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宿根花卉第一节概述一、宿根花卉的概念与范畴宿根花卉(perennialplant)指地下部器官形态未变态成球状或块状的多年生草本观赏植物。
宿根花卉依耐寒力不同可分为耐寒性宿根花卉和不耐寒性宿根花卉。
耐寒性宿根花卉一般原产温带,性耐寒或半耐寒,可以露地栽培,此类在冬季有完全休眠的习性,其地上部的茎叶秋冬全部枯死,地下部进入休眠,到春季气候转暖时,地下部着生的芽或根蘖再萌发生长、开花,如芍药、鸢尾等;不耐寒性宿根花卉大多原产温带的温暖地区及热带、亚热带,耐寒力弱,在冬季温度不过低时停止生长,叶片保持常绿,呈半休眠状态,如鹤望兰、花烛、君子兰等。
多年生草本植物中适于水生的种类如睡莲被列入水生花卉;叶的观赏价值较高,花不明显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则被列入观叶植物,如龟背竹、绿萝;香雪球、长春花、美女樱等虽为多年生,但多作一、二年生栽培,被列入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兰科、蕨类植物也另列为一类。
·二、宿根花卉的特点1.具有存活多年的地下部宿根花卉多数种类具有不同粗壮程度的主根、侧根和须根。
主根、侧根可存活多年,由根颈部的芽每年萌发形成新的地上部开花、结实,如芍药、飞燕草、火炬花、东方罂粟、玉簪等。
也有不少种类地下部能存活多年,并继续横向延伸形成根状茎,根茎上着生须根和芽,每年由新芽形成地上部开花、结实,如荷包牡丹、鸢尾、玉竹、费菜、肥皂草等。
2.休眠及开花特性原产温带的耐寒、半耐寒宿根花卉具有休眠特性,其休眠器官(芽或莲座枝)需要冬季低温解除休眠,在次年春季萌芽生长,通常由秋季的凉温与短日条件诱导休眠器官形成。
春季开花的种类越冬后在长日条件下开花,如风铃草等;夏秋开花的种类需在短日条件下开花或短日条件可促进开花,如秋菊、长寿花、紫菀等。
原产热带、亚热带的常绿宿根花卉,通常只要温度适宜即可周年开花,但夏季温度过高可导致半休眠,如鹤望兰等。
3.繁殖宿根花卉普遍应用无性繁殖,即利用其特化的营养繁殖器官如萌蘖、匍匐茎、走茎、根茎、吸芽、叶生芽进行分株和扦插繁殖,有利于保持品种优良特性,维持商品苗的一致性与花的品质。
此外多数宿根花卉还可用播种繁殖。
4.种植后可数年至十多年开花不断一次种植后可多年观赏从而简化种植是宿根花卉在园林花坛、花境、篱垣、地被应用的突出优点。
作为切花生产,如花烛、鹤望兰等,一次种植可多年连续采花,大大减省育苗程序,延长产花年限。
:5.栽培管理由于宿根花卉一次栽种后生长年限较长,植株在原地不断扩大占地面积,因此在栽培管理中要预计种植年限,并留出适宜空间。
宿根花卉根系比一、二年生花卉强大,入土较深,定植前更应重视土壤改良及基肥施用,以便较长期地维持良好的土壤结构和保持足够养分。
每年注意肥水管理及病虫防治,尤其是地下害虫的防治。
宿根花卉生长一定年限后会出现株丛过密、植株衰老、产量下降及品质低劣的现象,应及时复壮或更新。
第二节主要宿根花卉一、菊花[学名]DendranthemaXgrandi//oru~Tl(Chrysanthemummori/Olium)[别名]黄花、节华、鞠等[英名]floristschrysanthemus[科属]菊科菊属[产地与分布]原产我国,世界各地广为栽培。
[栽培历史]早在3 000年前,《礼记》月令篇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之句,用菊花指示月令。
春秋战国时著名诗人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
