 关的有目的活动所主动获得的全部经验。 • 对“化学课程是经验”的理解(P11) 经验的类别:直接、间接、三维、体验、 结论;学生的经验 获得经验的途径:通过课内外与教学有关的活 动获得
1.1认识化学课程(2)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一个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体验的课程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开课简介
• • • • • • • 必修课,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64;周学时:4;学分:4 上课时间:每周四第1大节、周五第2大节 上课地点:309A;401 课程特点:理论课 考试方式:笔试(无期中考试) 成绩权重:平时20%,期末80%。
1.2 化学新课程(3)
1.2.3 化学课程标准(P20) • 化学课程标准的结构。 前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1.2 化学新课程(3)
1.2.3 化学课程标准(P20) • 理解课程标准
1.3 化学教材与化学教科书(2)
1.3.1 化学课程就是化学教材吗?教材是 课程的具体化,是课程基本理念的体现 1.3.2 化学课程只有一种化学教材吗? (P22) • “一定的逻辑关系” ≠ “一种逻辑关系” 多种化学教材 “一标多本” 1.3.3 化学教材只有化学教科书一种形式 吗?(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