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1. 下列词语字形、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卓.(zhuō)越祈.(qí)祷锋芒毕露.(lù) 妇儒.(rú)皆知B. 烦锁.(suǒ) 震悚.(sǒng) 鲜.(xiān)为人知鞠躬尽瘁.(cuì)C. 烦燥.(zào) 修茸.(qì) 如释重负.(fù) 耐.(nài)人寻味D. 忏.(chàn)悔炽.(chì)热悲天悯.(mǐn)人忍俊.(jùn)不禁【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A. 应为卓.(zhuó)越、妇孺皆知;B.应为烦琐、鲜.(xiǎn)为人知;C.应为烦躁、修葺;D.正确。

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孟母,一位的母亲,她不怕苦,独自一人将孟子拉扯大,将孟子培养成了一位伟人。

有人对此却,认为这是母亲应尽的职责,实在。

这种看法很片面。

母亲为了孩子确实能无怨无悔地奉献,然而对孩子的爱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就值得探讨了。

A. 众所周知不仅还不以为意不足挂齿B. 家喻户晓不仅还不以为然微不足道C. 家喻户晓尽管还不以为意不足挂齿D. 众所周知尽管还不以为然微不足道【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在语境中选择合适词语的能力。

解题时要注意区分近义词的不同意思。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知名度很大;“众所周知”,大家普遍知道的。

结合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可知用“家喻户晓”来形容人人都知道的孟母较为恰当。

故排除A、D两项。

“不仅”与“还”连用,表示递进关系,而“尽管”不能与“还”连用。

结合句意可知第二空应填写“不仅”,第三空应填写“还”。

故排除C项。

“不以为然”,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微不足道”,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不足挂齿”,表示不值得一提。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应选B。

【点睛】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

要培养自己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就要重视日常积累;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词语的规范用法。

3.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爱莲说》作者刘禹锡,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诵书》等。

B. 《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字半山,号介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骆驼祥子》作者老舍,主人公祥子的第一辆车被抢走以后,千辛万苦聚积的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被孙侦探给洗劫了。

D. 《海底两万里》作者是英国的科幻小说家凡尔纳,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鹦鹉螺号”)潜艇的故事。

【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

A.应将《诵书》改为《通书》。

B.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C.正确。

D. 凡尔纳是法国小说家。

4. 对语法知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近日,40岁的杜女士在火车上长时间歪着脑袋玩手机..游戏,竟引发..脑卒中(即“中风”)。

专家称,长时间一个姿势,会导致颈动脉夹层而发生脑卒中。

新闻一出,引起了不少人的恐慌。

①那么,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②这.也是中国人死亡的第一元凶,③是由于大脑血管堵塞导致脑血液缺乏或血管突然破裂出血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④它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

A. 文中的“引发”是动词,“手机”是名词,“这”是代词。

B. “引起了不少人的恐慌”是偏正短语,“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是并列短语。

C. ①②③④的正确顺序应该是①④③②。

D. 文中第④句没有语病。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法知识的综合理解运用能力。

包括词性辨析、短语类型辨析、病句辨析以及句子排序。

我们要对这些语法知识熟练掌握,才能从容应对这种综合性语法题。

A.正确。

B.“引起了不少人的恐慌” 中“引起”是动词,“不少人的恐慌”中心语是“恐慌”,所以“引起了不少人的恐慌”是动宾短语。

C. ①句“那么,什么是脑卒中”与前边的“竟引发脑卒中”相接,所以应放在第一位,③句讲的是引发脑卒中的原因,应放在第二位,②句中的“这”指代④句的内容,所以②句应放在④句的后边。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正确语序为:①③④②。

D. 第④句缺少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特点”。

故选A。

5. 诗文填空。

(请规范书写)(1)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2)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3)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4)__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5)____________________,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___________________。

(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1)阴阳割昏晓(2). (2)柳暗花明又一村。

(3). 箫鼓追随春社近(4). (3)独怆然而涕下(5). (4)商女不知亡国恨(6). (5)可怜夜半虚前席(7). (6)可据理臆断欤(8). (7)濯清涟而不妖【解析】【详解】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默写时,要注意割、柳、箫、怆、涕、臆、欤、濯、涟几个易错的字形。

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溪上遇雨(其二)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歌咏夏雨,令人欣喜,富有生活情趣。

B. 全诗描绘了一幅雨势迅猛、雨脚不定的夏雨图。

C. 用“忽惊”“却是”进行转折,准确地写出了骤雨过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遇雨的悲伤无奈之情。

D. 在结构上,诗歌分别从“前山”和“溪上”两处着笔,让景物既有时间上的变化,又有空间上的对比,使得全诗错落有致。

7. 诗歌第一二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答案】6. C 7. 我独自坐在山间的岩石上,看见前面浓密的乌云饱含着雨水喷洒在前方起伏的山峦上,而此地却依然阳光灿烂。

描写了一幅夏雨急骤、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景。

【解析】【6题详解】此题考查了诗歌内容的把握,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C.此项结合第三、四句的意思来思考。

句意:忽然大吃一惊,滚滚的乌云挟带着狂风骤雨,已泻到了我的头上!不过我却意外地发现:前山青翠的山峰上,还是映照着一抹夕阳的余晖!诗人用“忽惊”“却是”将这两句进行转折,写出了夏雨急骤的特点。

“忽惊”“却是”蕴含着诗人对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意料的惊喜之情。

所以C项说法错误,故选C。

【7题详解】本题考查描写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注意不能只是解释诗句。

描绘,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结合这两句诗的意思“我坐看天空中浓密的乌云含着雨水喷洒在前方的山峦上,而这里却依然阳光灿烂”来描绘即可。

“坐看黑云衔猛雨”写出了夏雨急骤的景象,“喷洒前山此独晴”描绘了雨脚转移迅速的自然奇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良奇遇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

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8.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一老父,衣.褐(名词作动词用,穿)B.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曾经)C. 顾.谓良曰(回头看)D. 良因怪.之,跪曰:“诺。

”(责怪)9. 将文中划浪线部分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10.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2)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3)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答案】8. D 9.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10. (1)老人走了一里路光景,又折回来,(对张良)说:"小家伙(还是)可以教育的!"(2)老人已经先到了,气呼呼地(对张良)说:"跟老人约会,(竟然)后到,什么道理?"(3)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很高兴地(对张良)说:"应当这样。

【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D. “良因怪之”的意思是张良感到非常奇怪。

所以“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其余三项都正确。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根据句意“天亮后,(张良)看看他送的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感到这件事实在怪,(从此)经常诵读、研究这卷兵书”来划分即可。

【1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