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

《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练习(时间:45分钟总分:26分)一、语言文字积累(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番茄一开始作为观赏植物传入中国,中国人发现它的食用价值之后,对它的热爱之情便与日俱增。

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的环境很适应它生长,尤其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

红彤彤、圆溜溜的番茄挂满枝头,像年节时分挂满的灯笼,惹人喜爱。

于是红得像柿子一样的番茄,收获了北方人民的爱称——西红柿。

可是在西方,番茄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________,才在餐桌上初露头角。

大约公元前500年,阿兹特克人在丛林中发现了这种可爱的果实。

后来欧洲人被这种美丽的果实吸引,将其带回欧洲。

不过,番茄在欧洲人心中并不是“好果子”。

( )。

欧洲人甚至还认为,吃掉这种神秘的红果实会变成可怕的狼人,于是把番茄叫作“狼桃”。

但最终总会出现________的人。

相传,法国有位画番茄的画家,经常面对着这美丽而“有毒”的浆果。

有一天,他________吃下了一颗番茄,之后他躺在床上________着番茄酸中有甜的味道等待去见上帝。

结果他不仅没死,反而食欲大增。

番茄无毒可食用的消息不胫而走。

现在,无论中餐、西餐,番茄都成了菜肴中的经典角色。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历程敢为人先鬼使神差品味B.进程敢作敢当阴差阳错品味C.历程敢为人先鬼使神差回味D.进程敢作敢当阴差阳错回味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

第一空:历程:经历的过程,常常跟“走过”“经过”搭配。

进程:事物发展变化或进行的过程,常常跟“发展”搭配。

根据上文,“走过”应该与“历程”搭配,因此选择“历程”。

第二空:敢为人先:有勇气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

敢作敢当:办事果敢,无所畏惧。

这里上下文强调第一个尝试,因此用“敢为人先”。

第三空:阴差阳错:由于偶然而造成的差错。

鬼使神差:好像鬼神暗中差使一样,形容意外发生某种巧合的事或者不由自主地做出意想不到的事。

语境中说的是不由自主吃了番茄,没有差错的意思,因此选“鬼使神差”。

第四空:品味:尝试滋味或仔细体会、玩味。

回味:从回忆里体会。

前文有“吃下了一颗番茄”,因此是从回忆里体会,所以选用“回味”。

故选C项。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摸过番茄植株后上留下的难闻的味道,使欧洲人仅把它当作观赏植物,对它敬而远之B.番茄植株会在手上留下难闻的味道,这使欧洲人对它敬而远之,仅把它当作观赏植物C.番茄植株会在手上留下难闻的味道,这使欧洲人仅把它当作观赏植物,对它敬而远之D.摸过番茄植株后上留下的难闻的味道,使欧洲人对它敬而远之,仅把它当作观赏植物答案 B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从整个文段看,中心话题是“番茄”,应该作为主语,因此可以排除A、D两项;“仅把它当作观赏植物”是“对它敬而远之”的结果,故先说“对它敬而远之”,因此排除C项。

综合来看,B 项补写的最恰当。

故选B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很适合在中国的环境生长,尤其在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

B.虽然番茄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环境很适合它生长,尤其在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

C.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的环境很适合它生长,尤其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

D.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很适合在中国的环境生长,尤其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

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画线语句有三处语病,一是“番茄虽然是外来植物,但中国的环境很适应它生长,尤其……”前句主语是“番茄”,表述还没有结束,转折后的主语又变成了“中国的环境”,属于中途易辙,可将“中国的环境很适应它生长”改为“很适合在中国的环境生长”;二是“尤其凉爽的北方地区,长势更旺”主谓搭配不当,“长势更旺”的主语应该是“番茄”,而不是“北方地区”,可以在“尤其”后面加上“在”;三是用词不当,“适应”的使用主客颠倒。

四个选项,只有A项全部修改正确。

故选A项。

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专家指出,__①__。

调查发现,普通筷子在使用到三到六个月时,本身的颜色会随着时间和使用的频率变深或变浅。

此外,由于使用的频率导致筷子表面的可食用漆遭受磨损。

因此,__②__,或者表面有磨损,就需要立即更换。

筷子颜色发生变化,表示材质本身性质一定发生变化,而造成颜色变化的因素通常就是使用过程中食物、洗涤剂及空气、出餐柜内残留物附着而导致,可见,__③__。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筷子使用寿命是三到六个月②只要筷子颜色发生变化③健康用筷需有效去除残留物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

