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练习题一、 判断题1、一个溶液所有组分的摩尔分数总和为1( )2、状态函数都具容量性质( )3、化学反应中发生碰撞的分子,不一定是活化分子( )4、当溶液变稀时,活度系数会增大( )5、ΘΘ<B A ϕϕ可以合理判定B SP A SP K K ΘΘ<( )6、平衡状态是正逆反应都停止的状态( )7、当n=2时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最多有四组( )8、与杂化轨道形成的健不可能是σ键( )9、配合物的Θf K 越大,表明配合物的内界与外界结合越牢固( )10、某胶体溶液在电渗时液体向负极移动,说明胶粒带正电( )11、自发进行的反应,其焓值总是下降的( )12、化学反应的级数越高,反应速率就越大( )13、强电解质也有α,称为表观电离度( )14、电极反应V Cl e Cl 36.1222==+Θ-ϕ的,那么V Cl e Cl 68.02/12==+Θ-ϕ的( )15、含有d 电子的原子都属副族元素( )16、任何中心离子的配位数为4的配离子,均为四面体构型( )17、胶粒只包含胶核和电势离子,不包括反离子( )二、单选题1、下列配离子在强酸介质中肯定能稳定存在的是()A 、-2342)(O C FeB 、+263)(NH MnC 、-36AlFD 、-2AgCl2、土壤胶粒带负电,下列对它凝结能力最强的是()A 、42SO NaB 、3AlClC 、4MgSOD 、-])([63CN Fe K3、下列有机分子中的碳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是()A 、正丁烷B 、乙烯C 、 2-丁炔D 、甲烷4、按照量子数组取值的合理性,下列电子可能存在的是()A 、3,3,-1,+1/2B 、3,0,0,0C 、2,1,0,+1/2D 、2,0,1,-1/25、下列水溶液浓度均按0.1mol/L,其中氨根离子浓度最大的()A 、氯化铵B 、硫酸氢铵C 、碳酸氢铵D 、醋酸铵6下列过程系统熵值基本不变的是()A 、石灰石的分解B 、碳与氧生成二氧化碳C 、固体硝酸钾溶解D 、液体乙醇蒸发为气体7混合气体中含气体A 1mol,气体B 2 mol,气体C 3 mol ,混全气体总压为200Kpa, 则其中B 的分压接近下列哪个值()A 、67Kpa8难挥发性物质的水溶液,在不断沸腾时,它的沸点是()A 、继续升高9淡水鱼和海水鱼不能交换生活环境,因为()A 、渗透压不同10KBr 和AgNO3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AgBr ,如胶团结构[(AgBr)m ·nBr -·(n-x)K +]x-·xK +,则()A 、KBr 过量11、由石墨到金刚石的转变过程,标准焓变为1.9千焦/摩,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为2.9千焦/摩,二者相比无序度更高的是()A 、石墨B 、金刚石C 、二者都一样D 、无法判断12H 2O(s)=H 2O(g),的△H 和△SA 、都为正值13相同条件下,由相同反应物变为相同的产物,两步与一步反应相比A 、熵焓内能一样14下列标准状态下的反应:2NO 2(g )=N 2O 4(g) 18.5-Θ•-=∆mol KJ G mr N 2(g)+3H 2=2NH 3(g) 18.5-Θ•-=∆mol KJ G m r A 、反应2的平衡常数比反应1的大15下列元素中,电负性最大的是()A 、KB 、SC 、OD 、Cl16反应的速率常数的单位mol ·L -1·S -1, 则反应级数为A 、零级反应17等量的酸碱中和,得到Ph 值()A 、视酸碱的相对强弱而定19由电极MnO 4-/Mn 2+和Fe 3+/Fe 2+组成的原电池,若加大溶液的酸度,原电池的电动势将:()A 、增大20、反应C (s )+CO 2(g) = 2CO(g)的K p 的表达式写作( )A 、)()(/)(22CO p C p CO pB 、)(/)(2CO p CO pC 、)()(/)(2CO p C p CO pD 、)(/)(22CO p CO