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氏宗谱旧序
圣人制礼,莫重于宗族;宗族之辨,莫详于谱书;谱书之传,莫大乎宗祖,有百世不迁之祖,有五世则迁之宗,祖定于前,而宗易于后,祖宗之传序,人道之本也。
古者系世之录,小史之官,所以定世次之承,辨昭穆之列,俾子孙知其宗族之所由来,亲疏之所由别,联疏以为亲,敦本以追繁,莫著于谱矣,后世谱书不修,而宗法不讲,数世之后,遂相视如途人,岂能厚宗族而追崇其祖也哉,此朱氏之所以倦倦于谱书也。
朱氏出自周封曹侠于邾,为楚所并,而子孙去邑为朱,历千百年,今指挥紫峰公慨然欲纪其宗,而思其族苟无谱以维之,则始祖介公以来,一体而分者,将有近于路人,是故辑修谱书,以收其族心,甚盛也,事甚美也。
然余闻之;谱书之作,所以考古而徵前,信今而传后也,非其裔而强合之不智。
2、天启四(1624)年重修朱氏统宗世谱序
常谓人之有谱,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
于本源浚而培之,则其派远流长,根稠叶茂,于祖尊而敬之,则其族睦亲厚,子孙考敬。
欧阳永叔曰:“人而不知姓代之所自出,则离禽兽不远”。
苏老泉曰:“仁者不世而其贤人君子,犹或识其先人,至百世不绝者,由其有谱之力也”。
晦庵朱夫子曰:“人家三代不修谱,大不孝也”。
由斯以谈则谱不可以不作,而又不可以不修。
我婺源朱氏为其最先出于买臣之后,至唐乾符戊戌(878年)师古公因巢作乱,奉祖父自金陵迁歙之黄墩。
•长子古训复迁金陵,次子古僚讳环领兵三千镇戌婺源松岩里;三子古祝为南唐幕下将,家承旨香田;四子古佑讳瑾,任休阳步军总管,功授宣州观察使,卜基鬲山,生五子:春、满、园、林、秀。
长春迁休首村,次满迁浮北,三园迁倪湖,四林迁回溪,五秀迁浮北槎头滩。
嗣后散居四方者,族远人繁,何啻数万。
昔在宋淳熙文公肇修于其始,我明
洪武伯徽继续于其后,迨嘉靖间博士墅公统宗于郡,虽会有人萃集未全,派多遗落世失序,岂云亲亲矧;又人经代世不续,实为朱氏缺典。
阙里裔孙应袭博士邦相公字君辅,同兄邦校、弟邦模深为考虑,用是统会命人散引,邀集博收环、瑾二公以下分派者,二公裔孙一元......等出为领导协修,延儒校正,厘其舛讹,补其缺,略删其襟伪,叙昭穆,则世次祥明,考行实则文献,足徽源流,溯自图基树封毫瑕兹,光前列于既往,绍后裔于将来,所谓子孙孝敬者,在兹诸君子之功,顾下伟欤。
然必敦和睦以联秉之孝敬,以率之保其松揪勿使并吞,世其第宅勿使邱圩,守其德业勿使遗逸,则是典历千万古而常新矣。
不然,外合中离,以气相争,以力相角,未免恶之凌善,知之诈愚,勇之暴寡,而相轨之抗之,习兴一家之近,且相视途人,况远而异族,涣而各派者哉,诸君共衰盛事,其尚以是劝勉,不为于谱牒增光,而后之子孙,自当睹之而起,敬望之而知戒也。
自余里归老倦,懒修古文辞,君辅昆玉屡请,义不容辞。
聊叙数语于其首云。
(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春三月赐进士出身资德大夫正治上卿侍经筵子少保户部尚书在告眷生汪应咬捱拜撰)
3、乾隆九(1744)年宏安重修宗谱分迁序
粤稽陶唐以前,书契未兴姓氏,无纪五代以后,人民渐盛,氏族甚繁。
其间以国为姓,以分封为氏,纷纷不一,要未尝不各有所自也。
吾朱氏系颛顼,实本曹氏,至武王伐周,乃访其子孙名侠者,封其为邾,以主高阳之祀,其后子孙避楚,去邑为朱。
秦汉以后,忠孝廉节,仕宦名贤,光昭鉴史,代不乏人,及南宋绍兴时,名儒挺生,文章甲于天下。
我祖金鑫(成)公,尚任尚书,生子龙兴、龙阜、龙章,俱受爵秩之荣,今金公南渡,公偕子隐于武邑南渡散鱼溪,卜居置产。
龙兴生佐、咨、传;龙阜生萃迁高坪;龙章生惟、庾、华、广、敏兄弟,也居散鱼溪及其县市。
佐生泰亨至六世应德公、龙、昌、高、镗,应
高徙石湖;应镗徙南渡;应龙公徙漳潭,其后颐中之长子永福徙芦砂;应昌徙岳洲。
