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职能与作用【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理论界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下,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在经济、社会以及其他调节方面的职能作用的认识,应当说是比较混乱的,因此导致我们对于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也出现混乱,所以有必要加以澄清。
本文通过对西方国家具有代表性的美英体制、法国体制、德国体制和日本体制的分析,说明今天的西方国家的政府在经济、社会和其他方面的调节功能,尤其在社会调节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政府调节市场经济现代西方发达国家虽然都是实行“混合式经济”,即市场经济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但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的不同,因而其混合的程度也不同。
大体上说来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一种是对市场机制的依赖程度较高,如政府调控作用比较有限的美、英模式;一种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但政府调节作用和范围比较大,国有经济成分比较高,社会福利比较多的欧洲模式,它以法、德以及北欧国家为代表;第三种则是政府干预程度更高的政府主导型市场模式,它以日本为代表。
一、美国式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作用美国是一个强调自由经济,崇尚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国家,为数不多的垄断集团和大企业(即100家核心企业)支配着整个美国经济的命运,但政府的干预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大规模的干预始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的罗斯福“新政”。
美国1946年的《就业法》就为政府的干预奠定了法律基础。
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侧重于宏观调控,运用的手段主要是财政与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主要是四个: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当然,在不同的时期,由于所面临的经济形势的不同,政府调控的首选目标和中心任务也不完全相同,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和方式也各有侧重。
比如,战争结束至60年代末,政府调控的目标大都以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为中心,所采取的调控手段则主要以扩大政府支出、实行大规模的减税刺激需求等的财政政策,辅之以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果促成了资本主义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黄金时期”,而这一“黄金时期”在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也同样出现(参见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滞胀的出现,政府则逐步改以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大幅度减税的财政政策相配合,辅之以削减政府开支、减少社会福利和政府干预的宏观经济政策。
结果在80年代解决了通货膨胀,在90年代当其他西方国家经济处于一片萧条之中时,却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一支独秀的局面。
正是由于国家干预经济、社会的职能的扩大,导致美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0世纪初叶的10%多一点迅速上升至60年代的30%左右,此后则一直稳定在30%多一点的水平上。
尽管80年代以来,美国多实行“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但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实际上却未见大的下降。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尽管美国一再标榜自己实行“自由经济”,并以种种手段强迫别的国家打开国门,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但一旦威胁到它的根本利益,它往往又会以种种借口实行“保护主义”政策,以国家的力量保护本国利益,比如70年代压日本达成的“广场协议”。
近年来美国与欧盟、日本等国家的贸易战,与我国的“纺织品贸易战”及中石油收购优尼科的风波等,都能够看到美国所标榜的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虚伪性。
二、法国式的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作用法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也是实行计划指导的市场经济国家。
其特点是以市场经济和私人经济为基础,以国家调控和国有经济为补充,自由竞争与国家计划相结合,私人经济与国有经济相并存,国家在相当程度上对经济实行强有力的干预。
法国之所以实行国家干预色彩较浓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由法国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所决定的。
在法国,国家干预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特别是柯尔培尔的重商主义政策在法国的经济政策中长期占有重要地位,一直到20世纪30、40年代,仍有许多法国人持国家主义。
此外,法国的左翼力量比较强大,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在法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在30、40、70、80、90年代,法国社会党都曾上台长期执政。
左翼政党极力主张扩大国家干预,实行国有制,把计划作为“经济的总的调节因素”,使“无政府状态的宏观经济”转变为“有组织状态的宏观经济”,这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和主张在不同程度上为法国各阶层人士所接受。
加之,法国在二战期间遭受了严重破坏,战后重建任务繁重,而当时又面临物资匮乏,百业待兴。
因此,计划指导和大规模的国有化也就应运而生。
正如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所讲:竞争和集中是法国经济“必须遵循的法则”。
正是在战后建立起来的这套法国式的市场经济模式适应了法国的国情,使法国经济在50-80年代的30年中,以比战前更快的速度发展(年均增长4.5%,其中有些年份的发展速度仅次于日本)。
1950年,法国的GDP(折合成美元计算)仅相当于美国的10.1%,英国的77.1%。
到60年代末期,法国的经济实力逐步超过英国,70年代相当于美国的14.5%,英国的115.6%。
到80年代相当于美国的24.96%,英国的125%。
法国的计划化。
法国被人们称之为资本主义计划化的发源地。
在战后,法国率先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制定宏观计划并开始实行,以后逐步完善,并从60年代起,把领土整治和社会问题纳入计划,80年代又将文化发展列入计划,从而由单一的经济计划发展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全面计划。
