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与梅花、牡丹的初步比较研究中国荷花研究中心曾宪宝摘要:通过与梅花、牡丹的多因素比较,荷花有如下明显优势:1、进入文学审美视野的时间比梅花、牡丹早1000年;2、唐朝前,颂咏荷花的诗作远多于梅花与牡丹,唐宋后至现代,荷花的诗作亦多于牡丹;3、文化所涉及的方面较多于梅花,更多于牡丹,意蕴亦较深刻;4、观赏、饮食、医药、园林等用途较广泛;5、自然分布与栽培分布地域广阔、栽培历史悠久;6、国内荷事活动频繁、较普遍。
1987年,经海内外15万人的投票推选和全国100多位园林花卉专家、权威及各方知名人士的评定,最后选定出(得到国民公认的)中国十大传统名花。
梅花、牡丹、荷花均列其中。
十大名花各有优势,难分伯仲。
似乎梅花、牡丹是在中国唐宋文化中,占有较显赫地位的花卉,故在始于二十年前的“国花”评选中,她们有资格先进入“候选名单”。
又因国人可能有只选一种“国花”的局限,使得梅花、牡丹都据理力争,未肯降让,牡丹则有“当仁不让”、“唯我独尊”之势。
荷花只能作为旁观者,静观其争。
而笔者与荷花在近二十年的接触中,通过对自然状况、文化内涵、应用价值等方面的初步研究,发现荷花具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
荷花似乎无须谦让,并有必要站出来,与梅花、牡丹进行比较,以便让更多国人了解认识荷花。
1、荷花进入文学审美视野的时间及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有表1可见,荷花与梅花同时代进入文学审美视野。
但有学者研究认为,梅的记载历史早,是由“实”到“花”的变迁过程,虽然《诗经》中有《摽有梅》的诗歌,而是以“实而不以花”。
故梅于南北朝“始以花闻天下。
”《楚辞》中全篇无“梅”,更无牡丹的踪迹,荷花则是《楚辞》中最常见的“香花”。
表中还可看出,唐朝前,荷花在诗词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梅花、牡丹。
梅花除在“全宋词”和《中国花卉诗词大全》中的出现频率或诗词数量多于荷花外,其它各项中有缺项或是少于荷花,而牡丹每一项均少于荷花,说明荷花进入文学审美视野的历史早于梅、更早于牡丹,且被更多的文人雅士所认识与咏颂,在宋朝后吟诵梅花的作品迅速增多。
尽管牡丹在文学中的“声势”似乎远大于荷花,但其赞颂它的诗词作品数量,却远少于荷花。
表1 荷花与梅花、牡丹花在历代诗歌作品中出现频率2、荷花与梅花、牡丹之文化意蕴比较花是美的象征,人们在长期的欣赏花美的过程中,根据不同花的生物禀性(生物学特性)寄寓了她们不同的情感或精神,使人物化为花、花亦人化为人,人花不分、物人相融。
其间,不仅融入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又融入了政治、哲学—如佛教、儒教、道教的精神。
梅花、牡丹及荷花的文化意蕴十分广阔、深刻,表二中所列几项内容中,尽管各有不同的内涵,作者认为:荷花的文化所渗领域较梅花和牡丹广泛,意蕴更为深刻、广博。
2.1、生物学禀性:绝大多数植物都是依照生长→开花→结果→休眠的顺序完成年生活周期。
荷花则有所不同,她在年生长周期中,有边生长、边开花、边结实的特性,有1/2的时间在开花结果,有趣的是她生长、开花、结果同步进行,这种特性在植物界中是少有的,梅花、牡丹更不具这种特性。
花果同时、根果亦相连、花果同时存在的荷花,寓意着佛教的因果关系。
由于荷(莲)花有此独特的性能,因此佛教以荷花比喻妙法,佛教经典《法华经》又称《莲花经》,比喻荷花这种禀性的微妙、稀有、洁净。
2.2、文化(含人格)象征意义有人总结“文化”二字的概念,有200多种,太复杂了。
什么是花文化、什么是荷花文化,我们简单理解为:人们对荷花的全面认识理解和应用。
即对荷花物质功用、精神内涵的全面理解认识及应用。
梅花、牡丹之文化,亦可用上述简语来解释。
表二中的“象征”意义及“人格象征”是对梅花、牡丹、及荷花的大概的、有代表性的理解认识。
从“主要象征意义”一栏中,我们可看出,梅花荷花与所表示的意象内容有别,但有深邃而鲜明的精神内涵,而牡丹只是一种美好的但显得较浅显的期盼,未展露出带有个性特征的、深刻的内涵。
表2 荷花与梅花、牡丹之文化意蕴比较花文化内容十分丰富,表二中“文化内容”尽管只是“一斑”,但亦可初步表明荷花文化内容更丰富一些,其内涵也较为深刻一些。
人们熟知,荷花为“君子之花”,何为君子?对位高权重者不献媚、奉承;对强者不畏惧;对弱者不欺;以善者为友、恶者为敌;尊老爱幼;为民者遵纪守法、为官者清正廉明。
君子即是全才、君子是人格最完美的。
种荷花、赏荷花者、用荷花者,都可接受“君子”的熏陶。
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这才是荷花文化精神的核心。
2.3.宗教(哲学)要义比较佛与莲(荷)花融为一体,形体难分,莲即佛、佛既是莲。
莲与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此无需赘述。
荷与道教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荷花是仙人出场的道具,食莲成仙,哪咤以莲藕及荷花塑身,道人戴莲花冠等等。
荷花的谐音是“和”。
荷花为圣物,“览百花之英茂,无斯花之独灵”,荷是最有灵性的花卉,她必定有“和”的思想,尚“和”字是儒家的宗旨。
众多儒者均爱荷,如屈原、白居易、周敦颐等,以荷自况。
