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国年表序》翻译

《六国年表序》翻译

《六国年表序》翻译
太史公读《史记》,到犬戎打败了周幽王,周朝向东迁到了洛邑,秦襄公开始被封为诸侯,在西垂建置祭祀白帝神的神祠,超越了他的本分《.礼》中记载道:
“天子可以祭天地,诸侯只能祭他封地中的名山大川。

”现在秦吸收了犬戎的习俗,,先是十分的暴戾,后来才施以仁义,处在藩臣的地位,祭祀的陈设安排却等同于天子祭祀天地的规格。

君子对此感到担心,等到文公越过陇山向东发展,赶走了外夷戎狄,尊陈宝神,在岐山,雍山之间辟地建国,而穆公执政后,把国土向东扩展到黄河地区,就同齐桓公,晋文公这些霸主势均力敌了。

在这之后,家臣执政,大夫世代相承任其职,食其禄,六卿掌控晋国的大权,征战讨伐,会盟国家,在诸侯之中享有最为显赫重要的地位。

等到田常杀简公而去齐国为相,诸侯却不为所动,海内外的国家都开始争夺战功而一较高下。

三国最终瓜分晋国,田和也灭了齐国而据为己有,六国的鼎盛时期从这里启程。

各国的要务都在加强自己的军备而兼并别国,谋略欺诈和纵横之说粉墨登场,欺谋之词蜂拥而出,誓言已经不被轻信,即便是将人或物作为抵押,仍旧不能起到约束的作用。

起初秦不过一介地处偏远之小国,各国皆排挤疏远,将它同凶暴蛮横的戎狄相相提并论。

然而献公之后,秦国国力就常在一众国家中问鼎。

然而谈及秦的道义,却尚不如暴戾的鲁与卫,估量秦的兵力也无法同三晋相提并论,然而最后能够兼并天下,并非必定是险固的地势使之然,如同上天对其有所助一般。

有的人说:
“东方是事物生长的地方,而西方是万物走向成熟的地方。

”那些成事之人在东南之地发迹,而最后获得胜利的人却常常在西北。

因此大禹在西羌开始走向兴盛,汤在亳地雄起,周因占据了镐而得以顺利伐殷商,汉朝也从巴蜀之地走向崛起。

秦在兼并六国后完成大业,将普天之下的《诗》,《书》焚烧殆尽,记载诸侯的史记被焚毁尤其严重,担心其中会有暗讽秦之处。

《诗》《书》能够重新问世的原因在于它们被普通人家所收藏,而各国的史记都收藏于周王室,因而轻而易举就呗焚毁一空,真的是令人扼腕可惜。

只有《秦记》,既没有详细
记载年月,其中的文献又并不完备。

但是在战国时期的一些随时机而应变的策略确实有许多可采之处,也并非只能上古不可。

秦夺取天下之时暴行斑斑,然而其随时间而调整战略的方针却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有传记记载:
“效法后王。

”这是为什么?因为它距离自己近,因而风俗便容易相近,道理就更加简单明了也更有可行性。

学者被自己所见所闻所桎梏,认为秦在位时间尚不长,不考察它从头至尾的发展过程和脉络,就一味嘲笑,这一点是不能被认同的,因为这就同用耳朵吃饭一般,多么的可悲可笑。

我于是根据《秦记》,记载在《春秋》之后,从周元王开始,阐述六国之事,到秦二世结束,一共二百七十年,记载了我所知晓兴盛衰落之端由。

倘若后世有君子,请来一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