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节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第六节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第六节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总体而言,清代的诗文词成就未能超越前代,但是名家迭出,流派众多,也不可轻视。

一、清代初期的诗文词
(一)诗
(1)清初的诗坛上,遗民诗人黄宗曦、顾炎武、王夫之等不满清廷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所作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共同主题就是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风格悲壮沉郁,感慨深沉幽远,时代特色极为鲜明。

(2)同时的钱谦益、吴伟业两人均为官两朝,有失大节,但诗歌创作却较有特色。

特别是吴伟业的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时。

(3)清初诗论方面,诗坛领袖王士祯(号阮亭,又号渔阳山人)提倡“神韵”说。

其含义与锤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说大体相同,而以《二十四诗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沧浪诗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

他在《蚕尾续集序》说:“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

”他所谓神韵,是指诗歌要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二)文
散文方面,清初重要作家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被称为“国初三大家”。

其中魏禧观点卓越、析理透辟,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
而侯方域则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文笔流畅恣肆,描写详尽委曲,被推为第一。

(三)词
词至清代,经过元、明的中衰以后,重又呈“中兴”气象。

词家辈出,词作繁富。

(1)清初词坛,陈维菘效法苏、辛之豪放而开“阳羡词派”。

陈维菘一生作词1800多首,居古今词人之冠。

词作多反映明末清初的国家大事,有“词史”之称。

(2)朱彝尊“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张炎)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推崇南宋姜(夔)、张(炎)之清空,开创“浙西词派”,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的盛况。

(3)纳兰性德善作小令,长于白描,其词逼近南唐李煜,不但有“国初第一词人”之誉(况周颐《惠风词话》),甚而可以说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

他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长如玦!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奈钟情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已。

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
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二、清代中期的诗文词
(一)诗
清中叶以后,一般文人屈服于朝廷的政治压力与文化专制政策,纷纷钻入故纸堆,形成盛极一时的考据学风(乾嘉汉学)。

影响到诗坛,就是各种诗说、诗派的蜂起:
(1)沈德潜“格调说”:主张诗歌“格高”、“调响”:他以儒家诗教为本,尊唐抑宋,主张诗歌创作“去淫滥以归于雅正”从而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

他说:“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

”因此诗歌“温柔敦厚,斯为极则”,诗歌创作要“一归于中正和平”。

(2)翁方纲“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志言集序》)。

其“肌理”二字源于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之句,用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两方面。

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他主张以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从而使诗作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体。

(3)袁枚“性灵说”:所谓“性灵”,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

袁枚认为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性情以外本无诗”(《寄怀钱屿沙方伯予告归里》),即是说诗生于性情,性情是诗的本源和灵魂,诗人要“自
把新诗写性情”。

而这种性情要表现出诗人的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有人无我,是傀儡也”(《随园诗话》卷七),没有个性,也就丧失了真性情。

这是性灵说审美价值的核心。

但是,这些流派,如沈德潜之“格调说”,翁方纲之“肌理说”远离现实,学古、尊古、重视形式和以学问为诗之风大炽。

唯郑燮(板桥)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能不被时风所染,较有特色。

(三)文
(1)清中叶出现了著名的,也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开创者是方苞,方苞而外,代表人物还有刘大魁、姚鼐(三人被世人称为桐城派三祖),主张“义法”(方苞:“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以“清真雅正”的风格为宗,但总体而言所作散文内容一般较为贫乏。

不过方苞《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都是名篇。

|
(2)另一个散文流派“阳湖派”,以恽(yùn)敬、张惠言为代表,但其实不过是“桐城派”的一个支流。

(3)在桐城派散文盛行之时,骈文也出现了复兴景象。

代表人物汪中。

他的骈文具有“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的特点。

代表作《哀盐船文》,有人(杭世骏序)评为“可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者矣”。

(三)词
清代中期,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起而纠浙派(创始人是朱彝尊,中期领袖为厉鄂。

有堆砌词藻、放纵淫逸、粗疏简陋而且空泛的缺点)之偏,论词倡导意内言外、比兴寄托与“深美宏约”之致,重视词的社会作用,对扭转词风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影响直达近代。

三、晚清(近代)的诗文
1、启蒙思想家的诗文
代表人物是龚自珍。

他是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并且是首开近代文学新风气的人物。

他的诗作富于政治敏感性,可谓独辟蹊径,代表作《己亥杂诗》(共315首诗作)较有影响。

其一二五首可谓时代强音,极具改造现实的力量: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2、改良主义人物的诗文
戊戌变法前后,改良主义运动代表人物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并推誉黄遵宪“我手写我口”的新派诗歌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梁启超自己的散文,导源于龚自珍,打破了一切传统古文的格局,务为平易畅达,风靡一时,号为“新文体”。


3、辛亥革命时期的诗文
南社诗人柳压子、陈去病、高旭、苏曼殊等人的作品洋溢着充沛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

代表人物柳压子主张应将“国恨家仇”“发为文章”,而且要“惊天地而泣鬼神”。

“何时北伐陈师旅,拨尽阴霾见太阳。

” (《吊刘烈土炳生》)“岂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
乘时。

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

”(《孤愤》)可谓世代最强音。

而秋瑾是当时杰出的女诗人,她的诗作激昂慷慨,富有巾帼英雄的气概:“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杞人忧》),“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感事》)。

“挤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邹容、陈天华的等相继写作了通俗化的古文和白话文。

4、其他诗文流派
近代,还先后出现过“宋诗运动”(或称宋诗派。

领袖人物为程恩泽,主要作家有出于程恩泽之门的何绍基、郑珍、莫友芝以及曾国藩。

这个诗派的主要宗尚是“以开元、天宝、元和、元祐诸大家为职志”——陈衍《石遗室诗话》——即以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为宗)和“同光体”(指“同光以来诗人不专宗盛唐”的一派诗人。

代表作家有沈曾植、陈三立、陈衍等。

陈衍是这一派的理论家)诗派、“湘乡(散文)派”(桐城派余脉,曾国藩领导,但已是回光返照的末势)等,但这些诗文流派大致只是在形式技巧上或模拟,或翻新,始终没有找到新的出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