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蛇串疮、热疮

蛇串疮、热疮


四、诊断与鉴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断
• 1.诊断要点:群集性小水疱,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 易反复发作。 • 2.鉴别诊断: • (1)带状疱疹(蛇串疮):发于身体一侧,数群红斑水 疱沿周围神经走行呈带状分布。也可发生于一侧面部、阴 部,有多片红斑水疱。疼痛剧烈,愈后不易复发。其中发 病部位、疼痛是主要鉴别点。 • (2)脓疱疮(黄水疮):夏秋季节多见。好发于面部、 手背等皮肤暴露部位,皮损为红斑、上有脓疱或蜜黄色脓 痂。有传染性,脓水流到处生新疮。其中脓疱、蜜黄色脓 痂,有传染性是主要鉴别点。
三、西医病因病理
• 由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而引起。
• 初次感染此病毒表现为水痘或隐性感染, 以后此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中。 • 在各种诱发因素的作用下,病毒再次活动, 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 痛;同时病毒沿神经移动到皮肤,出现皮 疹。
四、临床表现
1.皮疹出现前1~5天,常出现局部疼痛或灼热感, 可伴低热、全身乏力不适等前驱症状。
二、病因病机
• 1.肺胃蕴热,外感风热毒邪,内外之邪相 合,循经上犯面部而发病。 • 2.脏腑虚实不调,脾肺气虚,表卫不固, 或阴虚而生内热,风热毒邪因而乘之,则 病情一瘥一剧,反复发作。 • 西医学认为单纯疱疹是因感染单纯疱疹 病毒(HSV)而引起。HSV-Ⅰ型主要引起 面部等生殖器以外皮肤粘膜的感染,HSVⅡ型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皮肤粘膜的感染。
2.皮损好发于身体一侧的腰肋、胸背及头面部,四 肢等其他部位亦可发生。 3.皮损初起为红斑,上有簇集成群的小红丘疹,很 快变成水疱,疱液清亮,数群疱疹呈带状分布, 一般不超过正中线。数日后疱液转为浑浊,继而 结痂。严重者可出现血疱、糜烂。
4.疼痛明显,老年患者疼痛更为剧烈。
5.可伴有发热、乏力、局部淋巴结肿痛等全 身症状。发于头面部者病情较重,可累及 角膜,影响视力;发于耳部,出现面瘫、 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症,称为 “Ramsay-Hunt综合征”;甚至并发病毒 性脑炎。
八、针灸疗法
1、体针:针刺取皮损部位相应的同侧夹脊穴、内关、阳陵 泉、足三里;皮损周围采用围刺法,沿皮平刺;留针30分 钟,每日1次。 2、火针:初期用火针点刺水疱部位。 3、截法:皮损两端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继而 拔火罐;配合龙眼穴(小指近端指关节尺侧面上,握拳取 之)、大椎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 4、围灸:用点燃的艾条在皮损周围皮肤或附近的穴位行温 和灸,每日1次。
3.脾肺气虚证 • 证候:疱疹反复发作,水疱黄白,红晕色 淡;伴倦怠乏力,易感冒,纳呆,腹胀便 溏,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缓。 • 治法:补气健脾,除湿解毒。 •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菊花、薄荷、金银花。 皮损消退后继服参苓白术丸巩固疗效,防 止复发。
六、外治疗法
1.疱疹未破,用青黛散,水调或植物油调匀, 涂于患处,早晚各1次。 2.疱破糜烂、渗液,可用板蓝根、马齿苋、 黄柏、大青叶等煎汤,放凉后湿敷患处, 湿敷后薄涂青黛膏。
第一节 热 疮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皮肤科教研室 段行武
一、概述
• 热疮是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中医文献 中又名“热气疮”,俗称“火燎疱”。 • 本病的特点是簇集成群的水疱,好发于皮 肤黏膜交接处。 • 常在热病后或高热过程中发生,可因感冒、 消化不良、劳累、经期等因素反复发作。 •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单纯疱疹,反复发作称 为复发性单纯疱疹。
七、外治疗法
1.初起疱疹未破时,外用三黄洗剂,或鲜马 齿苋捣烂外敷,或用炉甘石洗剂调青黛散 外涂,每日2~3次。 2.水疱破溃,糜烂渗液者,可用马齿苋、黄 柏、大青叶等煎汤,放凉后湿敷患处,湿 敷后薄涂青黛膏。 3. 水疱较大者,用消毒针头刺破疱壁,放出 疱液,以减轻胀痛感。注意尽量保留疱壁, 防止感染。
九、物理疗法
• 皮损部位用氦氖激光、音频电疗等疗法, 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
十、预防与调护
1.发病早期应卧床休息,避免紧张劳累。
2.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海鲜等发物及肥 甘厚味。
3.保持皮肤干燥、清洁,皮损部位忌用水洗, 注意不要碰破水疱,防止继发感染。
谢谢!