晋代以后,菊花的栽培逐渐从食用、药用向园林观赏发展,如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明菊花已在田园栽培观赏。
唐代菊花栽培已很普遍,采用嫁接法繁殖,并出现了紫、白花色。
宋代是栽菊全盛时期,逐渐由露地栽培向整形盆栽过渡,已能栽培一株开上千朵花的大立菊和用小菊盘扎的扎景。
有关菊花的专著也相继问世,如刘蒙泉、范成大等著的七部《菊谱》,记载了百余个菊花品种的形态和栽培方法,明清两代品种增加到400余个,专著达30余部,对品种的记载中逐渐形成了按花型分类的概念,明代王象晋著《群芳谱》记载了16个花型,330余个品种。
菊花在公元709—749年经朝鲜传人日本,明末开始,菊花传人欧洲。
欧美国家大都喜爱花,朵整齐、丰满的类型,培育了许多可供周年生产的切花品种。
我国民间偏爱千姿百态的盆栽秋菊以及裱扎成多种造型的艺菊。
近年来,菊花栽培与育种有了新的进展,从多方面展开了品种选育工作,包括不同季节开花的切花新品种、露地栽培的大菊和小菊以及抗性强的地被菊。
[形态特征]菊花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株高30—150cm,茎基部半木质化,茎青绿色至紫褐色,被柔毛。
叶互生,有柄,叶形大,卵形至广披针形i具较大锯齿或缺刻,托叶有或无。
头状花序单生或数朵聚生枝顶,由舌状花和筒状花组成。
花序边缘为雌性舌状花,花色有白、黄、紫、粉、紫红、雪青、棕色、浅绿、复色、间色等,花色极为丰富;中心花为管状花,两性,多为黄绿色。
花絮直径2~30cm.种子(实为瘦果)褐色,细小,寿命3~5年。
[种类与品种]1.种的起源菊属共约30个种,在我国分布的有17个左右,有菊花、毛华菊(nvesti-turn)、紫花野菊(D.zawadskii)、野菊(D.indicum)、小红菊(D.chanetii)、甘野菊(D.Jd—vanduli知lium)等。
陈俊愉教授认为现代菊花的原始种是多个野生种之间经天然杂交,并经长期人工选择而成。
主要亲本有毛华菊、紫花野菊、野菊等,染色体数为36~75不等。
2.品种分类菊花品种丰富,全世界有2万一2.5万个,我国现存3 000个以上,常采用以下分类方案。
(1)依开花特性分类①按自然花期分类:春菊(4月下旬至5月下旬)、夏菊(6月上旬至8月中下旬)、早秋菊(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秋菊(10月中下旬至11月下旬)和寒菊(12月上旬至翌年1月)。
②按开花对日长的反应分类:欧美栽培的品种一般为质性短日型,根据从短日开始到达开花需要的周数(通常需要6~15周)划分品种类型,分别称为6周品种、?周品种……15周品种。
③按开花对温度的反应分类:Cathey(1954)将品种分为三类。
对温度不敏感的品种(thermozerocultivars),10~27℃之间的温度对开花没有明显抑制,15.5℃时开花最佳,这类品种适合于周年生产。
对低夜温敏感的品种(thermonpositivecultivars),温度在15.5℃以下时开花受抑制,这类品种维持适宜温度可以周年产花。
对高夜温敏感的品种(thermonegativeculti—vars),温度在15.5℃以上时开花受抑制,低于10℃时延迟开花,这类品种只能在夜温15.5℃或略低于此温度的地方栽培。
(2)按栽培和应用方式分类①盆栽菊:普通盆栽菊按培养枝数不同分为:a,独本菊:一株只开一朵花,养分集中,能充分表现品种优良性状,故又称标本菊或品种菊;b.案头菊:一株仅开一朵花,株矮,株高仅20cm左右,花朵大,常陈列在几案上欣赏;c.立菊:一株着生数花,又称多头菊。
②造型艺菊:一般也作盆栽,但常做成特殊艺术造型。
