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名称:小班语言《贪吃的变色龙》【设计意图】小班幼儿正处于口语表达发展的最佳上升期,自小班入园以来,班里三位老师一直非常重视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指南》在语言领域要求小班幼儿能听懂短小的故事,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
《贪吃的变色龙》故事新颖,情节生动,形象直观,正好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因此选择了此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理解故事情节,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故事中的变色龙是贪吃又幽默快乐的,我的教育主线也将围绕“体验快乐”而展开,希望孩子们在看看、说说、玩玩中感受、积累和提升。
【活动目标】1.乐意倾听故事,理解故事中变色龙变色的过程。
2.尝试想象并用口语描述变色龙继续变色的故事。
3.喜欢操作,体验变色龙变色的快乐。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中变色龙变色的过程。
【活动难点】根据线索想象猜测故事情节,并用口语大胆描述变色龙继续变色的过程。
【活动准备】1.PPT课件。
2.交互白板课件。
【活动过程】1.出示课件,以“会变魔术的变色龙”变魔术(从棕色变成粉色,再变成蓝色)导入课题,引导幼儿感受变色龙会变色的有趣特点。
2.演示课件,引导幼儿大胆表述变色龙的变色过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这是一只贪吃的变色龙,他看到东西就吃,看看它吃了什么?是什么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2)“他又吃了什么颜色的什么东西,结果怎样?”请幼儿尝试使用“他吃了XX,就变成了XX色的了”句式回答。
(3)“他还是觉得很饿,就走到外面,做了什么事情?这一次你觉得他的哪里会变色?会变成什么颜色?”(4)出示黑色变色龙图片,反向提问:“猜猜变色龙吃了什么变成这样了?变成黑色的变色龙在夜里会怎样?”(5)“月亮在天上又圆又亮,吃掉月亮的变色龙会变成什么样子?”3.完整欣赏一遍故事动画,引导幼儿思考:故事中的变色龙为什么会变颜色?变色龙还可能会变成什么颜色?4.打开交互白板课件,请幼儿玩喂变色龙的拼图游戏,尝试续编故事,此环节若时间不允许每个幼儿上台操作,可转至区域继续活动。
【活动延伸】《生活中的变色龙》科学知识探索。
小班语言《贪吃的变色龙》学情分析小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由于语言经验缺乏,还不能随时调节语言的清晰度,表达的时候也容易受到词汇的限制,但小班幼儿很喜欢听故事,在经历了上学期的口语稚拙期以后,下学期的孩子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故事的喜爱也从刚开始情节单一式的故事,逐步过渡到新颖有变化的故事。
而《贪吃的变色龙》就是一个内容富有变化,但情节又有重复性的比较易于掌握的文学作品。
因此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这个教育活动是一次很好的锻炼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的机会。
小班幼儿对于颜色的描述还只能用红色、绿色等单一的词汇来表述,因此充足的生活经验准备和课前学习准备都是有必要的。
在活动开展前我和孩子们经常到户外散步,并注意引导他们寻找、观察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颜色,丰富颜色的描述词汇,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颜色游戏和实验,体验颜色变化带来的乐趣。
正是因为孩子们对于颜色有了一定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会对屏幕上的颜色产生质疑,他们觉得黑色的变色龙会有点儿发紫,红色的玩具车直接用粉红来表述,都是进步的表现。
小班幼儿对于绘本的阅读能力还是有限的,因此在设计这个故事活动时,我在选择绘本引导与动画引导之间是有些纠结的,考虑到小班幼儿缺乏通过词语逻辑进行思维的能力,需要依靠具体事物的形象、动作而对它们产生联想,最终我决定运用动画课件来完成教学活动的引导,但故事活动必然离不开阅读,因此我采用图片组合、动画、操作游戏交替呈现的教学方式,从而让观察不再流于表面,促进了幼儿的口语表述能力使眼、手、脑协调并用整体发展。
小班语言《贪吃的变色龙》教材分析《贪吃的变色龙》是山东省编教材《七彩乐园》主题中的一个教育活动,主题旨在引导幼儿从多方位、多角度感知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颜色,发现色彩的奇妙变化,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而此教育活动也从颜色出发,以变色龙变色的特点为教育契点采用故事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变色龙变色的过程,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和表述。
《贪吃的变色龙》作品虽然短小,却是一个富有生命魅力的教育媒介,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便被深深吸引,它的简洁、幽默诙谐和童趣让我喜爱万分,而且我断定我们班的孩子会更喜欢,于是我选择了它作为我的优课设计。
故事蕴含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线索是丰富的,因为故事中的变色龙是贪吃又快乐的,所以我的教育主线也围绕“体验快乐”而展开,希望孩子们在看看、说说、玩玩中感受、积累和提升,也希望孩子们像故事中的变色龙一样快乐生活、快乐学习。
《指南》在语言领域要求小班幼儿能听懂短小的故事,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
《纲要》在语言课程目标中也把口语表达作为倾听和阅读的主要学习方式。
因此我把活动的目标定为:1.乐意倾听故事,理解故事中变色龙变色的过程。
2.尝试想象并用口语描述变色龙继续变色的故事。
3.喜欢操作,体验变色龙变色的快乐。
分别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入手,让活动依据目标而行,让目标依据活动而实现。
根据目标的定位,理解故事中变色龙变色的过程毫无疑问是活动重点,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语言水平,我把难点定位于根据线索想象猜测故事情节,并用口语大胆描述变色龙继续变色的过程。