尤为周敦颐《爱莲说》把荷花定义为君子之花,从此奠定了荷花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
梅花、牡丹与儒家亦有着较为广泛的联系,但作者认为牡丹较之荷花要稍逊色一些。
3.实用价值比较。
3.1观赏价值在观赏植物中,人们根据其花、叶、果的美观程度,分为“观花植物”、“观叶植物”、和“观果植物”。
荷花花姿端庄、花色艳丽、清香远溢,荷叶碧绿如盘,花托形态特异,具有综合性的观赏价值。
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曰“花与叶俱可观者,秋海棠为最,荷次之…。
”在论述樱桃、金柑、梅之果、银杏、乌桕之叶的观赏特色后,曰“花果并妙者,莫如梅花;叶、茎、果无一不妙者,莫如莲。
”又曰“凡花色之娇媚者多不甚香;瓣之千层者,多不结实。
甚矣全才之难也,兼之者其惟莲乎!”再曰“花叶根实无所不空,亦无不适于用,莲则全有其德者也。
”由上述可见,荷花是观赏之全才者也。
3.2食用价值“民以食为天”。
“食”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食用”是人们对植物功能的最初的要求。
多数植物供人们食用的部分为种子、或果实、或叶子,少数种类为地下茎。
而荷花的地下茎(藕、藕带)、果(莲蓬)、种子(莲子)甚至叶子等,均可食用,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不仅有食用价值,且有一定的食疗保健作用。
梅花在食用方面仅只能作为调味品,至于牡丹,目前尚未见有食用价值的报道。
可见,荷花的食用价值远大于梅花和牡丹。
表3 荷花与梅花、牡丹综合价值粗略比较注:※1顾奎琴,《花卉营养保健与食疗》,农村读物出版社,2002年6月。
※2郭德宏,《赏花觅药》,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3.3药用价值“药食同源”。
我们的先人们在发现荷花的不同部位均有食用价值的同时,发现了她的医药作用。
在《本草纲目》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中,记载了荷花的“莲实”、“藕”、“藕蔤”、“藕节”、“莲薏”、“莲蕊须”、“莲花”、“莲房”、“荷叶”等多种不同的药理功效。
而梅花主要以果入药,花、叶、核仁亦可,其功能较为单一。
《本草纲目》中则无有关牡丹药用的记载。
“根茎花头,凡品难同,清净齐用,群美兼得…”。
李时珍认为:荷花这种全身入药、功能较为显著的植物,是它等植物难与相提并论的。
表三中所列荷花的饮食用途、医药用途、园林用途等仅只是作者认为的主要部分,可能挂一漏万。
仅此,亦可说明:梅花、牡丹的综合实用价值远不及荷花那么广泛。
4.自然状况比较从表4的各栏中内容比较看,荷花是自然、栽培分布地域非常广泛,栽培历史悠久。
在花卉展览活动、种植面积等方面,荷花均明显优于梅花和牡丹。
表4 荷花与梅花、牡丹之自然状况比较由于荷花适应性很强,种植技术较为简单,全国荷花种植较为普遍,且投资见效快。
随着全国各地建设湿地的及城市水景营造热的不但升温,加之荷花文化底蕴的不断加深与普及,认识、了解荷花的人越来越多,从而将进一步促进了荷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荷事活动逐年增多。
而孤傲的梅花与娇贵的牡丹,二者由于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局限,而受到自然环境的约束,限制了它的种植面积及花事活动的开展,了解认识梅花牡丹的人亦有限,其价值增值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
结语:1、荷花比较优势。
通过上述与梅花、牡丹简单的比较,已明显看出:荷花在栽培历史悠久,文化意藴深刻,综合应用价值,自然及栽培分布广泛度,普及应用、发展程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梅花与牡丹。
尤为荷花(含藕莲、子莲、花莲)种植面积,全国性及地方性的荷展活动热火朝天、频繁不断。
人们在种植荷花,从事荷事活动中,与荷花文化的运用与发展紧密相连。
可以说在十大名花中,当今已是荷花的“盛世”、荷文化的“盛世”。
2、荷花具全才之美。
形体美:荷叶墨绿、浑圆清香;花朵硕大、清艳芳馨;莲藕洁白、圆韵似玉,荷梗中通外直、亭亭玉立。
味美:嫩果及嫩藕清脆香甜。
奉献美:花叶、果、种子、茎、莲蓬、花丝,均有多种食用、药用等用途,“无一不为好”。
意蕴美:莲作为花之君子,不仅是“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荷梗的“中通外直”,以性直而立身,以“心空”而养性,使君子“人格”更完美。
梅花、牡丹“美”的内容远少于荷花。
3.拙文尽管简单列举了荷花栽培应用历史,部分文化内容,自然与栽培状况,食用药用价值等,均是浅表性的个人观点。
尚缺乏深层次的比较。
这种比较,仅是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荷花有“外直中通”的君子特征,我们认为她应该“虚心”或谦虚一些。
故作打油诗一首:华夏无处不菡萏,茎叶花果为民餐。
不与它花争“国色”,只留清气满坤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