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答:(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
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
“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学;“现代”作为性质的标志,则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新型的文学。
2、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段 P25答:从1917年开始,到1949年为止,大体上每十年为一个发展阶段(1)1917-1927年期间的文学,叫五四文学,也叫20年代文学。
其主要特点是文学革命和文化启蒙。
从整体上看,五四文学具有一种活跃、开放的青春气息。
(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
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
具体标志有两点:第一点,文学多元化。
第二点,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
(3)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3、第一个十年中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答:①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②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二者者互为因果),③1919年的五四运动(爱国的政治运动)。
由于前两项而形成了文化统一战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封建文化。
后来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逐渐分化。
④出现了新文学的代表作——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郭沫若的诗歌《女神》。
⑤出现了许多文学社团,主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作社。
⑥在1926年北伐大革命前后出现了革命文学。
4、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答:(1)白话代替文言。
古典文学中占主流的文学是诗歌、散文,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戏剧不被视为正宗文学;而现代文学则提倡白话,提倡小说、戏剧的创作。
(2)人性意识的觉醒。
古典文学是非人的文学,现代文学是人的文学。
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
(3)世界性。
指现代文学由于时代的原因而纳入世界文学的范畴中。
它不是孤立的,是在吸收其他国家文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5、五四新文化运动 P25-26答:(1)开始的标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
(2)口号:民主与科学(3)思想启蒙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4)本质: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6、五四文学革命的历程及发展答:(1)1915——1918年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首倡期”。
发端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这篇文章为文学革命发难之作。
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
随后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也相继响应,文学革命形成了一定的声势。
(2)1918——五四运动爆发,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期”。
在1917年,文学革命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声势,但反响并不强烈。
1918年3月,为了增强其反响,《新青年》发表了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
(3)五四运动——1927年,是文学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新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纯粹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发展的转折时期。
7、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主要内容(八事) P26答: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8、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中的“三大主义” P26答: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9、胡适的《尝试集》及其艺术成就 P80答:它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
(1)胡适《尝试集》的价值不在于它水平多高,而在于它的首创性、尝试性,带有浓重的尝试意味,也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的艰辛过程。
(2)《尝试集》收录1916—1920年间46首新诗。
真正走出半文半白、半新半旧的怪圈,《老鸦》《一颗星儿》《威权》《应该》《希望》《上山》等是理想的白话诗。
(3)《尝试集》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4)胡适的诗歌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说话要明白清楚”,“用材料要有剪裁”“要抓住最扼要最精彩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意境要平实”。
——“胡适之体”10、文学革命的实绩 P28答:(1)白话文全面推广。
五四后各地所办报刊都采用白话文。
1920年1月当时教育部颁布命令,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统一用白话文。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以胡适和周作人为代表)(4)引人注目的文学作品:小说—鲁迅为代表。
诗歌—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等。
11、文学革命的意义 P28答:(1)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传统文学思想加以否定,代之以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
(2)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3)在语言形式上,屏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和手法,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相联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
12、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P27答:周作人《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提倡“灵肉一致”的人道主义文学主张。
他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学》中进而提出“人生的艺术派的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规定了新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影响了整个“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的走向。
13、新文学社团及其流派 P34-35答:(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
周作人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把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2)创造社 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
他们先后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洪流》等十余种刊物。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后期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
(3)新月社是稍后出现的一个影响颇大的文学社团。
1923年由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他们多系英美留学生。
新月社开始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新月俱乐部。
1928年以前的前期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饶梦侃、孙大雨等。
(4)其他文学社团。
还有一些比较活跃的文学社团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与贡献。
其中有①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等。
②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有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
③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的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1922年4月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
他们被称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人”。
14、鲁迅生平简介及作品概述答:(1)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于“五四”时期。
三十八岁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用“鲁迅”为笔名。
(2)关于鲁迅的作品鲁迅从1907年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开始,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大量著述,主要文学作品有:3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品《故事新编》。
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
16部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事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
此外,还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15、鲁迅思想的特点答:一、鲁迅思想的最独特之处,就是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探索。
鲁迅表达思想的方式是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
他不是正面构建,指出一条光明大道,而是反面批判。
鲁迅往往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揭示出人类社会、文明阴暗、残酷的一面。
二、鲁迅思想的时代性和超越性1、鲁迅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非人性的批判。
在新文学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命题“仁义道德吃人”。
鲁迅又从日常生活和细节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劣根性进行批判2、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奴性的批判。
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大悲剧就一直跪倒在皇权的脚下,从来没有站起来过。
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是“亡我奴”。
鲁迅率先发现了这一秘密。
3、对人性的阴郁和残忍的认识。
《孔乙己》《祝福》等。
4、鲁迅的人生观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自由意志。
人生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自由意志的实现。
《过客》就是鲁迅人生哲学——自由意志的最充分的体现。
16、《呐喊》与《彷徨》的美学创作风格答:它们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与眼光1、题材鲁迅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本着“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重要题材。
2、眼光鲁迅在观察和表现他的小说的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这就是他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包括农民和知识者)的精神的痛苦。
(二)“格式的特别”——“创作新形式的先锋”1、试验性借鉴西方小说的形式, 独立创造建立起来。
2、多样性日记体、手记体、传记体、倒叙体、对话体等。
3、语言风格追求表达含蓄、节制、简约、凝练17、《狂人日记》 P63-64答:一、《狂人日记》的思想深度这篇小说是五四新文学的“总序”,体现彻底反封建总体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