【重难点分析】活动的重点也是核心目标即:理解故事中变色龙变色的过程。
我采用了以静态图片逐步出示并讲解的方法,其中第一二三节故事的图片顺序出现,第一节采用最简单的提问方法,引出“颜色、物体”两种要素,第二节加入“量词”的要素,第三节开始引导幼儿把“量词、颜色、物体”多种要素用一句完整的话进行表达。
经过前三节的分图讲解,幼儿便能基本掌握故事的语言结构,从第四节开始引导幼儿猜测简单的故事情节,第五节则采用逆向思维的反式提问方式,先出示变黑了的变色龙,让幼儿猜测它吃了什么,再引出后面的故事情节。
第六节直接放手,放开句式的限制,让孩子们大胆发挥,描述月亮,猜测变色龙会做什么,会变成什么样子?采用逐层引导、逐步累加的方法,让孩子们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掌握重点。
活动的难点也是幼儿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第五节的猜测想象并描述是一个难点,除了采用反式提问的方法,让幼儿打开思路、大胆想象、广泛表述之外,我把两只会动的眼睛引入课件,以解决小班幼儿一段时间后会注意力下降的问题,让幼儿通过寻找眼睛的位置,判断变色龙藏身的地方,引出变色龙会根据环境改变颜色的特点,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这是解决难点之一。
其二则是续编的困难,能力强的幼儿通过老师的逐层引导,会逐渐掌握句式,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完成创编,但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来说,他们受词汇、想象力、逻辑思维的限制,创编还是有一定难度,我在这里引入喂变色龙拼图的游戏,拼图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不同颜色的变色龙分割成几大块,再融入不同颜色的食物,让幼儿给变色龙喂食,再配对相同颜色的身体部位,每拼完一次,就用一句话来描述,比如:“变色龙吃了一个黄色的梨子,咦,他的尾巴变成黄色的了”。
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幼儿在迈上高一点的台阶时,脚下能有“垫半块砖”的支撑,让大多数幼儿稳步发展,此为解决难点之二。
另外再慢慢融入数的概念,比如两个茄子、三个豌豆、四个柿子等让发展快的幼儿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当然在活动中也不能刻意整合,要以幼儿的实际水平而定。
小班语言《贪吃的变色龙》课后反思很高兴在今年的优课活动中继续锻炼自己,《贪吃的变色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活动,我的设计初衷也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幼儿觉得这个活动更有意思,从而喜欢上它,逐步过渡到喜欢自然界的万生万物。
【目标反思】我的教学目标前两条(乐意倾听故事,理解故事中变色龙变色的过程;尝试想象并用口语描述变色龙继续变色的故事。
)是和教材中基本一致的,第三条(喜欢操作,体验变色龙变色的快乐)是我在反复研磨故事内容之后加进去的,因为我更看重这个教育活动的快乐体验,孩子们本身对于颜色的变化就是很好奇的,在体验过《小黄和小蓝》、《颜色对对碰》等系列主题活动之后,对颜色的感知更是兴趣盎然,因此我觉得有必要让孩子们通过理解故事体会变色龙的快乐,推及自身,去体会游戏的快乐、生活的快乐、学习的快乐。
【过程反思】1.变个魔术导入课题,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不同颜色的变色龙,魔术就是来回切换,但孩子们极度感兴趣,这是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效果也像魔术一样神奇,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为后面故事做好铺垫。
2.利用课件引导幼儿分段猜测表述,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前三幅图只采用静态的表现方法,原因是孩子们既要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又要逐步学说故事中的句式“他吃了XX,就变成了XX色的了”需要一个安静的、思维慢慢发展的过程。
从第四福图开始,我在课件中加进了会动的眼睛、黑夜的变化,让孩子的思维也开始活动起来,要求幼儿不仅要用眼睛去寻找,还要跟随节奏去思考,逐步让思维开始跳跃,让后面跳跃性的故事情节(变色龙吃掉自己的影子、吃掉月亮)合情合理,没有惧怕,只有快乐和幽默。
3.完整欣赏动画故事,这既是对故事的完整理解,也是对故事的巩固加深,更是对问题思考的连贯导出,通过完整欣赏抛出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的问题,为后面的续编打好基础。
4.运用交互白板课件,为续编故事做一个支撑。
毕竟小班孩子的知识经验还不太丰富,把动手喂食、拼图游戏集于一体,操作后再用语言描述,给幼儿的语言发展台阶提供“半个砖”的帮助,使故事的续编简单许多,也快乐许多。
【策略反思】1.顺序思考与逆向思维的结合,帮助幼儿理解和表达。
幼儿在顺序思考(前三幅图顺序出现变色龙吃的东西和变化的颜色)中学会了口语表达的句式,而在逆向思维(第四幅图先出示变色龙变化的颜色,再引导幼儿猜测它吃了什么东西使全身变成了黑色)中学会了大胆想象。
2.动静结合,帮助幼儿感受快乐(在过程反思中已经提出,不再讲述)3.教学与游戏结合(喂变色拼图游戏,采用了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可以把各种颜色的食物与不同颜色的变色龙身体部位结合在一起进行拼摆),帮助幼儿提高眼、脑、手、口的协调能力,巩固了“他吃了XX,就变成了XX色的了”的句式。
孩子们对游戏很感兴趣,之前课堂上一直没有举手的几个孩子都愿意主动参与操作,语言描述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4.课堂与区域结合,帮助幼儿巩固活动,延续快乐。
最后一个环节的游戏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参与的,直到活动结束还意犹未尽,于是我便把它放到了区域活动中,让孩子们随时可以参与,大胆进行描述。
【效果反思】活动在给幼儿更多愉悦、有趣的同时,也让孩子们在猜测,观察,和游戏的过程中激发了想象力和讲述的欲望,感受到了快乐并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也引发了我的深思,比如对于故事中提到的“影子”,通过个别幼儿对问题的回答不难看出有的幼儿先前是有“影子”知识经验的,但一部分幼儿是不完全理解的,我在提问引导时,因为有一个幼儿说出了影子,而没有再做引导,显然是不够详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