p21、在醋酸溶液中加入少许固体NaCl 后,发现醋酸的离解度( )A 、没有变化B 、略有上升C 、剧烈上升D 、急剧下降22、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的原因是( )A 、分子的活化能提高了B 、反应的活化能降低了C 、活化分子数增多了D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23、对于电极+-3272/Cr O Cr 来说,溶液的pH 值上升,则( )A 、电极电势上升B 、电极电势下降C 、电极电势不变D 、标准电极电势下降24、下列是极性分子的是( )A 、BeF 2B 、BF 3C 、NF 3D 、CF 425、某元素原子基态的电子构型为[Ar ]3d 54s 2,其在周期表的位置是( )A 、s 区第二主族B 、s 区第五主族C 、d 区第二副族D 、d 区第七副族26、某元素的电子构型为[Ar ]3d 64s 0的离子是( )A 、Mn 2+B 、Fe 3+C 、Co 3+D 、Ni 2+27、通常情况下,下列何种离子在各自的配合物中可能生成内轨型化合物( )A 、Fe 2+B 、Cu +C 、Ag +D 、Au 3+28、下列电对中标准电极电势最高的是( )A 、Ag Ag /+B 、Ag NH Ag /)(3+C 、Ag CN Ag /)(2-D 、Ag AgCl /29、加入氨水即可进行分离的一组离子是:( )A 、++23Z n Al 和B 、++2C u Ag 和C 、++22N i Cd 和D 、++2C a Na 和30、溶胶粒子进行电泳时( )A 、胶粒向正极运动,电势离子和吸附离子向负极移动B 、胶粒向正极运动,扩散层向负极运动C 、胶团向一个极移动D 、胶粒向一极移动,扩散层向另一极移动31、某基态原子,在n=5的轨道中仅有2个电子,则该原子n=4的轨道中含有的电子数为( )个A 、8B 、18C 、8~18D 、8~3232、根据质子酸碱理论,下列物质既是酸又是碱的是( )A 、NH 4+B 、OH -C 、H 2OD 、PO 43-33、下列给定热力学条件下,高温自发的过程是()A 、0,0<∆<∆S HB 、0,0>∆>∆S HC 、0,0<∆>∆S HD 、0,0>∆<∆S H34、热力学第一定律数学表达式适用于()体系A 、敞开B 、封闭C 、孤立D 、任何35、下列哪种情况使平衡到达所需时间最短( )A 、ΘK 很小B 、ΘK 很大C 、ΘK 接近1 D 、无法判断36、某反应的温度系数为3,当反应体系温度升高100℃时,反应时是0℃时的()A 、30倍B 、100倍C 、310倍D 、90倍37、向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固体物质,能使其离解度减小的是()A 、NaAcB 、NaClC 、FeCl 3D 、NaCN38、由电极+++-2324//Fe Fe Mn MnO 和组成的原电池,若增大溶液的酸度,原电池的电动势将( )A 、增大B 、减小C 、不变D 、无法判断39、第四周期元素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可达( )个A 、3B 、5C 、6D 、740、下列分子中,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中P 成分占2/3的是( )A 、NH 3B 、HgCl 2C 、H 2OD 、BF 341、实验证明在[Co(NH 3)6]3+配离子中没有单电子,由此可推论Co 3+采取的成键杂化轨道()A 、sp 3B 、d 2sp 3C 、dsp 2D 、sp 3d 242、基本单元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及其它粒子B 、它可以是上述粒子手组合与分割C 、它可以是一个反应式,如:O H O H 22222=+D 、它必须是客观存在的粒子43在[Pt(en)2]2+中同,Pt 的氧化数和配位数是()A 、+2,和444下列用来表标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合理组合是()A 、2,1,-1,1/2B 、2,1,0,0C 