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未走的路》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
母亲把他带到祖籍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
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
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
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
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 整体感知
(1)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2)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2 解读诗歌:说到路,人们自然会很容易地联想到生活之路。
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
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
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哲理思辨;
人们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于是,人生的选择,也就是“路”的选择了。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一条未走的路》有着深刻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的。
(提问:)1 怎样理解诗中所说的“路”?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诗中所说的“路”,表面上指的是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可让学生课后去举例、比较;这里如果需要,可略举一二,点到为止,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
(提问:)2 全诗一共四节,各写了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踌躇。
他对两条路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显得无奈又无助。
这样,很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
的,只是浪费了时间而已,但人生的路如射出的箭,泼出的水,一经射出,一朝泼出,便无法收回。
因为时光不会倒流。
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林间深处的小路陷入沉思。
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绿草茸茸,等待人去践踏”。
(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
)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走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
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它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
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遐想。
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的一生的路。
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思绪诗路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
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
)
(提问:)3 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
人生之路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
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
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重要,人生的选择又很无奈。
既要敢于选择,又要慎重对待,切莫“一着不慎,一生皆输”。
四、总结:.路的启示:
面对选择,犹豫是正常的;自然之路可回头,人生却没有回头路;选择要谨慎,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自己做出选择,选择了就要坚持走下去,每一条路都可通向光明;要学会拒绝外界诱惑,更要学会放弃;选择不同,人生也将不同……
五、教学反思:从诗歌内容与结构看,诗中虽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是那条“未走的路”;从诗歌的感情基调来看,诗人并不是要抒发为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而欢欣或庆幸,而是对未走的那条路的留恋;从诗歌的主旨上来说,诗人的写作意图是要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加以思索,从而也是对最初的选择的反思,进而告诫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之又慎。
所以,诗歌以“一条未走的路”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