七、预防与调护
• 1.饮食应清淡,少吃油腻、辛辣食品。 • 2.注意皮损局部的清洁,不要抠痂,防止 继发感染。 • 3.复发性单纯疱疹患者应加强锻炼,增强 体质,预防感冒,以减少复发。
第二节 蛇串疮
一、概述
• 蛇串疮是一种疼痛性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中医文献中又名“缠腰火丹”、“蛇丹”、 “火带疮”、“甑带疮”等。
五、辨证论治
1.肺胃风热证 • 证候:疱疹新发,多发生于面部,簇集成 群,基底潮红,刺痒灼热;伴发热,口渴, 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 治法:清热疏风解毒。 • 方药:银翘散加减。身热口干者,加生石 膏、知母;心烦加栀子;大便干燥加虎杖; 疱液混浊或有脓痂,加野菊花、公英。
2.阴虚内热证 • 证候:疱疹反复发作,红肿斑片,上有簇 集丘疱疹;伴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燥 咽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 治法:养阴清热,疏风解毒。 •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金银花、连翘、生苡 仁。
6.病程2~3周左右,皮疹消退,疼痛逐渐缓 解。如果皮损消退4周后,疼痛持续则称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7 . 大多数患者愈后不再复发,极少数患者 可多次发病。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身体一侧出现簇集成群的红斑水疱, 呈带状分布,伴有疼痛。 2.鉴别诊断 (1)热疮(单纯疱疹):好发于皮肤黏膜交接处, 疱疹多为一群,自觉瘙痒而不疼痛,易反复发作。 其中发病部位、自觉症状、易复发是主要鉴别点。 (2)疱疹未出前,患处疼痛,易误诊为心、肺疾病、 肋软骨炎、胆囊炎、坐骨神经痛等,需鉴别诊断, 注意观察皮肤情况。
六、辨证论治
1.肝火湿热证 • 证候:皮损颜色鲜红,水疱簇集,疱壁紧张,灼 热疼痛;可伴有身热,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 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 数。 • 治法:清泄肝火,利湿解毒。 •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可加紫草、板蓝根、元 胡、川楝子等。发于头面者,加金银花、野菊花; 有血疱者,加白茅根、牡丹皮;疼痛剧烈者,加 三七粉;便秘者,加虎杖。
• 本病的特点是皮肤红斑上出现簇集水疱, 累累如串珠,带状分布,痛如火燎。春秋 季节多见,愈后很少复发。 •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二、病因病机
• 诱发蛇串疮的病因主要有感冒、劳累、情 志不遂等。肿瘤患者、服用激素或免疫抑 制剂的人易患本病。 1.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或形劳 伤脾,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热内蕴; 又外感毒邪,内外之邪相合,外发肌肤而 致。邪阻经络,局部气血瘀滞不通则疼痛。 2.年老体弱者气虚,血行不畅,经络阻滞, 以致疼痛剧烈,持续不能缓解
2.脾虚湿蕴证 • 证候:皮损颜色淡红,水疱松弛,疼痛不 适;伴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 质淡胖或淡红,苔白或腻,脉沉缓或滑。 • 治法: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发于下肢者,加 牛膝、黄柏;水疱大而多者,加生薏仁、 车前草、土茯苓。
3.气滞血瘀证 • 证候:红斑消退,水疱干涸结痂,局部仍 刺痛窜痛;伴烦躁不安,夜寐不宁,舌质 紫黯,苔白,脉弦。 •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老 年患者疼痛剧烈,气短乏力,用补阳还五 汤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心烦失眠者,加 珍珠母、生牡蛎、酸枣仁;疼痛剧烈者, 加制乳香、制没药、徐长卿、蜈蚣、地龙 等。
三、临床表现
• 1.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角、唇缘、鼻旁, 及面颊。其他部位亦可发生。 • 2.皮损为群集的小水疱,四周有红晕,多为1群, 少数2-3群,初起疱液透明,2-3天后混浊,疱破 糜烂结痂,逐渐干枯脱痂而愈,留有轻微的色素 沉着。 • 3.患处有瘙痒、灼热感。 • 4.原发感染可伴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 • 5.病程1~2周,易反复发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