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第十一章 行车事故处理及预防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第十一章 行车事故处理及预防
11
事故模拟如图 11.4 所示。
图 11.4
事故模拟
12
2.原因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1)信号系统故障检测机制不完善。信号系统的任何一个 小故障都可能引发大的事故。事故发生前,信号系统已运 行9年,而信号系统故障直到此次发生事故才暴露出来。 这反映了信号系统风险因素识别的复杂性以及安全监测的 必要性,需要建立完善的信号系统故障监测机制。
16
案例二:上海地铁十号线列车追尾事故 1.0号线1005和 1016号列车在豫园站至老西门站下行区间百米标176处 发生一起追尾事故,造成200多人受伤。 事故现场如图 11.6~11.8所示。
17
18
2.原因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电工在进行地铁 10号线新天 地车站UPS柜底电缆孔洞封堵作业时,UPS输出负载端 A 相线路出现松动,引发A相电供电缺失,导致10号线新天 地集中站信号失电,并造成中央调度列车自动监控(ATS )红光带、区间线路区域内车站列车自动监控(HMI)面 板黑屏。此时,行车调度员未准确定位故障区间内全部列 车位置的情况下,违规发布电话闭塞命令,接车站值班员 在未严格确认区间线路是否空闲的情况下,违规同意发车 站的闭塞请求,向占用区间发出列车,导致 1005 号列车 与1016号列车发生追尾碰撞。
第十一章:行车事故处理及预防
第一节 行车事故处理规则
一、行车事故的类别 以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为例,按照事故(事件)损失及 对生产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程度,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 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险性事件、一般事件和事件苗头。
2
二、行车事故处理原则
( 1 )发生事故时,要积极采取措施,迅速抢救,以“先通 后复”的原则,尽快恢复运营,尽量减少损失。 ( 2 )事故发生后,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有关法规、规章为 准绳,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 过,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职工没有收到教 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处理事故,查明原因, 分清责任,吸取教训,制定措施,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 3 )对事故要定性准确,对事故责任者(或单位)以责论 处,应根据事故性质和情节分别予以批评教育、经济处罚、 行政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 4 )对事故分析处理拖延、推脱责任、姑息纵容、隐瞒不 报或不如实反映事故情况者,应予以严肃批评教育或纪律处 分。
9
二、事故的预防
1.建立完善安全规章,安全生产有章可循 2.建立三级安全网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3.建立安全检查制度,预防运营事故发生 4.建立安全培训制度,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5.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6.建立事故处理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7.建立警地联动机制,共保地铁一方平安
13
(2)事故救援过程中表现出应急处置经验不足。发生事故 后,乘客与地铁运营单位之间应急配合处理,地面交通网 络、区域交通管理应急联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针对应急处置和联动协调经验不足的问题,需要完善应急 处置指挥架构,进一步细化车站应急处置预案,加强车站 运营信息发布的执行和监督工作,进一步丰富信息发布渠 道,梳理信息发布内容,规范信息发布形式。
14
3.造成的后果 造成150号列车驾驶室受损和第1节车厢的第2位转向架轮对 脱轨,导致车体受损,1号线全线停运。事故受损车体如 图11.5所示。
15
4.教训及防范措施 (1)应规范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产品的标准。 (2)要切实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应不断提高运营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职业技能。 (4)加强对车辆、线路和信号系统等设备安全性和可靠 性的管理。 (5)通过资质管理和加强培训教育等手段,减少城市轨 道交通运营管理人员的操作失误,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10
第三节
行车事故案例分析
案例一:上海地铁一号线列车相撞事故 1.案例概况 2009年12月22日,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发生列车侧面相撞 事故,事故地点位于富锦路站至上海火车站之间的小交路折 返段。当时下行方向150号列车以60.5公里/小时的速度, 由中山北路站开往上海火车站,驶近上海火车站时,驾驶员 发现前方信号灯为红灯,立即采取紧急制动措施,随后系统 才发出制定命令,但此时列车制动距离已不能满足安全停车 的要求。6点54分,载有乘客的150号列车以16.5公里/小 时的速度与正在折返的117号空载列车侧面相撞。
3
三、行车事故处理
行车事故的完整处理主要分成以下4个步骤,如图11.1所示 。
事故报告 应急处理 事故调查与跟踪处理 责任判定
图 11.1
行车事故处理步骤
4
图11.2 行车事故报告流程
5
6
图11.3 行车事故处理程序
7
第二节
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及预防
一、应急预案的级别和类型 一般说来,应急预案有两个等级。一般较轻微的地铁事故, 依靠事故涉及部门的内部力量或是整个地铁公司的力量能够 解决的,由地铁自身制定专业的部门级或公司级的应急预案 就可以应对了。对于重大的地铁事故,单纯依靠地铁公司的 力量无法处置。这就需要制定由地铁现场应急预案和现场外 政府(主要是消防、公安、医疗等部门)应急预案组成的市 政级的联合预案。
19
3.造成的后果 造成重大责任事故,200多人受伤,12名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 4.教训及防范措施 (1)施工监管部门要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对施工作业中可能造成的干扰 破运营秩序的风险实施分析和管控。 (2)车务部门加强对施工的现场管理,监督施工单位文明施工,监督并 确认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 (3)严格执行《行车组织规则》中关于“站间电话闭塞法行车”的各项 规定,严禁简化作业程序,杜绝臆测行车。 (4)各行车岗位人员间加强联系,加强互控,防止行车组织意图不明、 联系脱节的现象发生。 (5)加强演练及培训,提高行车人员在非正常情况下行车作业技能及应 变能力。
8
地铁应急预案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应急报告程序。根据已辨识的危险或预计可能发生的 事故,简要描述应急行动先期所遵循的基本程序。这种预 案较简洁,大都针对现场工作人员,具有手册性质。 二是专项应急预案。针对现场各种可能发生事故的设施或 设备,以及某些操作规程制定的应急响应预案。这种预案 一般对事故的描述很详细,明确规定了事故发生和事后恢 复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一系列动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 针对性。 三是应急管理预案。应急管理预案是综合性的事故应急预 案,一般包括事故应急的四个逻辑步骤:预防、预备、响 应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