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教育学生:好教师必须会讲故事——新书《用故事说话——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序言(1)故事是生命里的一盏灯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
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
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这是魏巍老师在他的《我的老师》中记叙的故事,情真意切、生动形象,惟妙惟肖滴给我们勾画了一位宽容博爱、机智幽默的女教师形象。
开学头一天,我们排队进入教室。
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
描红纸上是一首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
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
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
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
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
”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
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
”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
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
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这是刘绍棠老师在他的《师恩难忘》中记叙的故事,绘声绘色、细腻真实,使一位机智幽默、可亲可敬的乡村教师活灵活现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这是鲁迅先生在他的《藤野先生》中记叙的故事,刻画细致、语言淳朴,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在求学过程中曾经关怀、呵护、帮助和培育过我们的那些老师。
拙劣的教师总是各有各的不同,真正优秀的教师却大致相似。
每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每一个使学生怀念的老师,都是“有故事”的教师。
若干年之后,我们任何人再回忆当初的学习生活。
老师讲得公式、定理、概念……往往都忘记了,背诵的课文、做过的问题、考过的测试……往往都模糊了。
唯一铭刻在记忆深处的,就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一起创造一起经历的那些场景、那些情感、那些体验,特别是那些场景、情感、体验交织融合在一起的故事。
(2)故事是教育智慧的火有个叫张天的同学是个违纪大王,以前的老师都让他烦透了。
面对这样的学生,该怎么教化呢?这天班会课,我给大家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找优点”。
第二天,本子交上来后,一查,没有张天的。
我把张天请到办公室,问:“张天啊,你怎么没交本子呢?”张天没有吱声。
“怎么,忘记找优点了?”张天挠了挠头说:“老师,我没有优点。
”“怎么没有优点?我已经看出你有好几个优点了。
”我笑着对他说。
“老师,我真没有优点,全是缺点。
”我摸了摸张天的头,说:“那这样吧,你回去再找找,明天来告诉我。
”次日,张天如约来到我办公室。
他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找到了,可只有一个——我心眼好。
”“心眼好,这是很大的优点啊!”我高兴地说,“你不只是心眼好。
你能遵照老师的吩咐,回去认真找了,这不也是优点么?还有,你非常诚实,有一说一,这也是优点。
还有……”魏老师连着帮张天找了好几个优点。
“老师——”张天红着脸说,“我没有你说的那么多优点。
”听到这里,我话锋一转:“张天啊,你只有七八个优点,不像有些同学有几十个优点,他们随便丢掉一个优点没关系,可你丢不起啊!优点越少就越要珍惜,你说是不是?”张天懂事地点点头。
自此以后,张天就像换了个人似的。
渐渐地,他的优点越来越多,学习成绩也一点点提高了。
期末考试,张天门门功课都及格了。
我教的语文,他竟然考了80多分。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魏老师可谓深谙其中真谛。
对张天这样的后进生,魏老师没有排斥,更没有放弃,而是用“放大镜”帮助他们寻找自身的闪光点,进而去放大这些闪光点。
读了这个故事,我们无不被魏老师机智、宽容的胸怀所叹服和感动,给我们对后进生的教育以很多借鉴和指导。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很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学从没见过这样大玫瑰花,就都赶来看,纷纷称赞不已。
有一天早晨,我正在花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把那朵玫瑰花摘下来,拿在手里,往外走。
我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那朵玫瑰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摘那朵玫瑰花呢?”小女孩很认真地回答:“我奶奶病了,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开了这么大的玫瑰花,她不相信,我摘下来拿回去让她看看,看完就送回来。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我的心被震憾了。
我牵着小女孩,来到花房里,又摘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小女孩说:“这两朵玫瑰花一朵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她养育了一个你这样好的孩子。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在惊叹苏霍姆林斯基高超的教育艺术的同时,怎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如果这个“犯了错误”的小女孩遇到我,我会怎么处理?我们的心中还有没有人性美与人情美、同情心与怜悯心?我们心中的玫瑰花有没有凋谢?而在这种省思和叩问中,我们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智慧不知不觉地提高。
