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科研成果评奖
让班级盛开和乐之花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对于每个人而言,家是温馨的港湾,是幸福的彼岸。
对学生而言教室则是他们的第二个家,是他们学习、生活、成长的摇篮。
如何让他们在第二个家里幸福快乐地成长是我们每位班主任责无旁贷的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是呀!充分发挥教室这个主阵地的熏陶教育作用不正是我们每位班主任工作中努力追求的吗?确实班级文化建设具有多重的作用,它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层面上,也不能局限于某一部分,它必须有层次、有深度、有广度,在自己的教学生活中,我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了尝试:
一、人人齐动手,共建和乐教室
我们学校地处光谷腹地,近年来周边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新校的建设落成,校领导也非常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和乐”这一教育理念也就随之而诞生了。
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如何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班级文化也就运应而生了。
今年我接手新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撰写班级简介,在班级简介中我紧扣“和乐”这一主题,力争让学生在我们的第二个“家”里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不久,一块崭新漂亮的相刊就装订在了教师进门最显眼的地方。
孩子们每天进门都能欣赏到自己最开心的笑脸,那些温馨的话语无形中也
激励着他们前进。
开学初的班级简介基本确立了我们班的班级文化布置主题——“和乐”,有了思想,接下来就要付诸行动了。
面对空空如也的教室,我让学生和我一起出点子、想创意,共同动手,布置我们的“家”。
很快我们确立了教室墙面的主题“班级公约”和“成长快车”。
“班级公约”中我用16字短语作为内容,从学习、行为、思想等几方面约束学生的言行。
而“成长快车”则以作文的方式记录下学生成长过程的酸甜苦辣,那一列疾驰的小火车不正象征着学生的成长历程吗?
进门这面墙在全班学生的共同参与下,画的画、涂的涂、写的写、剪的剪、贴的贴,一个下午就基本完工了,孩子们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特别欣慰。
为了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充分发挥它们的育人功能,学校还专门为每个班级制作名言警句牌挂在教室的墙壁上,内容则是孩子们自己选择的耳熟能详的具有教育功能的诗文或格言,以此来激励学生成长。
后黑板的主题为“乐中学习,乐中成长”。
贴的半块黑板是学生的作品园地,展示的是学生的手抄报、作文、书法等作品。
而写的半块我则全权交给了能力强的学生负责,内容和学校每月专刊遥相呼应。
学生在活动中品尝了快乐,获得了信心,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我是个有心人,去年带六年级时我将学生做得好的手抄报全保留了下来,以便我今年所带班级的学生学习借鉴。
开学至今我让全班学
生制作了中秋、国庆、趣味对联、我是光荣的少先队员及争当小小志愿者等几期手抄报,我从版块、主题、色彩、内容及插图等几个方面作了指导,定期评比出优秀作品,不仅精神上给予鼓励,更从物质上进行奖励,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手抄报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看着这一张张色彩绚丽的作品,最开心的是作为班主任的我。
现在连外墙刊的制作也不需要我操心了,每次只需配合学校打好主题,其他任务就是学生的了,我则做个甩手掌柜,负责指导、欣赏。
我班的外墙报每次都是在这层楼里最快完成的,第一期墙报就被评为了优秀作品,学生也乐在其中。
作为高年级的班主任,我认为这些工作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一举两得。
二、大家共参与,彰显和乐班风
家布置好了,接下来如何让学生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快乐地学习才是我们的宗旨。
我按去年的模式首先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小主人,各司其责,把班级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我只需在班上树立班干部的威信,多表扬鼓励他们,让他们干得更起劲,我也就更舒服。
进门的小黑板上张贴着五表,中餐负责人会对照进餐表安,排学生有条不紊值日,收拾桌椅餐具;清洁委员会按照清洁表中每个学生承包的清洁责任区监督、检查;而班规则明确规定了学生一日常规该怎么做。
墙壁上的这些表格记录了学生的听写、背诵、检测成绩及作业等级等,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一目了然,在这种你拼我赶的气氛中,学生的学
习也在无形中进步了。
每周的经典诵读我班的抄诗员都会精心选择与教材同步的古诗,这样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也巩固了语文学习。
现在每天早晨走进教室,一股和乐之风迎面扑来。
早读负责人会像小老师一样站在讲台前指挥同学早读,做清洁的同学各就各位完成自己的任务,清洁委员每周给他们评比,教室里变得清爽而整洁了,书包柜有人查、红领巾有人看、图书有人管……我再也不用操心一些琐碎的小事了,他们俨然以一名小主人自居,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将集体荣誉放在第一位,他们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工作着并快乐着。
学生无形之中形成了一条严谨的工作链,把班级常规管理得井井有条,也越来越热爱自己的第二个“家”了。
下课疯闹的没有了,开学至今没出现一起流血打架事件,这在我教的毕业班中是少见的。
吃零食的没有了,乱扔的没有了,他们还把自己喝的水瓶收集起来卖掉筹集班费,用于购买图钉、卡纸、固体胶、奖品等。
看着学生越来越爱自己的班集体了,越来越懂事,面对这样的班集我由衷感到欣慰。
我的懒惰成就了学生的勤奋,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掘了学生的潜能。
从扶到放,从有到无,这种无为而治的管理,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吗?
三、积极开展活动,打造和乐班级
不定期地组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今年我配合学校工作,结合班级特色也开展了
一些丰富有意义的活动。
以前每周一次的班会课都会让我头疼,要收集素材,整理资料,还要啰啰嗦嗦给学生讲大道理,很累很辛苦。
可今年我转变了一下方式,把班会像责任田一样承包给学生,让他们全权负责,我则旁听。
开始我还担心学生不愿做或做不好,可后来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当第一批小主持人成功地走上讲台,在这个舞台上绽放他们的风采时,接踵而至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主动请缨,要求承办一期属于他们自己的班会。
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理解、支持、包容、信任……长期下去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口才,能力,而且让他们越来越自信了,越来越多的小主持人在我班涌现出来了,他们的态度丝毫不亚于老师。
开学至今孩子们已经成功开展了好几期班会,如“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关爱老人,回报亲情”、“天才来自于勤奋”“环保你同行”、“孝老爱亲”道德讲堂、“争做小小志愿者”等。
新课程不是提倡“小组合作”式的新型学习方式吗?在班上,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自己的组名,小组成员分工明确。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习小组的优势,开展小组间的良性竞争,并通过小组间成员的互相影响、互相督促、相互教育,促使学生逐步由“他律”转变为“自律”,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现在为了维护小组荣誉,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努力成为一名优秀学生。
当然还有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
如歌咏比赛、拔河比赛、运动会、朗诵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
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通过这些活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活动中既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进一步发展了特长。
金秋十月,学校组织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欢乐谷一日游,活动中学生开拓了视野,增进了感情,锻炼了胆量,思考了人生。
他们快乐着并收获着,回校后每个孩子写了一篇游记,连平时最不会写作文的孩子这次也觉得文思泉涌。
他们的作品有的被推荐到校报上了,有的参加学校作文评奖,还有的被粘贴在教师的墙壁上,别提有多高兴了。
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让我们的班级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和乐,师生关系越来越融洽。
以上只是我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一点不成熟的做法。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我们与学生之间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我相信只要做个有心人,大家都能成为行家。
让我们在与学生共处的这片蓝天下,尽我们最大努力挖掘它的潜能,让我们的班级成为学生快乐的家,让我们默默地奉献着我们的真心、我们的真爱,就让我们一起在爱的付出与奉献中静待花开的声音,等待着收获满园芬芳吧!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三小南校区:何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