第一空:由下文筷子使用三到六个月就会发生颜色变化和不同程度的磨损来看,可填写“筷子的使用寿命是三到六个月”。

第二空:根据上文,筷子长期使用后,颜色会发生变化,也会有不同程度的磨损来看,这里可填写“只要筷子颜色发生变化”。

第三空:上文指出,“筷子颜色发生变化”一般是有“残留物附着”所致,这里可填写“健康用筷需有效去除残留物”。

5.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概括,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5分)记者2019年8月11日从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获悉,截至11日16时,超强台风“利奇马”已致574.8万余人受灾,死亡32人,失踪1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8.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7.5亿余元,目前,各地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而接下来将接受台风考验的就是山东省了。

据中国气象局消息,台风”利奇马”的中心已于11日晚上8点50分前后在山东省登陆。

预计”利奇马”受灾地区将从福建直到辽东半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超强台风“利奇马”肆虐浙江,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②随后即将登陆山东;③“利奇马”覆盖范围极广。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总结秦对百姓掠夺且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宠辱不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全诗主旨,也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答案(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小题。

榆河①晓发谢榛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忽忆弃纟需者②,空惭旅鬓斑。

【注】①榆河:在今北京之北,地形险要,为明朝京城的北方锁钥。

②弃纟需者:《汉书·终军传》载:“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纟需。

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

’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弃纟需而去。

”纟需(xū),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朝阳驱散晨雾,不仅众山可见,还可以远眺居庸关雄姿。

B.第五句以“征尘”借喻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

C.末句感慨自己长年漂泊,双鬓已斑而一事无成,思之令人惭愧。

D.前两联写晓发所见,后两联写晓发所感,章法谨严,层次分明。

答案 B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此题B项“借喻战争”表述错误,此处为借代。

(2)诗歌的颔联历来受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写景远近结合,层次分明:上句描写云从天边升起,为远景;下句写大草原上万马奔腾如同刮风,为近景。

(或视觉、触觉结合;或仰视、平视结合)②善于炼字:“出”“生”二字运用生动传神,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

③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

④“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赏析诗歌精妙之处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对颔联从语言、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内容上:颔联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

语言上:动词“出”“生”两个字的运用生动传神,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

艺术手法上: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手法答远近结合也可。

分析要结合诗句进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食肉的植物①一只饥饿的苍蝇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松林间飞行,试图找到能够果腹的东西。

忽然,一阵花蜜的香气飘了过来,它顺着香气看到了一片极具诱惑力的肥厚饱满的红色叶子。

它在叶子上降落,贪婪地吸吮叶子的甘甜汁液,它的身子碰到了叶子表面的一根茸毛,然后又碰到了另一根茸毛。

突然,苍蝇的四周竖起了高墙,原来是叶子的两边合上了,苍蝇挣扎着想要逃脱,可是叶子边缘上的刺仿佛变成了捕兽夹的铁齿,紧紧地咬合在一起。

这时,叶子甘甜的汁液被消化酶代替了,这只苍蝇慢慢地被化成了一团黏液,成了叶子的美味点心。

作为动物,苍蝇还能遇到比这更大的侮辱吗?它居然被一棵植物给吃掉了!②一般来讲,都是动物吃植物,可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芸芸众生总有个别。

这个吃动物的植物到底是何方神圣?它就是捕蝇草。

北卡罗来纳州的一片方圆不足90英里的多沼泽和松林的草原是捕蝇草的故乡。

在这里,除了捕蝇草,还有其他能食动物的植物。

虽然它们的名气都没能超过捕蝇草,但是它们的怪异程度一点儿也不逊色。

比如,猪笼草,长得好像细长的香槟酒杯,如果小虫(有时还可能是大一点儿的动物)不慎落入“杯中”,就会丢掉性命;还有茅膏菜,它的触须黏黏的,专用来对付那些送上门来的美味动物;在池塘和河溪中还有一种叫狸藻的植物,它就像水下的真空吸尘器,能够把猎物吸住,然后吃个干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