这些经典的教育故事,是教育先哲和大师们教育智慧的浓缩。
犹如一把火,可以点亮我们心中的许多困惑。
我们往往很难记住和消化他们的教育理念,但是,这些故事却给我们打开了走近古今中外优秀教师的另一扇门,使一个个慈悲、博爱、高贵的灵魂变得真实而亲切。
(3)故事可以打开心灵的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否想过这样的问题:学生犯了错误,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最有效?粗暴的训斥、严厉的职责、恶狠狠的话语?……我曾多次看见学生当着教师的面摔门拂袖而去的一幕。
满口道理的谈话、说三道四的侧击、唠唠叨叨的说教?……这世界上苦口婆心的母亲太多了,而真正听话的儿子却又太少。
也曾见过教师和蔼耐心地对一名学生作了两个多小时的思想工作,学生最后却睡着了的真实场景。
我想,面对学生问题,教师首要考虑的是,用什么样的话语最能打动学生的心?你有没有过别人简单几句话就让我们深深感动的体验,你有没有过我们轻轻几句话却让学生泪流满面的经历?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故事,学生与故事有着一种融合感,故事对学生具有一种普遍的吸引力,绚丽斑斓、情节生动曲折的故事不仅能带给学生们无数的欢笑和快乐,而且也能带给学生们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故事是一种语言,故事是一种情感,故事是一种绘声绘色的表演,用讲故事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可以收到事半功培的效果。
比如,当你看到有些学生学习无进取之心,感到束手无策时,可以讲这样的故事:20世纪初期,美国最大的福特公司的一台电机出现故障,很多人搞了两三个月都修不好。
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有人向公司推荐了当时已经移居美国的德国科技企业管理专家斯坦门茨。
斯坦门茨在电机旁边仔细观察、计算了两天后,就用粉笔在电机的外壳上画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在记号处把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
”人们半信半疑地照他的话去做,结果,毛病果真出在这里。
电机修好后,有关人员问他要多少酬金,他说:“一万美元!”啊?一万美元!那人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呢!于是,便要求斯坦门茨列一张帐单说明费用的支出。
斯坦门茨写到:“用粉笔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这条线9999美元。
”帐单送到了公司老板那里,老板看了后连连点头,很快照付了一万美元,并用重金聘用了他。
很多人其实都知道知识的重要性这个道理,但究竟知识的价值如何体现?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却很迷茫,如何贯彻新课程教改精神,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可以致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个故事一定会让大家明白很多。
再比如倡导学生文明礼貌,我们只讲大道理,只规定不准这样或那样,无疑是机械生硬、落不到实处的。
如果我们引用几个具体生动的例子,让学生对比自己的实际行为,明确文明就在身边、文明体现于点滴的小事,并不是高不可攀,则会产生强烈的轰动效应。
故事中的主人公,很可能会成为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一面镜子,会成为学生向善向美的一座灯塔。
这些小故事,富有哲理性、启发性,能令人深思,催人奋进。
世事变迁、岁月流逝,从懵懂年少到满头银发,忘记了父母老师那些叮咛唠叨,但这些故事却深深铭记于心。
大家知道,班主任主要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这就免不了说教;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枯燥空洞的泛泛说教令学生心烦讨厌,经常会出现教师大会小会强调不断,而学生却依然故我视而不见的尴尬局面。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面对形形色色富有个性的学生以及他们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的确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所以,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述一些相关的富于启迪的故事,就能有效地化解问题,更好地帮助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4)会讲故事的教师都是有心人学会讲故事,首先需要有“爱”。
对孩子无限的热爱,对教师工作的无限热爱。
有了爱,才能不满足于一般知识的传授,而是更精心于知识传授的形式、载体、过程,更“计较”于知识传授的结果,更在乎孩子们是否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学会讲故事,还要做个“有心人”。
要勤于思考。
有了思考和积累,才能有丰富的故事素材,才能留意到孩子们真正感兴趣的话题,掌握孩子的语言方式和思维习惯,将大道理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讲述出来。
只要用心积累,或经典或朴实的德育故事,或幽默或诙谐的笑话短语等等,在生活或文学中比比皆是;班主任也可以让学生从书、网络、生活中广泛搜集,然后加工整理成具有班级特色的校本教材;当然最美的还是让“自己”走进故事,用自己爱心和智慧唤醒、升华学生心灵中固有的真善美。
讲故事不仅是我们个人的趣味之事,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由一串串生动的故事构成。
精彩的故事有时会影响历史的进程,改变人一生的命运。
毛泽东所讲的“进京赶考”的故事,使人民政权在建立之时就站稳了脚根。
英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坚毅与情感并融的故事,既鼓舞了民众,又使英伦三岛免遭涂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