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法律法规》课程标准
(适用三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
制订人:张明萍审定人: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标准依据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利划《物流法律法规》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订。
用于指导《物流法律法规》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物流法律法规》课样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之一,是一门具体介绍物流活动各环节相关法律法规的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学生掌握各类物流合同原理,并应用到实践中进行案例分析、纠纷处理,为企业解决与客户间的矛盾,更好地进行客户关系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物流法律法规》课程的学习,学习并掌握经济合同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悉设立物流企业的流程,掌握物流活动各环节相关的法律法规,会实际与客户签订合同、解决纠纷,并且通过实务、案例、实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提高创造性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终成为熟悉物流活动各环节法律法规,能独立处理纠纷的管理人员和客户服务人员。
四、课程的教育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一能力一素质:
1、系统地掌握合同的概念、订立、效力和履行等基础知识,比较各类合同的异同,学会签订合同。
实现具备物流法规专业知识、优良的服务意识与组织物流活动能力的教育目标。
2、通过案例讨沦,掌握物流各个环节要素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利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同时也可锻炼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
3、通过分组实训,了解如何设立物流企业,以及如何迅速准确地解决合同纠纷,培养学
生协调沟通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打下基础。
并配合《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等其他专业课程,最终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能力递增和能力包容体系,达到物流管理专业技术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七、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
(1)团队规模:兼职教师10人左右,其中,专职教师6人,企业兼职教师4人,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互补性强。
(2)教师专业背景与能力要求: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专业素养,系统掌握物流管理各环节及各流程知识,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物流在包装、装卸搬运、运输、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保险等各岗位发生的纠纷和争议的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3)课程负责人:熟悉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经济法律知识、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喜爱的“双师”教师。
(4)“双师素质”教师:“双师”比例达到70%以上,承担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和工学结合课程的专业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
要通过校企共建方式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实施《物流法律法规>课科教学,将主要在多媒体教室利普通教室进行,多媒体教室应设有投影仪。
3.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基本的《物流法律法规》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
(2)《中华人民共利国合同法>、《公路法》、《铁路法》、《航空法》、《港口法》等法律文本、各类合同书、有关专业图书与期刊等图书资源。
(3)《物流法律法规》实训项目任务指导书。
(4)来自企业合作伙伴提供的企业生产法律案例等企业生产软资源。
八、其它说明
1.学生学习基础要求:学生应对物流概论、经济法、仓储与配送、运输、国际贸易等内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具体包括:
(1)具备熟知法律基本常识的能力
(2)知道商品保养利储存方法的能力
(3)拟定合同的能力
(4)与客户保持良好沟通的基本能力
(5)具备能独立或和他人合作完成调查报告的能力
2.校企合作方式
依托行业,与业内优势企业合作,拟构建“现代物流信息网”,为校企合作提供极大方便。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约十余家,为学生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提供场所。
此外,“**物流班”利“**物流班”的建立,让校企合作更上新台阶,为学生今后就业奠定基础。
学校也聘请了企业技术骨干作为专业顾问和兼职教师十余名,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将行业企业的工作流程和经验,规范、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教学中。
3.实施说明
避免传统的纯理论讲授教学方式,紧紧围绕培养物流管理操作型人才这一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再感到法律是枯燥乏味的。
考核方式则采用平时和实训占60%,期末考试40%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