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弟子规 文字版讲课教案

弟子规 文字版讲课教案

弟子规文字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华传统教育必读弟子规天天落实多多收益《弟子规》概说:《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编成1080个字的《弟子规》。

清中叶以后,此书最为流行,一度成为私塾的必读课本,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的 6 个中心部分1:入则孝 ------〈感恩〉2:出则悌 ------〈友爱〉3:谨 ------〈规范〉 4:信 ------〈诚信〉 5:泛爱众 ------〈善待〉6:余力学文------〈勤奋〉⊙总叙1、 dì zǐguī shèng rén xùn弟子规,圣人训。

shǒu xiào tì cì jǐn xìn首孝弟,次谨信。

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泛爱众,而亲仁。

yǒu yú lì zé xué wén有余力,则学文。

易解: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弟子规》中的“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

人“活到老,学到老”,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

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贤人的学生。

“规”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

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都很重要,是非做不可的事。

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

因此教育的基本目标主要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谦逊待人、讲究信用、团结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

2、⊙入则孝fù mŭ hū yìng wù huăn父母呼,应勿缓。

fù mŭ mìng xíng wù lăn父母命,行勿懒。

fù mŭ jiào xūjìngtīng父母教,须敬听。

fù mŭ zé xūshùnchéng父母责,须顺承。

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

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

故事1:郯子鹿乳郯子,春秋时期人。

他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鹿乳。

猎人看到这只动也不动的“鹿”,抽出箭想射。

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皮,并大声地把详细的情形告诉猎人,这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

猎人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他。

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

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像,即孔子、老子、郯子,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

故事2: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曾参侍奉父母,尽心尽力。

有一次,曾参的父亲曾点叫他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

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

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

当曾参苏醒后,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

孔子知道此事后教训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如果大杖不走,让父亲在盛怒之下将其打死,就会令父亲受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

曾参承认说:“参罪大矣!”所以,我们不要死在文字里面,要通权达变,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3、dōng zé wēn xià zé qìng冬则温,夏则凊,chén zé xǐng hūn zé dìng晨则省,昏则定。

chū bì gu făn bì miàn出必告,反必面,jū yǒu cháng yè wú biàn居有常,业无变。

易解:冬天要提醒父母多穿衣服;夏天要给父母纳凉;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

傍晚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

平时起居作息(生活习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故事3:生命的代价沉痛的教训临近暑假,某小学老师通知学生第二天下午放半天假,并要求学生告知家长。

却有两名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通知家长,擅自和小伙伴一起到河边游泳,落入深水中,再也没有上来……由于他们两个没有做到“出必告,反必面”,所以没有得到家长的及时照顾,直到晚上家长不见孩子回家才发现出事了,但为时已晚!这样的人间悲剧每年都有发生,小朋友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啊!还有个孩子,放学后回到家里,没有跟家长打招呼,偷偷地一头扎在自己屋内打电脑。

天色已晚,父母认为他在在学校没回来,给老师打电话询问情况。

老师告诉几点下课,应该到家里了,母亲听后非常着急地到处打电话,寻找这个孩子。

最后,在老师的提醒下,到孩子的房间里一看,正在网络天地“畅游”。

孩子没有“反必面”出现了上述状况,也许有的父母将孩子狠狠地打一顿,但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一定要把孩子引导过来,要告诉他这样做的危害性在哪里,告诉他:“如果父母没有到你的房间里去看,就急急忙忙出去到处找,怎么也找不到,在路上,因为‘慌不择路’,很容易被车撞了;也许还会把父母急出病来;还有奶奶爷爷、姥姥姥爷如果心脏不好,会出现生命危险的,上述无论哪一种状况出现,你将是终生的遗憾,同时你也是一个不孝子孙!”这样给孩子讲清楚,小孩是很受教的。

另外我们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这样孩子一定会养成“出必告,反必面”的好习惯。

4、shìsuīxiăo wù shàn wéi事虽小,勿擅为,gǒushànwéi zǐ dào kuī苟擅为,子道亏。

wù suī xiăo wù sī cáng物虽小,勿私藏,gǒu sī cáng qīn xīn shāng苟私藏,亲心伤。

易解: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

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

物虽然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特别是公物。

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故事4:刘备教子三国的时候,刘备临终时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给刘禅留下了一封信来教育他。

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这就是说,不要认为小的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不要认为小的好事就可以不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让人信服。

后来,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没有出现大的失误。

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

故事5:一个玩笑抱憾终身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学校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同学在他的同桌要坐下的时候,把椅子挪开了,结果这个同学坐在地上,脊椎摔断,终身瘫痪。

一个玩笑导致这样的后果,双方家庭都抱憾终身!受伤的同学将在床上躺一辈子,很苦。

他的父母就更苦,孩子养了这么大,突然变成残废,父母比他还难受,还要伺候他,每天看到他都要偷偷地流泪。

我们想一想关心你的人往往何止父母双亲,所以一个人的过失,有时会给多少人带来痛苦!造成大错无法弥补,而开玩笑同学的家庭也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良心的谴责。

所以,任何对人身安全有损害和危害到社会的不良行为,我们是绝对不能做的,见到时也要极力劝止。

5、qīn suǒ hào lì wèi jù亲所好,力为具;qīn suǒ wù jǐn wèi qù亲所恶,谨为去。

shēn yǒu shāng yí qīn yōu身有伤,贻亲忧;dé yǒu shāng yí qīn xiū德有伤,贻亲羞。

易解:父母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地去除掉(包括自己的坏习惯)。

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

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故事6:董卓的恶行董卓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他带领军队来到国都,废掉了汉少帝刘辨另立汉献帝刘协为傀儡皇帝,并从此独揽朝政。

董卓专权期间,对朝廷中的大臣肆意杀戮,对天下百姓任意欺凌。

结果他的暴行引起了人们的愤怒,司徒王允等人联合起来利用美人计一举将他除掉。

董卓死后,他的家属也因此受到株连,当时他的母亲已经90多岁了,也被处死。

董卓的恶行不仅使其家庭受到牵连,连年迈的老母无法尽享天年,实在是可悲啊!6、qīn ài wǒ xiào hé nán亲爱我,孝何难?qīn wù wǒ xiào fāng xián亲恶我,孝方贤。

qīn yǒu guò jiàn shǐ gēng亲有过,谏使更,yí wú sè róu wú shēng怡吾色,柔吾声。

jiàn bú rù yuè fù jiàn谏不入,悦复谏,háo qì suí tà wú yuàn号泣随,挞无怨。

易解:当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的。

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