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我做一个心平气和的老师在心理学方面呢,我不是专家,只是一个心理学爱好者,比一般的老师多了一张证,(前年通过参加全国统一的考试,获得了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多看了几本心理学方面的专著,因此,今天不能说是讲座,只能说是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在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心得。
我今天交流的题目是:超越自我做一个心平气和的老师我们都知道毛毛虫是平凡的,不起眼的,然而小小的毛毛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久经历练,终于蜕变成为五彩斑斓的蝴蝶。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毛毛虫,正在人生的路上历练,但蜕变的过程总是艰辛的,我们唯有拥有一颗坚强、乐观、豁达的心,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有向往、有激情、会坚持,成就自己。
“心”字的写法很简单,但要读懂自己的心却是何其难。
我不会教大家读心术,只是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和大家的思想进行一个碰撞,更多的老师能受到启发,学会超越自我,做一个心平气和的老师,快乐生活、快乐工作。
下面分三个方面讲。
一、我们需要关注我们的心灵有一个故事,非常耐人寻味。
题目是:七只狐狸的故事葡萄架上的葡萄熟了。
葡萄大而且黑亮,每一串都透着诱人的光芒。
葡萄架下来了一只狐狸,对于架上的葡萄,狐狸忍不住垂涎欲滴,它想:我一定要吃到葡萄!于是它便跳起来想要摘葡萄。
跳上去,够不着,再跳一跳,还是够不着!葡萄架比自己想象的还要高一点!跳起来,伸长了手,还是够不着!这只狐狸想:我一定要吃到葡萄!于是它坚持不懈的跳啊跳,不停地跳!边跳边想:“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不吃到葡萄誓不罢休……”遗憾的是,这只决心很大的狐狸最终并没有吃到葡萄,而是累死在葡萄架下!葡萄架下来了第二只狐狸。
这只狐狸也很想吃葡萄!它跳起来,想要摘葡萄。
就像第一只狐狸一样,它也是摘不到!狐狸生气了:我吃不着,别人也休想吃得到!它点了一把火,想把葡萄架烧了,可是,没等火烧着,主人回来了,把这只想纵火的狐狸抓了起来送了官!葡萄架下来了第三只狐狸。
它也很想吃葡萄!它跳起来,想要摘葡萄,可是,它也摘不到!这只狐狸也很生气,大骂:“谁这么缺德!种了葡萄分明不想让人吃!这还不如不种呢!缺德的种葡萄的!老子咒你不得好死!……”狐狸越骂越生气,越骂声越高,越骂越难听!终于,葡萄的主人听到,抄了一条木棍,一棍子把这只狐狸给打死了!葡萄架下来了第四只狐狸。
它也很想吃葡萄!它跳起来,想要摘葡萄,可是,它也摘不到!狐狸难过极了,想:“我真的没有用!我连葡萄架也够着!就连这么好吃的、自己那么想要吃的葡萄都摘不到!我真是个没用透顶的人!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还不如死了算了!……“狐狸忧伤地离开葡萄架,成天想着这件悲哀的事情,越想越难过,常常恨不得立刻死了,可又觉得还是有些放不下的事情,不能轻易去死。
这只可怜的狐狸成天闷闷不乐,想死的念头总是盘旋在心中,可终于也没有死。
太难过了,便上医院。
医生给它诊断说,得了抑郁症!葡萄架下来了第五只狐狸。
它也很想吃葡萄!它跳起来,想要摘葡萄,可是,它也摘不到!狐狸想:“哎呀!平时人家总说我很能干呢,可我现在竟连这些葡萄都摘不到!我究竟怎么了?我很能干吗?我很窝囊吧?……哎呀!我究竟很能干还是很窝囊呀?”这只狐狸在这件事情中总想不明白,非常痛苦,就成天想着这件事情不愿意放下。
它想:葡萄吃不着,葡萄好吃吃不着!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吐葡萄皮!葡萄吃得着,葡萄吃不着……就这么想着念着,想着念着!成天走路、吃饭、就连躺到床上都念念有词,有一天竟然就疯了!得了精神分裂症!葡萄架下来了第六只狐狸。
它也很想吃葡萄!它跳起来,想要摘葡萄,可是,它也摘不到!狐狸想:“葡萄虽然好吃,可是吃不着,怎么办呢?……算了算了!我不如吃点别的吧。
”狐狸眼珠一转,看见葡萄架下主人养了一笼鸡,看看没人,顺手抓起一只就悄悄溜了。
路过小商店时,买了瓶可乐,一路小跑。
狐狸哼着小曲,高高兴兴想:今晚的烧鸡可乐一定美味无比呢!……葡萄架下来了第七只狐狸。
它也很想吃葡萄!它跳起来,想要摘葡萄,可是,它也摘不到!“葡萄好吃,吃不到!怎么办?”这只狐狸脑子飞快的转动起来!它的眼珠一转,想了一会,飞奔300米,敲开了一扇门。
这是女朋友的家。
“亲爱的,想不想吃葡萄?又大又熟的葡萄?”狐狸脸上堆着可爱的笑容,轻声问道。
“当然!在哪呀?”女朋友娇声问。
“宝贝!快去把家里那把木梯拿给我,半小时后你就等着吃鲜美味无比的葡萄吧!”当拿到女朋友从家中借出的梯子后,狐狸飞快地回到葡萄架下,架上梯子,轻而易举地摘下满满两大筐葡萄,一筐送到女朋友家里,另一筐提回家,和兄弟姐妹们痛痛快快享受了一番葡萄宴!这个故事里面有七只狐狸,面对葡萄架上诱人的葡萄,因为个性不同,心态不同,出现了七种不同的结果。
因为是故事,可能略微有些夸张,但如果仔细地品味一下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七只狐狸分别代表了七种人。
第六只狐狸面对自己办不到的事情善于放弃,寻找新的目标。
第七只狐狸遇到问题会拐弯思考,结果皆大欢喜,女朋友开心了,家人也开心了。
如果你和第六只、第七只狐狸一样拥有成熟、智慧的处事方式,那我要恭喜你。
再看前五只护理,它们遇到问题要么一根筋,吊死在一棵树上,要么满腹抱怨,要么郁郁寡欢,悲观失望,最终葡萄没吃到是小事,身心皆受伤害。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遇到问题时,年轻的我们在处理时说不定也和前五只狐狸一样,毫无意义地折腾一阵。
讲这个故事,只是想说明这样几个观点:1、只要是正常人,都会受到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的干扰。
发生这些问题就像我们得了感冒一样普通、平常。
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南迪·内森的一项研究发现,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时间处于情绪不佳的状态,因此,人们常常需要与那些消极的情绪作斗争。
所以老师们大可不必因为出现一些一般心理问题而惊慌失措。