惟公生泰渊徙白石,时通迁蓝田,时可徙碰里,华公生泰澄,由武邑南渡而徙宁州之宏安。
澄生宏、安、宁、定。
宁徙梁口;安迁五峰;安迁五峰;定迁西安。
宏之后时叟分武乡,敬亮分南山,即今之龙。
,而梁口之后,仲礼迁桐坪;仲威分坪头,至兴可公又由坪头而公通山高湖,此皆锦溪之裔,泰澄之后也。
若奉新黄柏以及靖安双溪,始于彦和,衍为应青其源流,虽始合而中分,又孰非我曹侠公一脉之苗裔哉。
至今数百余年,星罗棋布。
或者省郡相隔,或县邑各殊,生不同地,居不同里,至亲无异路人,同族亲如秦越,亲亲三谊谓何也。
是岁甲子,有漳潭蓝田提修合谱,合众流于一源,令万殊于一本,全亲亲之爱,续统绪之传,千百载以下如亲其世,目睹其人。
谱成爰志,其分迁祥其本末,以示不忘,所自因不揣,谫劣为之序。
(中华民国廿四年乙亥州庠生宏安裔孙仕显圣左氏撰)
4、光绪癸未(1883年)朱氏重修家谱序
从来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国无史则孰知兴衰治乱之由,家无谱则孰知世系源流之辨,斯二者事虽殊,而理则一也。
尝见今之为谱者矣,攀援仕宦,附会名贤,辄曰:祖即某乡之分派,•某相之箕裘也,是欲引为家乘,光而先灵,且含羞泉壤也,夫崇韬拜令公之墓,何如狄青却梁相之图,帝王崛起未闻累世垂流,贤豪挺生为绳承往哲,士各视其所为,庸远引也。
我沛国朱氏自乾隆甲子、乙酉及丙子联修大同以后,复至道光戊申辑修支谱,迄今三十六载矣,兼之蹈来戎马,早牒几敝于尘埃,迭生蠹鱼,残编半存,平缺略考核之下,无不慨然兴感者乎,矧今幸逢圣世
仁恩累洽,又荷祖宗世泽流传,椒衍瓜绵,相承一脉,星罗棋布,散处各方,人丁亦云盛矣。
然家谱久未辑修,同宗末由联属其在,本支主亲犹可分序,昭穆若夫,支分派远,相逢若途人,且存者之荣发分迁莫可纪,殁者之年月葬所不可祥,可谱之不修可乎哉。
况谱者普也,富贵平贱之不遗;谱之补也,显晦存亡之必录,传后世子孙探本寻源,可以稽考,而知者莫不赖之是谱焉,若我祖系出沛国,分迁遐迩,前辈诸先生历祥老谱,兹何复赘所祥,念者愿我同宗共谱之人,殳知慈而子知考祖为作而孙为述,书香远绍,科甲咸徵,其蝉联家学,渊源子孙,各恢其骏业,将见支派虽分而雍睦承洽,庶几报本追远之意,于是平深敬宗收族之谊,亦于是乎笃殆,即今日辑谱之意也,夫是为序。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秋月宏安裔孙森玉再思爱心腾凤北湾裔孙文安同撰)
5、泰澄公源流记
盘古开辟,三皇立极,伏羲首临,书契始兴,而姓氏之传亦由起也。
我朱氏出自曹侠之后,著于沛国之地,递传彦和(异公)钱塘发派。
自是蔓延,异生荣,荣生山,传至山公(宝峰),迁居婺州金华县,历代仕宦炳耀,史册家传祖图记载之详且备矣!山公生子涟,涟生子三:玉渊、仁轨和敬则公。
玉渊生子四:寿仁、寿信、寿凤和寿凰;仁轨无演;敬则公生子守滔、守仝,温和无传。
异至四世而寿仁公,迁洪都金水。
滔生涔,涔生梁,梁生介,介生禹一,禹一生子师古。
师古即为新安朱氏一世祖也。
越9世至吾祖金铨(成公)为官,治民有道,如日无私,其功德至深且大也。
适当宋时兵乱,民难安息,避居豫宁南渡。
越三世泰亨分居漳潭;泰渊、泰万分居豫宁白石溪;泰彰等公各有分迁序,讳澄行居其幼,父讳华,祖龙章,世居豫宁,予
见分宁太平乡七都横石杨洞,山清水秀,土沃风淳,因择居之,改其地名曰宏安,人故称宏安朱氏。
予有子四人,宏安宁定皆前妻谢氏所生,续娶李氏无出,予年已髦矣,兄弟各迁异地,久之恐失其传,予因而记之,使不失吾祖发源之由,子孙分迁之故,则后之云仍庶不视之茫然而有知。
其绪云:南渡宗支婺州分,宁县横石一同宗,豫宁仙桂皆共本,白石鱼溪总一丛。
南宋咸淳二年丁卯岁黄锺月,四世孙泰澄自述家谱记:桐坪车段与力田,坪头世系南渡从,宗公支派源流远,后裔蕃衍永靡穷。
(摘自民国廿四年家谱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