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
——姓氏源流初探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由关注到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父母有没有同个姓氏的?为什么社会中这么少同姓结婚的例子?
二、“姓氏”初了解
1、教师提问:我们看下面几个“姓氏”,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多媒体展示)姬、姜、姚、嬴
明确:都含有“女”字
总结:“姓”的原始含义: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共有的名称,在母系社会用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姓”最早是用来区别部落的,那么“名”是用来做什么的?
明确:“名”是用来区别部落里的人的。
引出问题:由此可知,“姓”和“名”本不是一回事,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姓氏”中的“姓”和“氏”是不是一回事?
3、“氏”简介: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
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
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
举例子说明:假设“怀集”是一个大国,百姓都姓“怀”,其中“怀”姓皇帝的四个儿子分别受封与“梁村、冷坑、大岗、马宁”,那么他们就获得了“氏”,“姓氏”分别称为“怀梁、怀冷、怀大、怀马”,经过多年发展后,子孙越来越来,后代就有了姓“梁、冷、大、马”。
表格展示:
4、拓展: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其实“氏”由“姓”而衍生,我们今天看似毫无关系的姓氏却有可能出自同一“姓”。
如姓“梁”和“李”的人,有可能拥有同一个上古“姓”。
5、姓氏的发展简略
(1)姓和氏的区别
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
称氏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无氏;称姓区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举例:假设“广宁国”姓“广”,有人受封于“梁村”,姓氏则为“广梁”,那么
怀梁&怀冷→“怀梁”和“怀冷”不可结婚
怀梁&广梁→“怀梁”和“广梁”可结婚
(2)姓和氏的发展与统一过程
①在夏商周三代,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
姓用来区别婚姻。
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
后来在中国一直保持了这种传统,同姓之人通婚被视为禁忌。
直到现代,这种传统才被逐渐打破,但是许多地方民间仍然不赞成同姓通婚。
②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
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
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
这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③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
三、探究姓氏的来源
过渡:姓氏知多少?(简略介绍)
姓氏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在共有超过三千姓氏。
成书于北宋初期的《百家姓》共收集504个姓,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
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1、例子:“黄帝长于姬水,以姬为姓。
炎帝长于姜水,以姜为姓。
”《国语·晋语》
总结:1.以出生地或成长地的名称为姓
2、例子:《百家姓》中的熊、牛、梅、龙、鹿、马等姓
总结:2.群体崇拜的图腾的名称
(图片展示古代姓氏图腾,举些例子让学生理解图腾)
3、例子:《水浒传》里面有一个西门大官人叫西门庆,你知道“西门”这个姓氏的起源吗?类似起源的姓氏你还知道哪些?
总结:3.以居住地为姓,类似的还有关、池、东郭、南宫、欧阳等。
4、例子: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
总结:4. 以国名或封地为姓氏
5、例子:如侯、帅、尉、司马、司空、司徒、太史等;
总结:5.以担任的官职为姓氏
6、例子:猜猜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姓氏起源是什么?
总结:6、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
7、例子:大家猜猜这些姓氏“陶、卜、商、巫”和什么有关呢?
总结:和得姓始祖所从事的职业有关
学以致用:如果有一个杀猪宰羊的让你根据他的职业赐姓你会赐予他什么姓氏呢?→屠
8、播放视频:[新闻直播间]尊姓大名:姓氏奇妙也有烦恼
例子:
(1).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方蛮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2).皇帝赐予大臣国姓:如唐朝李世民赐予徐懋公为李姓;朱明王朝赐郑成功以朱为姓,所以人们也叫郑成功为“国姓爷”。
……
总结:8.赐姓和避讳
9、例子: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便姓林;
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总结:9.以祖先的字为姓氏。
10、例子:如慕容、宇文、呼延、拓跋等。
总结:10.融合少数民族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
四、课外拓展
1、图片展示:中国人口最多姓氏排名
2、探究练习:请谈谈你的姓氏是怎么来的?(学生回答)
3、课外拓展:根据上面的练习,课后查找资料,再深入探究你自己姓氏的来源,并写下自己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