2、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着自己的行为与情绪,进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还有一位心理学者马建青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标准:(一)、智力正常。
(二)、情绪协调,心境良好。
(三)、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四)、人际关系和谐。
(五)、能动地适应环境。
(六)、保持人格完整。
(七)、符合年龄特征。
医学研究表明,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延缓衰老。
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
3、心态决定状态,思路决定出路。
我们的想法不一样,情绪就会不一样,随之的行为就会不一样,理所当然,事情的结果也就会不一样。
我们所说的人正确了,事情也就正确了,其实表达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是备受关注的教师群体,随着绩效工资的出台,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无形中教师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社会评价、职称评定、学校满意度、家长认可度、业务的考核、繁重的课务、额外的培训等使教师倍感疲惫。
在部分老师身上,抑郁、自卑、焦虑、恐怖等不良情绪会同时产生。
打开网页,我们发现为数不少的教师行为过激,近乎残忍地体罚学生,造成了严重的教育事故。
可以说,他们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们今天在座的教师不管是专业素养还是心理素质相对都比较好,但我们依然需要心灵的保健,心灵的提升。
为什么?为了让我们自己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享受从容,享受自在。
为了让我们的家人可以共享天伦之乐,共享温馨。
为了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够享受工作的充实与快乐。
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健康、自由、幸福地成长!为了学生虽然是最后提及,但是很重要,因为我们是老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只有我们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成就一代人,不至于贻误一代人。
二、我们需要打开我们的心门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不快乐、抑郁、焦虑都是正常的现象,那我们该如何调节我们的心理呢?老师们都明白,当人不快乐时,我们会有很多办法来调整自己的心情。
如合理宣泄法、转移注意力法、自我暗示等。
而我比较倾向于认知改变法,就是改变自己错误的、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认知,用新的认知方式来取代,获得正确的、积极的观念。
说到这儿,可能有老师说了,不会吧。
我不快乐、我伤心、我焦虑,这些都不是我的认知有问题,而是事情本身错了,或者他人错在前。
仔细思量一下,难道真的是他人有意让你不开心的吗?还是你自己让自己不开心的?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认知,你就能知道答案。
心理学上的认知概念指狭义的认知。
就是指应用现代信息加工处理的理论将人的认知看成是一个过程。
它包括:1、接受和评估信息的过程 2、产生应对和处理方法的过程 3、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
认知有哪些特性呢?认知有多维性,宋代的苏东坡曾经写过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瞎子摸象所说明的道理,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认知有相对性,当代伟人毛泽东曾说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提倡人们要学会用两分法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许多事物都是由两个相对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如动物有雌雄之分,事物有好坏之分,时间有昼夜之分等。
实际生活中,人们常会因为某事物出现大喜大悲的情感表现,其实质可能只是认识到事物的某一方面,并未考虑到事物认知的相对性。
成语中的“乐极生悲”“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等便是古人对认知相对性的一种适当表达。
认知有联想性,看到几个字母,有英文基础的人把它读成英语,幼儿园的小朋友可能会把它们看成积木。
认知有发展性,如健康的观念,40年前对普通中国人来说,无病就是健康,而90年代的今天,许多中国人已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的身体或躯体的残疾,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一种良好状态。
认知有先占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经常会发生“先入为主”的现象,或以“第一印象”来判断和解决问题,这便是认知的先占性。
可有时候,先占性的认知并不正确。
认知有整合性,一般说来,正常成人因为认知整合性的特点经常自我修正一些认知错误和偏见,学会自我调节。
如有的人被领导当众批评,起初会感到失去面子,无脸再见人,抑郁、沮丧,甚至认为领导不喜欢自己,欲辞退自己,但在经过自我的认知整合处理后则感到领导脾气比较暴躁,谁出错就会批评谁,这次批评我是因为我出错,因此领导对我和其他员工一样,都是一视同仁的。
这样一想心情也随之宁静了。
当然,正是因为认知有整合性的特点,因此有些人会产生“自己经历过和深思熟虑过的东西没错,肯定正确”等过分僵硬的信念。
正是因为认知有以上的这些特点,人可能不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不会换位思考问题,不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导致人会产生错误的、消极的、不合理的信念。
所以,我们可以怀疑,我们的不开心是不是和我们错误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有关?再举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