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高考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
新高考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
活动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1、指出形成上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 2、尝试对上述土壤现象简要解释。 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常见的土壤现象。 (1)我国南方山地土壤较厚,而西北高山上的岩石风化层和土壤很薄。
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化学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西北地 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作用强,土壤发育程度低
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
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黑土形成在中高纬度气候相对寒冷且相对湿润的地区 ,由于气温较低,微生物活性较差,枯枝落叶大多能够进入土壤形成有机质 。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
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红壤是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由于所在
开山时使用的火烧水浇法的物理原理
• 古时候开山时,遇到巨大的岩石,先用火 将岩石烧红后,再用冷水浇,岩石就裂开 了。这是什么物理原理?
岩石热胀冷缩不均匀
冰能裂石
原始苔藓类最早参与土壤的形成,高等植物的 出现标志着土壤最终形成
2、生物(主导因素)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 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 形成土壤。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 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 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 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 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植物、动 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 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 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 土壤的分布规律。
[特别提醒]
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 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
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 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 气湿度、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气候。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紫 色土是由紫色砂页岩作为成土母 质,逐步发育而来,紫色土是在 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 成的。
分布于北美、欧洲和亚洲,现在 一般认为主要是由风力沉积而形 成的,黄土通常为钙质并往往含 贝壳、骨骼和哺乳动物的牙齿以 及碳酸钙结核,有时也含氧化铁 结核而形成可大量贮水的优质土 壤,我国的黄土高原分布有大量 的黄土。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易积累,保肥性能好, 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
黏土类土壤
湿时黏,干时硬
土壤质地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土、粉粒和粘粒等。不同粒级 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 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以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 断。
砂土成分以砂粒占优势 ,大孔隙多,毛细血管 孔隙少,通气,透水性 强,保水,蓄水性能弱 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 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 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 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 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 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 想的土壤质地。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 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 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 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 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Ga2+
Zn2+ Mn2+ Na+
Mg2+
微生物直接分解成矿质养分
微生物的分解再合成形成腐殖质
细菌 放线菌、真菌 病毒 藻类 原生动物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
苔藓类生物 风化作用 苔藓类生物 大量繁殖 高等植物生长 增加有机质
裸露岩石 ――――――→ 成土母质 ――――――→ 原始土壤 ――――――→ 成熟土壤
土壤剖面构造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 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 面,由一些形态特征 各异的、大致呈水平 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 过程中物质转化、迁 移和积累的结果。自 然土壤剖面主要土层 及其特点如图所示。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耕作 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 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 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纬度地带性
暗棕壤区
棕壤区 黄棕壤区
红、黄壤区
经度地带性
灰 棕 漠 土
灰 漠 土 灰 钙 土 棕 钙 土
栗 钙 土
暗 棕 壤
降水量
热 量
欧亚大陆广域土壤分布模式图
4、地貌
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由于水热条件 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 壤发育不同;从山顶到底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 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 和黏土。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水热状况直接影响 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质积累和淋失; 二是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 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气 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包括湿度和温度两个方 面。
母质风化
气候因素→ 土壤水热状况→
植物生长、微生物活动、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
第二节 土壤
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 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种植(图5.13)。据研究,这种黑色上壤是 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面成的生 物炭。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将的主壤,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为什么贫瘠?你能举出改良士壤 的其他案例吗?
D、土壤必须是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 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四川盆地的有些地方,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紫色土是由紫色砂页岩作为成土母质,逐步发育而来,紫色土是在频繁的风 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3)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瘠薄。
北方由于气候淡热、干燥,一年较多时间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因而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分解受到 阻碍,有机质保留于土壤中;而南方则刚好相反,气候湿热,一年中大多时间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 动,因而土壤中有机质大量被矿质化分解,保留于土壤中的有机质则较少
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 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 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 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 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 想的土壤质地。
壤土
土壤质地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土、粉粒和粘粒等。不同粒级 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 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以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 断。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 可称为土壤母质(成土母质)。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 为残积母质;如果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 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 积母质。
PS:成土母质颗粒之间存在空隙,所以具有透气、透水性,并有一定的可溶 性矿物养分,但仅能满足一些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只有当低等植物和 微生物不断新陈代谢,逐渐积累起丰富的有机物质时,才能使母质具有肥力 ,为高等植物生长提供条件,这时母质才发展成为土壤。
区域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土壤淋洗作用强烈,从而富含铁、铝等氧化物,呈酸性 红色,肥力较差。红壤广泛分布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区。红壤的酸性强,土质粘重是红壤利用上的不利因素,可通过多施有机肥,适量 施用石灰和补充磷肥,防止土壤冲刷等措施提高红壤肥力。
黄土呈浅黄色或黄褐色,广泛 紫色土是一种非地带性土壤,
北京市海淀区北安河土链分布示意图
5、时间
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 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 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
绝对年龄举例
1. 2. 3. 4. 5. 6. 7. 石灰岩经过100年就可产生剥蚀 抗蚀性较强的砂岩经过200年才可看出风化的痕迹。 俄罗斯平原上,3000年便可形成40 cm厚的黑钙土,7000年就 可形成150 cm厚的黑钙土火山岩发育的幼年土壤:1cm/1.3年, 非洲的氧化土:1cm/750年。 淋溶土:3~7.3千年 始成土:1.3~3千年 新成土:0.1~1.3千年 软 土:3~29千年 老成土:500~3200千年。
(4)山顶土壤的颗粒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
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越往边缘颗粒物越细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
练
一 选择题
习
1.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土壤即陆地表面疏松的表层
B、岩石经外力风化而产生土壤
C、土壤是岩石圈的一部分,属于无机物质
土壤质地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土、粉粒和粘粒等。不同粒级 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 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以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 断。
土壤的黏性
土壤质地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土、粉粒和粘粒等。不同粒级 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 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以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 断。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耕作
农业生产
差 黏重
二、土壤主要的形成因素
土壤是环境各 要素综合作用 的产物。土壤 的主要形成因 素包括成土母 质、生物、气 候、地貌、时 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