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卫黄河》欣赏课件

《保卫黄河》欣赏课件


情绪:
高亢激越、振奋人心
情景:
生动的表现了抗日军民前赴后 继、英勇战斗、为保卫黄河、保 卫全中国而奔赴战场的壮丽情景。
旋律线条
这个旋律走向,旋律的高低变化,这 种变化就像黄河的波涛,上下起伏。
歌曲是什么演唱形式?有什么艺术效果?
第一段的演唱形式:
齐唱:齐唱是多人一起演唱同一段 旋律
齐唱的艺术效果:全国人民齐心
让我们感受到此起彼伏的抗日浪潮。
齐唱效果:步调一致,同心协力,一致抗
战;激励人们前进;
轮唱效果:此起彼伏,一浪推一浪,前赴
后继。
合唱效果:各种力量汇集起来,奔赴战场,
坚决抗战。凸显中国人民誓将侵略者消灭干净 的坚强决心。
拓展与探究
• 听一听钢琴协奏曲《保卫黄 河》,跟合唱版的《保卫黄河》 有什么不同?
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
请同学们找出你熟悉的旋律。
(哼出旋律)
乐曲中揉进了歌曲《东方红》、 《国际歌》的音调,我们听了两个 版本的《保卫黄河》,你觉得哪一 种你更喜欢,为什么?
合唱曲是声乐曲,有歌词,通俗易懂; 协奏曲是器乐曲,没有歌词,理解难 度大一点,但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 象力。不论是合唱曲的《保卫黄河》 还是钢琴协奏曲的《保卫黄河》,表 现形式虽然变了,但音乐所表达的爱 国精神是一致的。
协力,共同抗日的宏伟场面。
齐唱《保卫黄河》
二部轮唱: 是有两个声部
分不同的先后顺序演唱同一段旋律 的轮唱形式。
二部轮唱《保卫黄河》
轮唱的音乐特点: 此起彼伏的海浪
随着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加 强以及旋律音调的升高等音乐 要素的变化,表现了全国人民 万众一心,最终汇聚成了一股 强大的,不可战胜的革命力量。
冼星海(1905-1945),广
东番禺人,人民音乐家。出身 于贫苦的船工家庭。在中学时 开始学习音乐。1926年入“北 京艺术专门学校”学习小提琴 及作曲理论。1928年考入上海 国立音乐学院。1929年赴法国 巴黎深造。1935年结业于巴黎 音乐戏剧学院由著名作曲家杜 卡领导的高级作曲班,并于同 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 主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冼星海回国后,痛感民 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 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 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 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 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 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 “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 笔谱写歌曲。
课 堂 小结
•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 们的母亲河, 她养育了世世代代 的中国人民。过去的人们用自己 的鲜血保卫着我们的母亲河,希 望在座的各位同学好好学习、努 力奋斗,为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华 民族复兴梦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心声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抗日战争最为惨 烈的日子,1939年3月,作者以黄河为背 景,痛诉着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 重灾难,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站在民族 斗争的前面,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 怒吼,纵笔谱写歌曲,并向全中国、全世 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广阔的展 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是中国近代合 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黄河大合唱》
——第五乐章
河边对口曲
思考:1、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2、歌词反映了什么内容?
歌曲是一个男声对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 乐段反复的音乐结构形式,讲述了两个遭 受敌人逼迫、背井离乡的老百姓在黄河边 相遇互诉衷情,终于一同踏上战斗的道路; 歌曲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思考:整个歌曲的情绪怎样? 表现了什么样的壮丽情景?
光未然
(1913~2002 ) 中国诗人,文学 评论家。原名张 光年。湖北光化 人。主要作品 《五月的鲜花》 等。
•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
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
队,从陕西东渡黄河,转入吕梁 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 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 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 长诗《黄河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