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服务贸易作业组员:
题目:搜索劳动行业,三次行业结构等数据验证配第—克拉克定理
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下面我们将从中日韩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的具体数据来验证此定理。
1.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根据图4—1趋势图分析,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
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也出现了若干年份的回调和波动。
大致来看,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划分五个阶段(见表2.1),离结构类型最高形态"三二一"只差一个发展阶段。
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变
化虽有曲折,但总的来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
与此同时,按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来衡量,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也十分明显。
在此期间,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分布是从第一产业大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大幅下降,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却大幅上升(见图2.2)。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50年的84%下降到2004年的46.9%,下降了约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7%上升为2003年的22.5%,上升了1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9%上升为2004年的30.6%,上升了21.6个百分点。
如果仔细研究这种变动就会发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流动主要出现在1970年以后的工业高速增长期,1985年以后趋于稳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流动则主要出现在1985年以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
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0年以前大致为"一三二"型,1970年至1993年为了"一二三"型,其后为"一三二"型,目前离"三二一"发达类型还差两个阶段。
按从业人数比重计算的变化趋势与按三次产业占GDP 比重计算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前者却明显落后于后者的结构类型,其主要原因在于三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第一产业虽从业人数比重打,但由于劳动生产率低,其GDP总值相对少;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虽然就业人数比重相对较少,但其GDP总值相对较大。
总的来看,经过五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与调整,我国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明显改善,产业结构正向着合理方向转变。
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人员的主要产业,并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越来越方便的各类服务。
2.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变动,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增长趋于下降状态,而第三产业比重则一直呈稳步上升趋势。
其演进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5~1955年战后恢复发展时期;第二阶段是1956~1973年高速发展时期;第三阶段是1974~1989年的低增长、转换时期;第四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之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就业比例来看,整体上呈现出与产业结
构相同的变动趋势,在1970年之前,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快速下降,从1950年的48%下降到1970年的19.7%,二十年下降了28.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约 1.4个百分点。
这是因为日本工业经济在1955~1973年进入起飞阶段,大量的农业人口开始向第二产业转移。
1970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调整阶段,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依然呈线性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明显减慢。
1970~1990年,二十年下降了10.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55个百分点。
在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后,第一产业仍然处于缓慢下降状态,但由于日本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农业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已无继续下降的空间。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在1970年之前一直呈上升趋势,从1955年的24.9%上升到1970年的35.3%,15年上升了10.4个百分点。
1973年世界爆发了石油危机,日本高速增长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诸多因素迫使日本经济进行重大结构调整,从1974年开始,日本进入了低增长时期,这个时期日本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力图实现向节约型社会的转变。
第二产业吸纳农业人口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其幅度很小,因此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反而呈缓慢下降趋势,从1970年的35.3%下降到1990年的33.8%。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停滞,制造业萎缩,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继续下降。
到2004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占28%,比1990年下降了4.8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呈直线上升趋势,从1955年的33.8%,增加到2004年的67.5%超过了全部就业人数的2/3。
这说明第三产业一直是吸纳农业人口的主力军,而
且也是高速吸纳从第二产业退出的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总而言之,日本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其产业结构已发展成为“三二一”型。
从未来日本三次产业的总体变化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可能维持在1%左右,第二产业比重会维持在现在的水平,但是内部结构可能会有所变化,原料品制造业的比重下降,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的比重上升,制造业的高附加值化特征将更加突出,第三产业的比重可能会继续提高,产业结构继续向服务化与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韩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二战和朝鲜战争使当时的朝鲜和韩国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一直到1953年7月朝鲜战争全面停战以后,才开始走向稳定的恢复和工业化进程。
在该阶段以前,韩国经济十分落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从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到今天,在五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韩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国,且第三产业
占GDP的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挤入了“三二一”型发达的产业结构行列。
从图中可以看出,韩国战后产业结构的演进大体经历了一下几个时期:(1)1954~1961年的经济恢复和重建时期,也是韩国工业化进程的过渡时期。
战后韩国重整产业结构,使整个经济恢复到战前那种轻工业与农业结构的水平。
这一阶段经济发展不快,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2)1962~1986年的工业化时期。
韩国工业化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62年至1966年是轻工业阶段,1967年至1986年是重化工业阶段。
1962年韩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着韩国工业化的正式起步。
此后,韩国产业结构开始有了明显的改观。
在1962年到1972年,韩国大力促进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
从70年代初大力推行重化工业,使经济继续高速增长。
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970年,韩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8%、31%、41%;到了1980年,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4.5%、40.4%、45.1%。
10年间,第一产业比重减少13.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增加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4.1个百分点。
(3)从1987年到现在是韩国后工业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韩国实行技术立国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迅速向技术密集型结构转换与升级的高级化态势。
这个时期,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缓慢,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1990年,三产占GDP 的比重分别为8.7%、43,4%、47.9%,而到了2000年则变为4.7%、42.4%、
52.9%。
10年间,第一产业下降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则略有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5个百分点。
从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看,大体上也是工业化后期应有的结构走向,即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继续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速度逐渐放慢,并开始出现下降势头,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迅速上升。
总的来说,韩国第二产业产值占据很大的地位,在2003年时为34.6%,而第三产业的比率刚达到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60%~70%的水平。
因此,在未来的几年内,韩国的第三产业仍会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产业,第一、二产业的比重仍会有所下降,产业结构继续向后工业化社会演进。
由此可见,通过中日韩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的具体数据,说明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结果,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呈现出第一次产业人数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人数增加的格局。
正好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