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即如何发展)全党必须,1.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2.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3.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4.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群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三者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以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面临严峻挑战1.新科技革命的挑战:第三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没有抓住当时的机遇,故现在面临挑战2.当代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的挑战:(资本主义处于成熟发展阶段)(1)自觉调整了生产关系(2)实行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3)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计划性(4)社会阶级关系出现了新变化(5)国家内部政治趋向民主化3.两种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挑战:资本主义处于良性循环的成熟稳定状态,而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
经济上的挑战(下游生产线);政治上的挑战;军事上的挑战不管环境多么不好,关键在于做好自己的事,而要做好自己的事,执政党的建设和科学领导尤为重要。
执政党必须做到:(四个必须)最终落脚于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1.必须与时俱进2.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3.必须调动最广泛人民群众4.必须以改革精神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总结为一个字“赢”四、在不发达国家基础上如何搞社会主义:1、必须彻底铲除封建主义的影响2、在想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市场经济4、不能把公有制等同于国营经济【社会主义的1.0版本——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讲公平没效率;社会主义的2.0版本——邓小平时代的社会主义,讲效率失公平;社会主义的3.0版本——科学发展观构建的社会主义,兼顾效率与公平】5、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6、在文化上要不断解放思想7、在对外关系上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五、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确立和发展,以及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大罢工、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的西里西亚的无产阶级斗争)说明,无产阶级已经并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如何进行有效的阶级斗争需要系统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
六、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以中国问题切入)1.历史必然性:(1)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并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弊端和社会灾难,比如广泛的失业,工人的赤贫,小资产者的没落破产,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等,预示着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这一切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阶级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
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3)自然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4)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另一方面,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
空想社会主义者为启发工人阶级觉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
2.当代适用性:(1)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是一门随着实践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创造性的科学。
就中国来说,由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当前,我国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时俱进的理论精髓仍然具有现实的根本性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仍然是有生命力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的理论,关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的理论,关于雇佣劳动和资本的理论,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等等,并不因为当今资本主义进入到国家垄断阶段发生新变化而消失其科学性和理论价值。
这在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3)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最根本的内容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即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分析的基础上,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趋向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尽管由于历史条件限制所不可避免的局限,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结论过时了,但是因为它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分析上的,并不影响他们关于社会主义理论整体的科学性质,至今没有失效。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哪里?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实践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各族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历史创造活动,它在本质上是实践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呈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
理论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始终离不开科学理论的引领指导,又不断孕育催生它所需要的科学理论,因而呈现出鲜明的理论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在于它注重进行理论创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愈益获得新的升华,从而形成更加全面系统、更具说服力影响力引导力的理论创新成果民族特色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任何伟大的理论体系,都鲜明地打着该民族的烙印,体现着该民族特定的社会发展状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内容、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积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努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赋予自身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分析时代的特征和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不断与时俱进,是在不断回答时代提出的各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无不呈现着鲜亮的时代特色,并由此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