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摘要】本文通过对林业有害生物现状的阐述,详细论述了林业技术防治措施,监测预报及检疫,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防治方法和保障措施。
为大力推进森林病虫害由重防治向重预防转变,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现状;防控措施
近年来,随着林业重点工程陆续实施,我国森林面积逐年递增。
但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严重,并有扩散蔓延趋势,对森林构成严重威胁。
为有效开展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巩固造林绿化成果,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林业有害生物产生的原因
(1)林业有害生物本身的繁殖特性。
林业有害生物不仅能够主动传播而且还可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具备强大的繁殖能力,即使在短时间内消灭掉了绝大多数,但是天敌数量也会随之减少,侥幸剩余的个体又会快速繁殖传播,使种群数量快速增加,造成新一轮的危害。
(2)林业有害生物的遗传特性。
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林业有害生物的遗传特性也发生改变,适应能力不断增强,这也是林业生物病虫害防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原因。
(3)外界传播过来的新的有害生物。
近年来,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频繁交流,各种树木品种交换引进,带来了新的林业有害生物,引进地区又缺乏甚至没有这种有害生物的天敌,造成灾害肆虐,危
害性也相应增大。
(4)大面积人工造林时树木品种单一,抗病虫害能力降低。
一旦发生灾害,开展防治工作就很困难,大面积树木死去,损失严重。
2.防控措施
2.1防治原则
(1)在相当长时间内将害虫种群密度控制在低密度和小变幅的范围内。
即控制害虫的数量,使虫害损失处于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其具体措施为:利用寄生性和捕食性动物,利用自然感染微生物,培育抗虫树种,改变林分环境。
(2)暂时压低害虫种群的密度。
即在短时间内,杀灭猖獗害虫。
其具体措施是:利用杀虫剂、物理能,天敌昆虫和微生物农药直接杀灭害虫;广泛利用昆虫的趋性、性信息素等引诱物质、电磁波等诱杀害虫、利用激素、光能扰乱生活机能。
(3)在局部地区使危害性害虫种群数量大大降低,从而达到根治。
其具体措施为:利用化学不育和辐射不育法,导入遗传致死因子或生态性致死因子,引进替代的竞争种。
(4)限制害虫种类传播,利用检疫措施,严禁危险性病虫害传入、传出和传播。
2.2林业技术措施
2.2.1抗虫育种
林木害虫对寄主植物的理化特性有一定要求和适应性,故抗虫育种是改进林分抗性的根本方法。
林木的抗虫机制表现在化学的、
物理机械的以及避过虫害期等方面。
例如:树体中的单宁能使蛋白质沉淀,从而抑制昆虫肠中的水解酶,妨碍昆虫消化。
白杨派树种如河北杨、毛白杨等树种单宁酸含量高于青杨派树种箭杆杨等,因此,毛白杨等白杨派树种一些天牛不喜食。
在扦插育苗时应注意选择对病虫害有抗性的品种。
2.2.2育苗措施
苗圃是多种地下害虫集中栖息危害的场所。
因而苗圃的土壤栖境,耕作技术、间作及周围植物与地下害虫危害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地老虎喜欢杂草丛生湿润的粘壤土。
适当中耕除草可减轻地老虎的危害。
春季一般地下害虫向上移动,啃食幼根,大量灌水可暂时强迫害虫下移,减轻危害。
苗圃设置黑光灯可诱杀金龟甲、地老虎等害虫。
育苗技术包括以下环节:育苗前进行苗圃地的土壤害虫调查,密度大时,用药剂处理或诱杀;细致整地,不用未腐熟的有机质肥料作基肥;提早播种;选用无病虫害种子,或播种前消毒处理;不同树种苗木与农作物轮作;严格苗木验收制度;禁止出圃带有病虫害的苗木,或经过消毒处理,再次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圃。
2.2.3营林措施
