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
【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
一、引题、释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生齐读学习内容。
2老师板书古诗题目。
(老师边板书边提醒学生,老师写诗题的时候,你们要边读题目边回想我们预习过的诗文内容。
)
3、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板书:(宋)朱熹(2)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大学问家,所以后
人尊称他为“朱子”(老师在黑板右侧板书“朱子”)
在中国古代,把在学问上有大成就、有独到见解的人尊称为“子”。
大家知道的还有(学生列举出:孔子、老子、墨子……)
4、谁再来说说诗题《春日》的意思?
二、初读感知
1、将这首诗读过三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2、点名读。
(1)一读,同学们请认真听,他在读的时候是否注意到了读古诗的。
特别要求的节奏和韵律,读音是否正确。
(点名读3遍的孩子读)
(2)二读,根据刚才学生们评价和提点,再请同学来读。
(这一次读要求比较准确地读。
(点名读10遍的孩子读)
3、师生合作读:
这一次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来读这首诗,首先,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老师接后三个字,然后第二次我们再换过来读,好不好?不过,同学在读的时候不但要用嘴
读,还要用耳朵听,用脑子想,老师在读的时候有哪些地方跟你们读得不一样。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跟着老师比赛着读。
3、学生齐读
老师刚才怎么读的,同学们听清了吗?如果觉得老师这样读更好听,我们就模仿着这样把这首诗读一遍好不好?
学生们基本能抑扬顿挫地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4、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了,读得好极了!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后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5、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过度:现在,我们拿起书,就结合诗文下面的注释、插图,查字典,联系上下句,还有你已经从诗句当中理解的词语,我们再来默默地和作者对一次话,试试你这一次能不能从诗文中有新的发现。
三、品文感悟
猜猜老师要提出什么问题来?注意问题的答案,我们都能从诗文中找到答案。
1、诗中描述的是怎样的一个日子?
(老师在学生回答出“胜日”时同时板书在黑板上)
“胜日”是怎样的一个日子?
这样一个阳光明媚、心情舒畅的好日子里,朱熹到了哪儿?
同学们注意看这个“泗”字,和这个“滨”字(这两个字是两课需要学生认识的字。
所以学生要从字形上认识到并记住它们。
)谁能告诉大家,“滨”是什么意思?“泗水滨”又是什么意思?
对了,就是,泗水河边了。
朱熹选择了一个晴朗的日子到泗水河边去做什么?(这是诗文下面的注释,学生直接根据注释得出答案。
)
2、朱熹寻到了什么?
朱熹寻到了“无边光景”。
(师板书“无边光景”)
朱熹寻到了“万紫千红”。
(师板书“万紫千红”)
朱熹寻到了“东风”。
(师板书“东风”)
从你们的答案中,朱熹可是有大大的收获啊。
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知道,一个会读书的孩子,能把一个个的文字读成一幅幅活动的画面,怎样的画面是活动的呢?
同学们回答得真妙!那么朱熹在寻芳的过程中,他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展开我们的想像。
请你用具体的形象来说明。
学生:他看到了红的花,绿的草。
老师:还能再具体些说说吗?比如都有些什么花呀,草又是怎样的绿呢?除了这些还能看到什么?你现在就是朱熹了,你走在泗水河边,把你看到的说说。
按照一定顺序去想象,例如由远到近;还可采用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来说。
这个朱熹真是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那么,除了看到这些,还能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呢?
学生:我能感受到春风柔柔地吹拂在脸上,看到春风吹动柳条轻轻摆动的样子。
哦,这春风就是诗文里所说的(学生答:东风)。
这作者能看到它吗?
学生:能感觉到。
学生:能看到。
因为是春风吹开了花朵,吹来了燕子,还把河面上的冰可吹融了。
老师:老师真的发现你们有诗人一样的眼睛,还有诗人一样的语言。
所以啊,在春天里,寻找春风容易吗?
朱熹是怎样说的?(老师相机板书:等闲识得)
等闲识得是什么意思?
同学们太了不起了!作者都在哪里有了这么多的发现?
它们在山岗上,在草坡上,在庭院里,在河岸边……
满眼都是(师指板书:万紫千红)这在作者的眼里就是?(老师板书:无边光景)
对于一个刚刚从一片萧瑟的寒冬走出来的人说,这眼前的一切都是(学生接“一时新”,
老师相机板书)
3、是啊,这拂面东风,这万紫千红,这无边光景,都是?(老师相机板书“总是春”)的使者。
观察古诗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万紫千红总是春”是怎样一番景象。
4、现在,就让我们边读古诗边在你脑海中画出这幅春景图。
会背的可以一边背,一边想象画面。
学生齐背《春日》。
四、拓展诵读深化诗句
(一)拓展诵读感受丰富立体的春天。
1、教师描述:在春天的画卷里,那或浓或淡的绿色一定是不可缺少的。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唐代诗人高鼎的《村居》
(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代诗人翁卷的《山村四月》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
绦。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2、教师描述:是啊,春天的画卷怎能少了那姹紫嫣红的浓艳呢?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唐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
3、教师过渡:在那如诗似画的春天里,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也来凑热闹了!
(1)“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代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代诗人翁卷的《山村四月》
(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6)“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4、教师过渡:瞧,小朋友们也不甘寂寞来参加这春天的约会了!
(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唐代诗人高鼎的《村居》
(二)配乐引读,加深体会
1、教师过渡:刚才我们穿行在这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里,使我们对春天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那就让我们带上这种感受读读这首诗吧
五、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快乐的?
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
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走进作者,我们会发现作者不可能有机会到
“泗水滨”去“寻芳”,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
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所以《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
(指着学生板书)
朱熹曾写过一首《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人运用自然景物来比喻思想要保持清醒开阔而不陈腐,就应不断吸取新知识。
诗人不仅仅是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更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孩子们学了这首诗,肯定会有所启发。
六、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老师和学生一起回忆总结刚才学习这首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入诗境,悟诗情;
4、欣赏诗歌。
七、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