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一、基础知识1. 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公元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23篇。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代表作品,也是“楚辞”的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是表现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奋斗失败后用血和泪凝成的生命挽歌,是我国古代最瑰丽的一首抒情性叙事长诗,也是世界诗歌史上最雄奇的诗篇之一。
这部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像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2. 关于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影响了汉赋的形成。
3.语言知识⑴音形裔(yì)孟陬(zōu)寅(yín)揆(kuí)肇(zhào)扈(hù)芷(zhǐ)纫(rèn)搴(qiān)阰(pí)又重(chóng)秽(huì)骐骥(qí jì)dù 度过xiāng 互相duó 思度xiàng相道shang 衣裳jiě 了解cháng 帷裳xiè 解数jiè 押解骋chěng 驰骋纫rèn 纫佩搴qiān 搴阰俜pīng 伶俜轫rèn 发轫擘bò 巨擘娉pīng 娉婷韧rèn 坚韧【通假字】肇锡余以嘉名(锡——赐)来吾道夫先路也(道——导)扈江离与辟芷兮(辟——僻)[古今异义]朕.皇考曰伯庸(秦以前第一人称代词“我”;秦以后用持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纫秋兰以为..佩(古义:“以之为”的省略,把……当作;今义:认为。
)恐年岁..之不吾与(古义:时光,时间;今义:①年纪。
②年代。
③年成。
春与秋其代序..(古义:依次替代;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
)【词类活用】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名、字:名词用作使动,取名、取字)。
纫秋兰以为佩(纫:用绳索连结,名词用作动词;佩,动词用用名词,佩带的饰品。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朝、夕,名词作状语,早晨、晚上)。
二、文章的内容与结构《离骚》有372句,分93节,共2464字。
这里节选的是《离骚》前面一部分,共24句。
按习惯,《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一韵节。
从“帝高阳”到“曰灵均”八句为第一段。
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
前一节(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主人公命名。
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
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气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
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从“纷吾既有”到“导夫先路”为第二段。
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国家的命运,恐君王年老迟暮,表达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
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
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综上所述,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
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这里面有描写,有叙事,但描写和叙事的目的还是抒发感情,因而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
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
三、重点语段品读参见《课文翻译》/dyx/gswfy/xkbfy/Index.html四、疑难问题探析1、课文开篇自叙身世有什么作用?诗人首先以十分庄重而自矜的语气,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由于父亲对自己期望甚大而赐予的“美名”。
前人分析说:“首溯其本及始生之月日而命名命字,郑重之体也。
”(清顾天城《离骚解》诚然,开篇起始的八句,感情是很肃穆的,含蕴是深邃的。
他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同祖(“帝高阳之苗裔兮”),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表明他的尊贵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均,禀赋良善,公平均一。
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恪守的信条。
总之,这起始的八句,就为他一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定下了基调。
2、《离骚》中诗人常以香草、美人作比喻,有什么好处?《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君王及政治思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如: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从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
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只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里面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体会作者的理想、追求和不悔的斗志。
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这种移情的技法就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这首诗中所运用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等的移情手法,“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
3、《离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什么特殊地位,表达诗人什么精神品质,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最长的自叙平生的抒情诗,全诗372句,2464字。
在两大段艺术结构中,极开阖抑扬之变,反复吟诵诗人对理想的不断追求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
在中国诗歌史上,《离骚》第一次成功地塑出闪耀着个性光辉的抒情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从诗的两次大开阖的情感抒发里,可以体味出诗人那种强烈的“忠、怨、去、死”的精神;充分体现出诗人的忧患意识、斗争精神和完善的人格。
另外诗人运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
这为中国古典诗歌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后世个性鲜明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五、写作特点:(1)参差的句式。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基本上是七言、六言,也有五言,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读来感到句式的铿锵,表情的深沉,声调的挺拔,思想的深邃。
“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
用在句中,表语音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足;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
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骚体诗一般是一句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塞/朝谇/而夕替。
(2)美妙的语言。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
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对览洲之宿莽”。
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