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程的意义》教学案 2

《方程的意义》教学案 2

等式与方程的辨析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注意练习的多样性,灵活性。
课后练习精编1.判断下面的式子是否是方程。
x+5 15+5=20 2x +3〉1036-x=9×3
2出示幻灯片,做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借助于天平平衡与不平衡的现象列出表示等与不等关系的式子,为进一步认识等式、不等式提供了观察的感性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对式子分类,建立等式概念,并举出新的生活实例进行强化.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明确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深化方程的概念.
本节课,从课堂整体来看还可以,有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还较清晰、会说;可还有部分学生不敢说,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准确,我想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的课堂思维过程的训练有待加强,数学课堂也应该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在说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新课程的指引下学会自主探索,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2.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小结:等式表示的范围很大,方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4、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五、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要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方程,学习它有个重要的伙伴我们不得不请出来,这个伙伴是谁呢?(板贴:天平)
对天平你有哪些了解?
图中所示天平怎样用数学语言表示?
一、设置情景引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天平的演示:认识天平,同学们说天平的作用、用法。在这个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但要注意对学困生的引导,在这个方面应该给学困生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天平,起码让他们对天平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合作交流,总结概括
通过对天平的观察得出等式的概念,接着应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通过比较等式与方程,以及不等式与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应该替学生很快的说出答案,在将出方程的概念后,应该让学生通过变式训练明白不仅X可以表示未知数,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数。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一个导游的角色,站在知识的岔路口,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到小组中,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重点:结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
教法: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讲授法,发现法,情景法等。
教具:投影仪
课型:新授
学案
教师活动
(含学法指导)
学生活动
出示幻灯片
图中情况怎样用数学语言表示。
出示幻灯片
图中情况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
想一想,可以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吧。
谈话:同学们,黑板上既有方程又有等式,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学习到这,你学习了什么,是怎样获得的?
生:天平
生:称质量、比较物体的质量。
平衡
生小组内研讨,集体交流。
生小组内研讨,集体交流。
生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等式大,方程小;等式里包含着方程;等式是个大圆,方程是里面的小圆……
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生自由发言。
出示天平,化抽象为生动

建立平衡概念,为学习方程打下基础。
进一步加强平衡与相等的联系。
让生给式子分类后,理解方程的意义。这样做能够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与记忆。
课题:方程的意义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时11月23日星期一夏镇街道黄桥小学刘先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理解等式。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理解方程的意义,渗透符号意识,发展数感。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模型思想。
设计意图
一、依托天平,理解相等
1、幻灯片出示天平图
板贴:天平
2.理解相等的关系
课件出示天平图
20+30=50
20+x=100
3.理解不相等的关系
30+20<100
二、借助“天平”,理解等量关系。
三、式子分类,认识方程
1.式子分类,揭示方程的意义。
谈话:同学们这么聪明,那能给黑板上这些算式分分类吗
谈话:像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