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大洋洲、南极洲一、选择题下图是“某国沿纬度30°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1~3题。
1.该国位于A.北半球西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C.北半球东半球D.南半球东半球2.下列四项,属于该国的是A.好望角B.桂林山水C.富士山D.大堡礁3.有关该国的说法,正确的是A.②处是平原区,此处河流少,但地下水丰富B.东岸附近海域有寒流经过C.是世界主要水稻生产和出口国之一D.有丰富的铁、石油出口解析:要求熟练掌握澳大利亚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征。
答案:1.D 2.D 3.A有点难度哟!读“世界某地区从M地至N地的地形剖面图”,回答4~5题。
4.若M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附近河流进入枯水期B.②地区的地下水位明显上升C.M附近地区气候温和多雨D.N地此时多热浪和台风灾害5.图中①②两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A.大牧场放牧业、种植园农业B.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C.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D.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解析:据图判断M、N位于澳大利亚,且M地是地中海气候,N地是热带草原气候。
答案:4.C 5.B6.南极洲的地理特点是A.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的一洲B.目前世界唯一没有人居住的大洲C.长城站和中山站都有极昼、极夜的现象D.大陆上的建筑物窗户都朝南开解析:本题从另一侧面考查了南极洲的地理特点,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的一洲。
随着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南极洲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踏足南极洲的人越来越多,迄今为止已有18个国家建立140多个科考站。
我国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两个科考站,其中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由于南极大陆处于高纬度,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大陆上的建筑物窗户都朝北开,迎接阳光。
答案:A7.南极洲气候严寒的原因有①海拔高②纬度高③盛行西风④冰雪覆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从题干看,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选择题。
因此,要仔细分析四个题支与“南极洲气候严寒”是否有因果关系。
①对应的知识点是:在对流层中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②对应的知识点是: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小,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少;④对应的知识点是:不同性质的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
这些都是造成南极洲气候严寒的原因。
答案:D2004年国庆长假,一个中国旅游团从上海出发,乘飞机到悉尼,去澳大利亚旅游观光。
据此回答8~10题。
8.该旅游团从上海到悉尼依次经历的季节是A.秋季—夏季—夏季B.夏季—夏季—夏季C.秋季—冬季—春季D.秋季—夏季—春季9.悉尼的气候特征是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B.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C.终年温和湿润,降雨较多D.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少雨10.在澳大利亚国徽上,有两种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它们是A.袋鼠、鸭嘴兽B.鸸鹋、考拉C.鸸鹋、袋鼠D.鸭嘴兽、考拉解析:上海与悉尼季节相反,国庆节10月1日上海是秋季,悉尼是春季,中途经过赤道附近热带地区,全年长夏无冬。
悉尼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有袋鼠、鸸鹋、鸭嘴兽,在国徽上的是袋鼠和鸸鹋。
答案:8.D 9.B 10.C二、综合题11.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4年10月25日,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浦东民生路码头踏上赴南极的漫漫征程。
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的主要任务涉及到长城站夏季考察、中山站夏季考察、南大洋考察等6个方面,历时约150天,预计2005年3月底返回上海。
材料二:中国人进入南极冰穹核心区由13人组成的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于2004年12月12日从中山站正式启程,在1200多千米的行程中克服了冰裂隙、白化天气、高山反应、严寒等诸多困难。
终于在北京时间2005年1月9日22时15分成功“登”上卫星遥测标识的南极内陆冰盖冰穹A的“北高点”,从而标志着人类首次抵达南极冰盖冰穹A核心区域。
(1)在第21次南极考察队考察期间A.太阳直射点一直在南半球B.南极圈以南地区一直处于极昼C.上海一直是昼长小于夜长D.南极大陆一直被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东南风(2)有关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长城站是我国在南极大陆上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B.图中冰穹A点位于长城站的西南方向,位于中山站的东南方向C.长城、中山两个科学考察站中,距我国上海港最近的是长城站D.此时(1月27日)图中冰穹A点正值极昼(3)科学工作者生活于南极洲,必然需要能源;从其他大洲带入运输费用较高。
如果就地解决能源问题,最适宜开发利用的能源是___________。
(4)考察队员深入南极冰穹核心区,需克服哪些困难?(5)2003年元月,美国政府宣布将拨款2000万美元,在南极大陆修一条连接美国某一考察站和南极点的公路,以便考察工作者和物质运输能快速安全到达目的地。