法国的国家计划一般都是中期计划,计划主要采取指导性指标,同时也确定少量的指令性指标。
其计划的主要特点是战略性、协调性和广泛的社会协商性。
其实施计划的手段,一是通过财政支出直接影响全社会的消费与投资。
二是通过优惠贷款、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折旧优惠等手段影响企业的生产和投资行为。
三是通过收入分配政策、税收调节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影响家庭和个人的收入、消费和储蓄行为。
同时,为社会长治久安奠定良好的社会条件。
法国的国有企业。
法国的国有企业主要是通过战后两次国有化高潮形成的。
一次是战后初期,当时的戴高乐政府将能源、公用事业、航空、化工以及银行、保险等部门的许多大企业收归国有。
第二次是在80年代初,当时密特朗领导的社会党执政期间,将12家工业大公司、2家金融公司和35家大银行收归国有。
这两次大的国有化运动使法国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法国也成为西方国家中国有经济比重最高的国家之一。
法国的国有企业具有以下特点:1.国有企业在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职工人数占全国的1/6,固定资本投资额占全国的1/3,增加值占全国的1/5,利润占全国的1/4,出口额占全国的1/3,综合性指标达到全国的1/4。
2.国有企业大多是实力雄厚的大工业公司和大银行、大保险公司。
3.国有企业分布范围广,几乎涉及所有重要的经济领域,而且不仅包括垄断性行业,同时也包括竞争性行业。
在法国,一般来讲,在国有企业中,决策权基本上掌握在国家手中,政府处理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既要保证国家对企业的所有权和领导权,又要让企业拥有必要的经营自主权,政府对国有企业管理方式和特点主要是:1.行使资本所有权、领导权和监督权,这主要集中反映在对企业的人事权、财务管理权和监督权上。
2.对垄断性与竞争性企业实行分类管理。
3.以计划合同方式具体落实国家和企业双方的责任。
从80年代后期开始,法国也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对部分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
比如,根据1986年的两个法令,将9家工业公司、42家银行和金融公司、13家保险公司、2家大众传媒企业实行私有化。
90年代以来,将法航、里昂银行、法国电信公司等实行私有化。
三、德国式的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作用前西德战后以来一直以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而闻名于世。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如果要以通俗简单的方式表示,就是“市场竞争+政府调控+社会保障”。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理论渊源来源于德国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和历史学派,其实践基础来源于30年代大危机和德国战时的统制经济的失败,其制定和实施者则是被誉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之父”的战后初期的前经济部长、后来的总理路德维希•艾哈德。
按照艾哈德所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学派的观点,新的“社会市场经济”既不是古典学派亚当•斯密所鼓吹的不要政府调节的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同时也不是中央高度集权的国家统制经济,而是走一条介于两者之间的“经济人道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而第三条道路实质上就是以市场竞争为基础,国家进行必要调节,并以社会公平为保障的新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艾哈德认为,“社会市场经济所要建立的经济结构是要消除社会上的贫富悬殊现象,使绝大多数人享受经济繁荣的果实。
”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的调节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制度调节,即从法律、制度层面上为市场竞争创造和保持良好的环境。
二是国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即采取必要的、适当的财政税收政策、金融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对市场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宏观调控。
三是国家对市场分配的结果进行调节,承担起协调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的职能,即运用各种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繁荣果实正是由于建立了这种适应德国国情的经济社会体制,从而促进了德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繁荣,创造出了50-60年代中期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物价稳定的“经济奇迹”,而且在60年代以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成为西欧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德国经济社会制度中最富有特色的是社会公正和社会福利制度。
在社会公正方面,德国政府一贯强调雇主与雇员之间建立友好的“社会伙伴”关系,并通过各种法律强制资方实行“工人参与管理”的制度,实行工资由劳资双方协商决定的制度,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利益,缓解或消除了劳资双方的利益对立和矛盾,实现了社会公正。
在社会福利制度方面,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制度上。
德国是西方国家最早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它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1881年德国开始建立医疗保险,1884年建立工伤保险,1889年建立伤残和养老保险,1911年医疗保险的范围扩大到农业劳动者,1923年又建立采矿业保险,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又建立了失业保险、社会救助、青少年资助和战争损失补偿。
二战以后,福利项目中又加进了劳动促进、教育补助、住房补贴和儿童津贴等。
在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中,社会保障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目的在于通过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中的弱者给予必要的帮助,以达到社会平衡和实现社会公正。
社会市场经济的创始人艾哈德就曾经指出:现代社会阶级组织分为两个阶层,一是人数很少的什么都买得起的上层社会,一是占人口大多数的购买力不足的下层社会。
社会市场经济的目标正是要打破这种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阶级界限,消除穷人与富人之间的敌对情绪,让绝大多数人共享经济繁荣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