、3,1,2,1/2D 、1,2,0,-1/245、施肥过多引起烧苗是由于土壤溶液的()比植物细胞溶液高A 、渗透压B 、蒸气压C 、冰点D 、沸点46、下列物质的浓度均为0.11-•L mol ,对负溶胶聚沉能力最大的是()A 、342)(SO AlB 、43PO NaC 、2CaClD 、NaCl47、体系不做非体积功的等压过程,吸收的热与体系焓变的关系()A 、H Qp ∆=B 、H Qp ∆>C 、H Qp ∆<48、某反应0,0>∆>∆S H ,则该反应()A 、高温自发,低温不自发B 、高温不自发,低温自发C 、任何温度均自发D 、任何温度均不自发49、D C B A +=+为基元反应,如果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减半,则反应速度将减半,根据是()A 、质量作用定律B 、勒夏特列原理C 、阿仑尼乌斯定律D 、微观可逆性原理50、将A (蔗糖)及B (葡萄糖)各称出10克,分别溶于100克水中,成为A 、B 两种溶液,用半透膜将两液分开,发现()A 、A 中水渗入B B 、B 中水渗入AC 、没有渗透D 、无法确定第一种解释:把体积与质量浓度相同的葡萄糖与蔗糖溶液用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隔开,开始和一段时间后页面的情况是A 甲高于乙B 乙高于甲C 甲先高于乙,乙后高于甲D 乙先高于甲,甲后高于乙过程详细的解释首先,水和葡萄糖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蔗糖分子不能。
由于葡萄糖溶液与蔗糖溶液溶质的质量相同,所以刚开始葡萄糖一侧溶液浓度较大。
此时由于水的渗透作用,会使得右侧的水渗透到左边,此时甲高于乙。
(水的渗透比葡萄糖分子快得多)此时葡萄糖开始缓慢向右侧透过,由于左侧溶液浓度的降低和右侧浓度升高,水会随着葡萄糖一起向右侧渗透。
由于蔗糖无法到左边来,而葡萄糖会到右边去(溶质会自由向溶剂中均匀分布,所以右边的蔗糖不会抑制葡萄糖移动),所以右边溶液浓度会逐渐超过左边,此时水会向右侧渗透。
当浓度差引起的水向右渗透的动力等于液面高度差引起的水向左渗透的动力相等时,渗透相对静止,此时乙高于甲。
选择C第二种解释: 水分子的移动要考虑摩尔浓度,葡萄糖是单糖而蔗糖是二糖,所以摩尔浓度是葡萄糖高,因此水往葡萄糖一边流动。
(×)是因为认为葡萄糖和蔗糖都不能通过半透膜。
第三种解释:用体积和摩尔浓度相同的葡萄糖和蔗糖,结果液面变化如何?即两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相同,开始时蔗糖高于葡萄糖,又因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故蔗糖一直高于葡萄糖。
51、0.01 mol ·L -1AB 水溶液的凝固点是-0.0186℃(186.1-••=mol kg K K f )分子的离解度是( )A 、100%B 、99%C 、1.0%D 、052、已知质量分数为0.05%葡萄糖是血液的等渗溶液,则尿素溶液应该是血液的( ?)A 、 等渗溶液B 、高渗溶液C 、低渗溶液D 、37℃是等渗溶液其它温度不是53、将0℃的冰放进℃盐水中,体系将是()A 、 冰—水平衡B 、水会在冰的表面上冻结,使冰的体积增大C 、冰会溶化而体积减小D 、无法判断54、某体系发生变化后,混乱度加大,有些可判断此体系的熵值()A 、 增大B 、减小C 、不变D 、混乱度与熵值无关55、以下各组物质可做缓冲对的是()A 、 NaOH HAc -B 、NaAc HAc -C 、42SO H HAc -D 、O H NH NaOH 23•- 56、2)(OH Ca 的sp K 比3CaCO 的sp K 略小且相近,它们的溶解度()A 、2)(OH Ca 略小B 、3CaCO 小C 、两者相近D 、无法判断57、2)(OH Ca 在纯水中认为是完全解离的,它的溶解度s 和Ksp 的关系是()A 、34//Ksp c s =θB 、24//Ksp c s =θC 、3/Ksp c s =θD 、无法确定58、-+=+A s M e s MA )()(此类电极 若难溶电解质溶解度越低则M MA /ϕ将()A 、越高B 、越低C 