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义文化”如何定义?回答: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
英国文化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作为社会一员所获得的一切其它才能和经验在内的综合体。
”被视为经典的广义文化定义。
2.什么是“自然的人化”?回答:“自然的人化”是“文化”的本质内涵,即人通过有目的的劳作,将天造地设的自然加工为文化。
包括外在文化产品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因此,文化分为支持系统和价值系统两大部类,前者表现为器用层面,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构成文化大厦的物质基石;后者表现为观念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凝聚为文化的精神内核。
3.何为“巫术”?回答:原始宗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些以谋求控制自然力为目标的仪式,便是巫术。
巫术有祈求式、比拟式、接触式、诅咒式、录符式、占卜式等。
从事巫术和主持祭祀起初由氏族首领担任,后出现职业祭司与巫师,他们自称可以通神,上达民意,下传神旨预卜吉凶,治病救人。
他们既以非理性的迷信为务,又是初民文化(音乐舞蹈、天文历法、医药学)的保存者,其职司大略有五:祝史、预卜、医、占梦、舞雩,从而成为知识分子的前驱。
4.什么叫“轴心时代”?回答: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公元前800年到前2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世界各国文化都进入创制基本民族精神的阶段,纷纷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并同时出现了对人类历史、善恶取向等根本问题的思考,“人类意识”首次觉醒,进入理性思维,所创制的精神文化范式,决定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这一时期,世界各主要文明民族,都创作出包含该民族基本精神的文化元典,故又可称为元典时代。
中国的元典时代,约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
5.何谓“和而不同”?回答:是先秦时代文化的主导精神,表现在学术风气上,就是承认差异,既不封闭,也不盲从,对前人和外人的思想加以扬弃、综合。
先秦各家各有性格,如儒的醇厚、墨的谨严、道的超逸、法的冷峻、名的致密、阴阳的流转,各自独步千古,然而,诸子又遵循“和而不同”路线,广采博纳,在融通的基础上攀登新的学术高度。
“和而不同”是诸子竞存的晚周学术的精义所在,这一优良传统使中华文化得以生生不息。
6.何谓“玄学”?回答: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
“玄”有深奥、玄妙之意,《老子》首章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庄子》和《周易》“总谓三玄”。
这三部典籍是魏晋时期人所共习的主要文本,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资源,故其学称之“玄学”。
玄学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以取代衰微的两汉经学。
玄学是中国学术史上继先秦诸子学和两汉经学之后的第三次学术高峰。
7.问题:什么是“理学”?回答:又叫新儒学、道学、宋学。
之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宋代诸儒所建构的崭新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并以之构成哲学思辨的核心范畴。
理学是一种以儒学为主体,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
周敦颐、邵雍是开创期的代表人物;张载、程颢、程颐是奠基期的代表人物;朱熹是集大成者。
8.什么是“心学”?回答:又称王学,由王守仁开创。
王守仁从和颢、陆九渊那里继承了“心即理”说,展开更为精密的论述,把心(人的意识)视作第一性的、本原的东西,与朱熹把“天理”视为最高范畴大不相同。
又融通和发挥《大学》、《孟子》中的思想,提出“致良知”说,规定了至良知的步骤:诚意、致知、格物,其终极目标仍与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别无二致。
为了解决心学的实行问题,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此说亦从“心即理”推衍而来。
心学成为明代中后期的“显学”,盛极一时。
9.“文化”与“文明”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回答:联系:其一,文化与文明都是人类现象。
其二,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进入文明。
区别:其一,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人通过有目的的劳作,将天造地设的自然加工为文化。
而文明或泛指对不开化的克服,或指超越蒙昧期、野蛮期的历史阶段。
其二,文化内涵更丰富多维,涵盖的历史更长远,自人类诞生便有文化,文明则是人类进入创制并使用文字和金属工具时才开始。
胡适认为,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而文明则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环境的总成绩。
张申府认为,文化是活的,文明是结果。
由此也可以说,文化是因,文明是果。
10.举例说明中国文化的特质。
回答:人文传统:有别于重自然、超自然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重人生、讲入世。
不尊重个人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将个体融进类群,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构成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
伦理中心:宗法传统使中国高度重视伦常规范和道德教化,形成“求善重德”的伦理型文化,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伦理成为出发点和归结点。
尊君重民:中国的农业自然经济,需要集权政治加以统合,而人格化的统合力量来自专制君主,因此格外尊君。
农业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又要仰赖农民保障社会所需,因此,“重民”亦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
中庸协和:崇尚中庸,是安居一处、以稳定平和为旨趣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显示出中国式智慧的特征。