把森林培育和森林害虫长期系统管理结合起来,根据林木生长不同时期、不同特点进行适度的抚育伐、透光伐、卫生伐,及时伐倒并清理风倒木、风折木、枯立木及频死木,避免次生性害虫防治蔓延。
合理修枝对某些害虫的防治也起一定作用。
生长衰弱的林分应及时予以改造,以提高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
2.3防治方法
2.3.1物理机械法
(1)人工捕杀。
对有群聚性、假死性的害虫,利用害虫化蛹、越冬、产卵等阶段集中而固定的有利时机,或在害虫发生规模不大时可以通过震落、采集卵块、剪除虫枝等人工方法进行捕杀。
虫害木清理后,要采取措施及时进行灭虫处理,主要有:熏蒸处理、加工处理、焚烧等。
部分虫害木清理后进行填空补缺,栽植一些抗性免疫树种,使林分逐步改造成结构合理的混交林。
(2)阻隔法:人工设置各种障碍,切断害虫的侵害途径,直接加以消灭。
①毒环法:利用害虫有上树、下树的习性,如沙枣尺蠖等,可在树干下部涂刷宽3~5厘米毒环或胶环,害虫经过时中毒或粘着死亡。
②障碍法:对枣尺蠖等雌虫无翅,只能爬行上树产卵的害虫,可在树干基堆土,或缠塑料薄膜,或堆积圆锥形细沙以阻止成虫上树产卵,把雌虫直接消灭于树下。
(3)诱杀法。
利用害虫的趋性设置诱虫器或诱物诱杀害虫。
①灯光诱杀:根据昆虫不同的趋光性,设置不同灯光的诱虫灯,因灯光不同诱虫效果也各异。
以黑光灯诱虫效果最好。
设置诱虫灯是应在林内较开阔的地方,30-50亩设置一盏为宜。
根据害虫成虫出现时间确定开灯诱杀时间,一般为5-9月。
②毒饵与糖醋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化性在其所取食的食物中掺
入适当的毒剂,制成各种毒饵诱杀害虫。
防治地老虎等地下害虫一般以麦麸、谷糠等作饵科,以晶体敌百虫为毒剂制成毒饵。
而多种娥类对糖醋气味比较喜爱,可用糖醋液进行诱杀。
此法也可用于虫情测报,可与灯光诱测结合进行。
③饵木诱杀:许多蛀干害虫如天牛喜欢在新伐倒的树木上产卵繁殖,在害虫繁殖期,林内适当放置一些木段,即可诱集这些害虫大量产卵,进而消灭之。
2.3.2生物防治
(1)以虫治虫:主要利用昆虫的天敌以虫治虫,天敌昆虫的利用途径有以下三种:一是增加自然界天敌昆虫的数量。
包括创造天敌昆虫在野外繁殖的条件和人工大量繁殖天敌昆虫两个方面。
方法有直接保护害虫天敌;应用林业技术,实行树种混交,林地间作,种植适量的蜜源植物,为天敌昆虫增加补充食料和补充寄主;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二是改变本地昆虫的种群结构,包括国外引进驯化和国内异地移植天敌。
(2)以其它动物治虫:如鸟类、蜘蛛、青蛙等都是害虫的天敌。
要广泛招引利用益鸟。
如冬季在林内给以饵料,干旱地区给水;在林内种植适合鸟类营巢的林木,设置鸟巢。
2.3.3化学防治
根据不同的病虫害选用农药。
一般在害虫发生大面积、大部分或全部进入时用药。
采用树干打孔注射、绿色威雷喷雾等防治成虫,毒签、堵孔等防治幼虫。
施用农药时,应根据害虫情况、经济条件、
保护对象、环境因子综合考虑合理用药。
尽量减少环境污染,防止发生公害。
同时还要防止对林木产生药害。
并且对某一种害虫要注意农药的交替使用。
防止农药对人畜产生毒性和残留毒性的发生。
3.结语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在对其进行治理的同时,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增加生物多样性、以预防为主的防治对策,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专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加大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专业人员队伍的培训工作,建立以营林为主、健康森林的育林理念,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促进林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j/ol].科学网,[2008-04-15].
[2]吴孟科,胡晓惠.海南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现状及防控对策.热带林业,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