、不-受影响D 、无法判断59、在一个多电子原子中具有下列各套量子数的电子,其中能量最大的电子具有的量子数是(A )A 、3,2,+1,+1/2B 、2,1,2,-1/2C 、3,1,0,-1/2D 、3,1,-1,+1/260、下列分子哪个具有极性键而偶极矩为零()A 、2COB 、S H 2C 、HClD 、HF61、3NH 溶于水分子间产生的作用力有()A 、取向力和色散力B 、取向力和诱导力C 、诱导力和色散力D 、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和氢键62、下列分子和离子中不具有孤对电子的是( )A 、-OHB 、O H 2C 、3NHD 、+4NH63、对于相同中心离子其外轨型配合物于内轨型配合物相比较稳定性程度大小为( )A 、外轨型大于内轨型B 、内轨型大于外轨型C 、两者稳定性没有差别D 、不能比较64、在氨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使( )A 、OH -浓度普变小B 、NH 3的Kb 变小C 、NH 3的离解度降低D 、pH 变小65、需配制Ph=5的缓冲溶液,选用( )A 、Na 2CO 3-NaHCO 3(pK a2=10.25)B 、NH 3.H 2O-NH 4Cl (pK b =4.75)C 、HAc-NaAc (pK a =4.75)D 、NaH 2PO 4-Na 2HPO 4(pK a2=7.2)66、AgBr 的Ksp=7.7×10-13,AgCl 的Ksp=1.56×10-10. AgBr 溶解的△G 比AgCl 溶解的△G()A 、高B 、低C 、相等D 、相近67、Cl 2/Cl -和Cu 2+/Cu 的标准电极电势分别是 1.36V 和0.34V,反应Cu 2+(aq)+2Cl -(aq)=Cu(s)+Cl 2的电动势()A 、-1.02B 、 -2.38C 、-1.70D 、+1.7068、Cu(NH3)42+Cu 2+的氧化数和配位数()A 、+2,469、Co(CN)63-配离子中没有单电子,由此推论Co 3+采取的杂化轨道是:()A 、sp3d270、量子数n 、l 、m 不能决定( )A 、原子轨道的能量B 、原子轨道的数目C 、原子轨道的形状D 、电子的数目71、 下列原子具有5个单电子的是()A 、 Fe 2+B 、 FC 、Mn 2+D 、N72、 下列原子或离子中,半径较大的是()A 、F -B 、NeC 、Na +D 、O 2-73、 氢原子的 1s2s2p3s3p3d4s 轨道能量高低的顺序为()A 、E1s<E2s<E2p<E3s<E3p<E3d<E4sB 、E1s<E2s<E2p<E3s<E3p< E4s<E3dC 、E1s<E2s=E2p<E3s=E3p=E3d<E4sD 、E1s<E2s=E2p<E3s=E3p<E4s<E3d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单选题1、(D)2、(B)3、(C)4(C)5、(B)6、(B)7()8(A)9()10()11、(A)12()13()14 ()15()16()17()19()20、(D )21、(B )22、( C)23、( B )24、( C )25、( D )26、( C )27、( A)28、( A )29、( A )30、( D )31、( A )32、(C )33、(B)34、(B)35、 ( D )36、(C)37、(A)38、( A )39、( C )40、( D )41、(B)42、(D)43、()44、(A)45、(A)46、(A)47、(A)48、(A)49、(A)50、()51、(D )52、( ?)53、(C)54、(A)55、(B)56、()57、()58、(B)59、(A)60、(A)61、(D)62、( D)63、( B)64、( C)65、( C)66、(A)67、(A)68、(A)69、(A)70、(D )71、(C)72、(D)73、()[说明]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其能量只与电子所在的层有关,层数据越大,其能量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