延绵坚韧:农业宗法社会提供一种坚韧的传统力量,伦理范式造成顽强的习惯定势,使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双强,具备无与伦比的延续性,世界其它文明古国的文化戛然中绝,中国文化却传承不辍。
11.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哪些主要差异?回答:使用的工具不同:主要是使用的石器工具制作的精细程度不同,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用碰砧、打击、刮削等方法对石块进行简单加工,以石片石器为主,砾石石器、石核石器次之,石斧不发达;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开始使用精细的磨制石器。
社会组织形态不同:旧石器时代人类过着原始群居的生活,逐渐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生产资料公有,共同消费;而新石器时代则由母系氏族社会逐渐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产生了私有财产与奴隶,氏族结成部落,部落结成联盟。
经济方式不同:旧石器时代以直接攫取自然物的渔猎、采集的被动依赖为主要方式,新石器时代则以主动生产的农业、畜牧业经济为主要方式,陶器制作也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12.文明起源的标志有哪些?为什么说中国文明起源是多源而不是一源的?回答:标志有:青铜器的使用、城市的初现、宗教性的礼仪中心出现、文字的使用、阶级与国家的建立等。
近年来考古发现,从东北到华南的广大范围内,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都显露出文明的迹象,尤其是长江流域的龙马镇、广汉三星堆、盘龙城、河姆渡、良渚等遗址,文化发达程度完全可与同一时期的黄河流域相媲美。
事实表明,中国文明是多元发生的,在前3000至前2000年间,在东亚大陆黄河、长江流域的广袤土地上,陆续出现多处文明的政治实体,其物化形式就是分布广泛的都邑,与古史传说相印证,说明中国文明起源既是本土的,又是多中心的。
13.中国古代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文化观念?回答:基本特点:铜锡合金、块范铸法、规律性的器类及组合。
如殷商时期盛行“重酒”的组合,西周时期盛行“重食的组合”。
纹饰风格虽几经变化,但主体仍是虚拟的动物纹——饕餮及其由之衍变来的其它纹饰。
这一特点与青铜礼器维护王权、标明等级身份的文化功能有关。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主要不是用作生产工具,而是用于祭祀和战争,作为礼器和兵器使用。
礼器最尊,食器、酒器、乐器、兵器皆可充作礼器。
兵器是暴力手段,是国家强制力量的物质保证;礼器是沟通神人的工具,又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据有青铜器的数量多寡,象征着其等级之高低和身份之贵贱,因此,青铜器以物质形态反映着商周时代的礼乐文化。
14.周人的天命观与夏商时代有哪些变化?回答:一是对“德”的强调。
“德”字首见于西周金文,是周人先王配受上帝或昊天保佑的理由,也是周人得到天命、人民拥戴的理由。
周人还将德与孝对称,对天使而言有德,对祖先而言有孝,这是周人政权合法性的重要理据。
二是对“民”即“人”的重视。
周人意识到“天命靡常”、“小人难保”,对鬼神世界保持审慎、疏离的态度,认识到人民是决定政权存亡的重要因素,天的意志也通过民意表达出来,因此,统治者不仅要“顺乎天”,还要“应乎人”,恤民保民成为统治者的一般共识。
总之,在宗法宗教中渗入人文成分,周人的天命观中的理性成分增加。
15.举例说明春秋战国时代的“士”有哪些新的品格?回答:第一,胸襟博大,以天下为己任。
由于士能超越自身经济地位的限制,有相对独立的人格,故有坚定执着的志向,以弘道为务,是各家士人的共通特点。
如孟子所言“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第二,政治参与意识强烈。
正因为受过教育,又有志向,故士人急于向社会和执政者推荐自己,以图一展抱负。
如孔孟都曾奔走于王侯之间,孔子曾声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孟子也说过:“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第三,道德自律严格。
尽管有朝秦暮楚、寡廉鲜耻之徒,但义士也不断涌现,中国古代知识人的诸多优秀品质,如担当道义、入世经世、爱国忧民、和而不同、克己守职等,都在先秦文武士人们质朴执着的人生追求中初得展现。
如墨家“兼士”的“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法家法士的循名责实、严正无私。
16.简述百家争鸣中儒、墨、道、法四家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主张。
回答:儒家:创始人孔子,其学说记载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论语》中,主张复礼与归仁;孟子承袭曾参、子思,侧重发展孔子的仁学,主张人性善,著作《孟子》;荀子承袭仲弓,侧重发展孔子的礼学,主张人性恶,著作《荀子》。
墨家:创始人墨子,其学说载于《墨子》,主张兼爱与尚同,与儒学最大差异是以普遍之爱取代儒家的等差之爱。
其逻辑思想开辟中国逻辑史先河,在几何学、光学、力学等领域多有卓见。
道家:创始人老子,著作《道德经》(《老子》),主张无为与自然;庄子承袭老子思想,著作《庄子》,进一步倡“超世”、“顺世”、“游世”。
道家出世与儒家入世共同构筑了中国式的人生态度,儒道互补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
法家:起源于春秋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期的李悝、吴起、商鞅促进了法家的发展,主张变法;战国末年的韩非子为后期法家代表人物,著作《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法、术、势三者结合,辅之以赏罚,为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17.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有哪些区别?回答:第一,经书的文字、版本、篇目不同。
今文经用汉隶抄写,古文经用六国古文书写。
现在的今文经有《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仪礼》、《小戴礼记》、《大戴礼记》、《韩诗外传》,现在的古文经有《毛诗》、《周礼》、《左传》。
今文经学最重《春秋公羊传》,古文经学最重《周礼》。
第二,二者的学术取向不同。
今文经学的视角是政治的,讲阴阳灾异,着重发掘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古文经学的视角是历史的,讲文字训诂,究明典章制度,着重探讨经文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