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墨子 精讲课件
• 4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 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 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 者,此也。
3、试比较分析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 的异同。
• (1)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是古代 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 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
• (2)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 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 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简 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 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老、
介 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 于平民,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 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 以自苦利他为己任。 墨子又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家,曾周游列国,
广收门徒,施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呕 心沥血。 墨子与鲁班还是两位同时代的著名的科 学家和发明家。
• 参考二:当今时代呼唤“爱人”的伦理道德,是墨 子“兼爱”思想大放光芒的时候了。
•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人需要爱,人与人之间也需要 爱。但是,在今天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经济日益膨 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反而淡化,人情味儿也不浓 了,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只自爱不爱人,爱物 胜过爱人,拜金主义,金钱至上,损人利己,坑人 骗人等等现象层出不穷。
1、本文得出了怎样的结论?用原文语句
回答。 • ①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②不可以不劝爱人。
2、墨子认为天下混乱的根源在哪里? 应怎样治理?
• 天下混乱的根源起于“不相爱”,在于损 人害人的自爱自利。
• 治理天下就要治乱,“天下兼相爱则治”。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 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 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 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 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 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 21世纪的我们提倡国家之间和平发展、和平共处、 平等互利,反对霸权行为,这与兼爱思想是相似的, 看来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墨家兼爱思想都是有进 步意义的。
5、本文语言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 ①意质而语显。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 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 人。②逻辑严密,明辨是非。本文先指出议论的 焦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 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皆起不相 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 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 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兼 爱 》 2 Nhomakorabea 2 0
-----《墨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 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 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 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到处 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 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 “易子而食”的惨状。
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位伟大的人 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 “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诞生了——他就是墨子。墨 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 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成 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 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努力。
4、讨论:有人认为墨子“兼相爱”的思 想在战国时期没有被封建统治阶级采纳, 在当代也应该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简述一 下你的观点。
• 参考一:墨子“兼相爱”的思想是一种高标准的理想社会的 道德观,在战国时期没被封建统治阶级采纳,是有原因的。 因为它太理想化了,既不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思想 的要求,也不符合当时广大社会成员普遍的思想觉悟水平, 脱离了当时的经济基础和客观现实,幻想跨越阶级之间利益 差别而实现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调和,这种道德模式实质上 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因此,“兼相爱”一直沉睡了2000多 年。要重兴“兼爱”思想,必然要等到君王集权彻底粉碎, 人民当家,以人为本的时期。
• 兄弟死了,要求你服丧一年;你兄弟的妻子死了,你可以根本不用 理她。
• 儒家对“礼”的看法是:陌生人踩了你的脚,陌生人要道 歉;那么最贤能的王公大人们踩了你的脚呢?他们却没有 必要道歉——因为王公大人们比你贤能。(儒家主张礼不 下士人)
• 墨家对此予以揭露与批驳:王公大人们不是最贤能的人吗? 他们凭什么不还礼呢?不讲礼难道还是贤能的人?那么儒 家的“礼”也就是有阶级的礼,虚伪的礼、为统治阶级服 务的礼了吧!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 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 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 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 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固乱 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 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 具此而己矣!
•子——父 •弟——兄 •臣——君 •盗、贼 •大夫、诸侯
• 3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 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 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 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 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 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 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 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 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 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 墨家主张的爱是普遍的不分等级、远近、亲疏的 爱。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 等级、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认为这正是 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 举例:
• 墨家认为:大家都是地球上的人,应该互相爱护;爱别人和爱父母 应当是同等的。
• 儒家认为:我是中国人,我更爱中国人;我是雷州人,我更爱中国 人中的雷州人。
• 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 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 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 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 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 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 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 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 自利。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和句式等基础知 识。 2、 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进一 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3、归纳墨子的说理方法。
墨子姓墨名翟。他是一位哲学家,是墨家学派
作 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 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
者 社会团体。墨家集团兴盛时人数多达数百人,他们 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包容、平等与博
学 爱的意思,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 的基础上相互有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
说 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 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思 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 想 的—大特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 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 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 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 而废抑不肖者。 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 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 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 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 从历史进程看,儒学早于墨学。墨子曾学习 于儒门,接受过孔子思想的训练,后来深感儒 家厚葬浪费财物而贫民,服丧时间太久伤害身 体而妨碍工作,于是反叛儒家自立门户,墨子 的许多学生也是如此。如曾一度受业于孔子的 大弟子之一子夏,后来师从墨子,并成为墨家 学派的著名人物。由此可见,墨家学派从某种 意义上说是从儒家学派分化出来并与之相对抗 的学术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