但该计划刚刚宣布,便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
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结合南极考察人员首次登上冰层最高点这一时事,来综合考察南极洲的地理概况。
第(1)题,结合材料一,考察队从2004年10月25日至2005年3月底,其间,3月下旬太阳已直射北半球,这是答好第(1)题的关键。
第(2)题,考查我国三个考察站(点)的相互方位及昼夜变化情况,理清三者的经纬度位置是关键。
第(3)题,结合南极的现实条件,应该充分利用清洁的风能。
第(4)题可从材料二中获取。
第(5)题,比较开放,结合“南极公约”,从环保角度分析。
答案:(1)D(2)D(3)风能(4)严寒、大风(或白化天气)、冰裂隙高山反应等。
(5)南极是目前世界上人类唯一没有留下战争痕迹的地方,南极公路的建成将会使这块世界上最后的净土被毁,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素质能力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2004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三期末考试卷)读下图,完成1~3题。
1.上图示意的四个城市中,其气候特点与下表统计数据相符的是A.冷海水上泛而致B.位于密度流海区C.沿岸大量河水注水D.位于寒暖流交汇处3.甲国附近海域污染严重,其主要污染源是A.海洋航线上的油轮B.大陆架上的石油钻井C.港口工业区的废弃物D.被污染的河水解析:据表格数据分析是南半球地中海式气候,据图分析是非洲、南部地区图,好望角附近的②城市是地中海式气候,渔场成因应与秘鲁渔场成因类似,是盛行上升补偿流而形成,绕道好望角的航线是中东波斯湾地区石油输往西欧、美国的主要航线。
答案:1.B 2.A 3.A南美南部在安第斯山以西的狭长地带,气候上有三种类型:(甲)海洋性气候;(乙)地中海气候;(丙)沙漠气候。
据此回答4~6题。
4.这三类气候若自北而南排列,依次应是A.(甲)(乙)(丙)B.(丙)(乙)(甲)C.(乙)(甲)(丙)D.(乙)(丙)(甲)5.形成沙漠的可能原因有:(甲)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侧、(乙)四周有高大山脉围绕、(丙)沿海有寒流经过、(丁)地处副热带高气压下方、(戊)位于信风带背风侧。
本区沙漠形成的原因是A.(甲)(乙)(丙)B.(甲)(乙)(丙)C.(丙)(丁)(戊)D.(乙)(丙)(戊)6.下列哪一个地区的沙漠,其成因跟这个地区的沙漠极为相似A.中亚的沙漠B.墨西哥西北部的沙漠C.巴塔哥尼亚沙漠D.美国西部内陆的沙漠解析:南美西海岸由北向南依次是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式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是终年受副高控制及处于东南信风背风海岸,加上沿岸秘鲁寒流降温减湿的作用。
墨西哥西北部的沙漠、澳大利亚西海岸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和非洲南部西海岸的卡拉哈里沙漠成因与之相似。
答案:4.B 5.C 6.B下图为“沿11°E经线的地形剖面图”,图中B、F为河流,且B河注入地中海,C为阿尔卑斯山。
据此回答7~9题。
7.关于B、F两河的叙述,正确的是A.B河河水补给的主要方式是C山的冰川融水B.B河径流季节变化较小C.F河所在平原有冰川地貌分布D.F河注入波罗的海8.分析A、D两水域的盐度差异及原因,正确的是A.A水域面积大,故盐度高B.A水域属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多,盐度低C.D水域淡水汇入多,纬度高,蒸发弱,故盐度低D.D水域受暖流影响,盐度较高9.关于E所在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国工业有向南扩展的趋势B.该国利用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发展煤铁复合型钢铁工业C.地势南低北高D.该国有卢浮宫等名胜古迹解析:据图判断B是波河,F是莱茵河,波河河水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莱茵河注入北海,欧洲西部冰川地貌广布,在平原上有波状起伏的低缓丘陵,D是波罗的海,E是德国。
答案:7.C 8.C 9.A下图是“沿经度20°线上某大洲地形剖面图和高空大气环流形势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该洲的地形特征为A.以高原为主B.三大纵列地形单元C.东南高西北低,平原为主D.中低周高以山地为主11.图示前后大气环流状况,此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A.尼罗河水量大增,阿斯旺大坝的发电量进入高峰期B.图中C地树木落叶,草木枯黄,动物大规模南迁C.开普敦少雨,好望角附近风急浪高D.阿尔及利亚当年葡萄酒已配制成功,部分优质酒已窖藏12.B地区土地利用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为A.土地沙化,降水稀少B.土地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破坏C.土地荒漠化;过度垦殖和放牧,破坏植被D.热带雨林破坏;人为砍伐解析:据图经纬度和地形分布分析是非洲的地形剖面图,再据大气环流形势,判断应是北半球夏季。
答案:10.A 11.A 12.C中国青年报消息:根据哈萨克斯坦的方案,“泛欧亚铁路干线”从中国东部沿海向西经新疆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再横穿哈全境向西至里海的阿克套,然后转南进入土库曼斯坦、伊朗和土耳其,再经过新建的14千米的博斯普鲁斯海峡铁路与欧洲铁路对接,最后抵达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全长8000多千米。
一期工程预计于2010年前完成,该铁路开通后,从欧洲各主要城市到中国只需8天(海运需55天)。
这将使亚太地区国家和欧洲各国的铁路运输更为便利,可谓“现代丝绸之路”。
据此回答13~15题。
13.近几年,围绕“建设欧亚运输走廊”问题,国际社会提出过形形色色的方案。
各方案相差很大,主要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A.国防因素B.气候因素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14.哈萨克斯坦地处亚洲中部,地形以平原和低地为主。
有关该国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陆性气候带来严重干旱,境内湖泊稀少B.荒漠或半荒漠广布且气温高,境内无冰川C.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是一个宗教国家D.濒临的里海是湖泊,是面积最大的内陆国15.“泛欧亚铁路干线”将穿越辽阔狭长的中间地带即亚欧腹地,特别是中国中西部、中亚、西亚、中东地区,而这一地带经济欠发达,交通不够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