包括:a.大立菊:一株着花数百朵乃至数千朵以上的巨型菊花,用生长强健、分枝性强、枝条易于整形的大、中菊品种培育而成;b,悬崖菊:用分枝多、开花繁密的小菊经整枝呈悬垂的自然姿态;c.嫁接菊:以白蒿或黄蒿为砧木嫁接的菊花,一株上可嫁接不同花型及花色的品种,常做成塔状或各种动物造型等,故又称塔菊或什锦菊;d.菊艺盆景:由菊花制作的桩景或菊石相配的盆景。
③切花菊:供剪切下来插花或制作花束、花篮、花圈等的菊花品种。
此类品种多花型圆整,花色纯一,花颈短而粗壮,枝杆高,叶挺直。
切花菊按整枝方式有标准菊与射散菊两种。
标准菊(standard)每茎顶端着生一朵花,常用大、中花品种;射散菊(spray)每茎着花多朵,常用小花型品种。
④花坛菊:布置花坛及岩石园的菊花,常用株矮枝密的多头型小菊。
(3)按形态分类①按花径大小分类:小菊系(花序径小于6cm)、中菊系(花序径6~lOcm)、大菊系(花序径10~20cm)和特大菊系(花序径20cm以上)。
②按瓣型及花型分类:中国园艺学会和中国花卉盆景协会1982年在上海召开的品种分类学术讨论会上,将秋菊中的大菊分为5个瓣类,即平瓣、匙瓣、管瓣、桂瓣、畸瓣,花型分为30个型和13个亚型(表10—1)。
南京农业大学李鸿渐按花径、瓣形、花型、花色对菊花品种进行了四级分类,在花型、花色分类上更为全面。
[生物学习性]1.对温度的要求菊花性喜冷凉,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小菊类耐寒性更强。
在5℃以上地上部萌芽,10aC以上新芽伸长,16~21℃适宜生长,15—20~C花芽分化,但因品种不同临界温度不同遇27℃l~2_k 高温花芽分化受抑制。
低温有利于夏菊的开花,其中的一些早花品种在夜温5℃都能形成花芽。
多数秋菊和寒菊在15.5‘C以上形成花芽,花芽发育要求的温度低于花芽分化温度,这与在自然开花过程中气温逐渐下降相一致,根据这一特性,在短日开始后大约4周内,夜温保持15℃以上,随后将温度降至10℃。
秋菊在春季遮光促成栽培时,应提高温度。
2.对光的要求(1)菊花对日长的要求菊花喜光,在长日照条件下营养生长,花芽分化与花芽发育对日长要求则因不同类型品种而异(表10—2)。
传统栽培的秋菊、寒菊大部分为质性短日,在一定临界日长以下形成花芽并开花;夏菊、八月菊花芽分化与花芽发育都为量性短日;九月菊花芽分化为量性短日,花芽发育为质性短日(冈田,1957)。
(2)花芽分化与发育的临界日长秋菊是典型的短日照植物,当日照减至13.5h、最低气温降至15℃左右时,开始花芽分化,当日照缩短到12.5h、最低气温降至10’C左右时,花蕾逐渐伸展。
超过临界日长会使花芽发育异常。
(3)花芽分化与花芽发育要求短日天数为达到开花目的,成花的各个时期要求一定的短日天数。
通常在短日开始后3d可以产生成花诱导,7d后可以辨认茎顶始化花芽,9d后总苞片原基形成,14d后开始分化小花原基。
短期的短日诱导仅使顶端花芽始化。
通常要有lOd以上短日诱导才能使5个以上腋芽开始分化花芽。
短日诱导最好持续到胚珠形成阶段,实际生产中,舌状花显色即可停止短日诱导。
3.莲座化与打破莲座化(1)莲座枝产生的原因菊花在开花后,茎的基部发生萌蘖(脚芽)。
初秋发生的萌蘖可以伸长,如果环境适宜(夜温IO~C)可以开花,晚秋或初冬发生的萌蘖节间不能伸长而呈莲座状。
这种莲座化发生在生长着的顶芽上,如将顶芽摘除,则发生的侧枝不呈莲座状。
此外,乙烯有诱导莲座化的作用。
(2)打破莲座化接受一定时间低温可以使莲座枝生长恢复,即打破莲座状态,其有效温度为IO~C以下。
有效低温量常用lOC以下温度积累的时间表示,也可以日最低气温在5℃以下的天数表示。
Schwabe(1950)提出在5℃以下经2周即可有效,3周已足够打破莲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