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当一切都朝一个方向前进时,选择紧跟潮流似乎太盲从,执意逆向而行又可能太愚顽。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例文:做智慧勇敢的逆行者(65分)人们都朝着一个方向前进时,作为思考个体的你是否也曾面临两难困境:紧跟潮流似乎太盲从,执意逆向而行可能太愚顽。
但我希望:你能做智慧勇敢的逆行者。
布鲁诺不慕“地心说”的潮流,坚定地抬眼眺望星空,贯彻了理性唯物的信念。
梁启超不顾“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主流,坚定地公车上书求变法,践行自强救国的主张。
潮流,往往以其声势浩大的主张和无与伦比的权力和舆论,不断吸纳盲从的追随者。
而逆行者突破重重阻力,以热忱的心无畏前行——布鲁诺被迫害至死,梁启超流亡海外。
你也许畏惧、唏嘘,他们放弃紧跟社会主流,却在时代发展的路上逆向迈出一步。
你能说,他们愚顽吗?然而,徒有勇气而缺少审视时代的理性智慧,便可能在冲破重重束缚后,误入歧途,陷入自我沉迷或否定的死胡同。
尼采早年提出“只要与大众脱离,我们就能维持自己的纯粹性。
”你看见了他不盲从潮流的勇气,逆向而行的举动。
可他晚年固执己见,进而醉于一家之言,蔑视女权。
这种执意便是愚顽,和那些附庸风雅之人别无二致。
光有勇气是不够的,逆行者要警惕刚愎自用,逆行是走向另一片天地,绝非与现实、时代、真理彻底脱节。
你要做智慧勇敢的逆行者,就得先扎根于现实,再谋求打破单行的轨道。
现代,逆行往往被赋予全新的含义:并非单纯的颠覆和推翻,而是冲破潮流的成见与干扰,在名为不可能的土壤上孕育可能的鲜花。
你既要深刻洞察盲从的本质诱饵,即主动放弃思考辨别之能力,亦应借助已有技术不断创新,绝不闭门造车。
你能成为逆行者,便是自盲从和愚顽中艰难蜕变,相信自己,而非放弃自己或迷失自己。
当你意识到逆行的成果,会否不假思索地追随那崭新的旗帜?时代在变,方向在变,谁能保证上一秒的逆行不变为下一秒的潮流?恰如现今再起的“国学热”,你会紧跟四书五经还是对一切经典充耳不闻?你要对一个方向的集体盲从保有怀疑,也要对那些不问时代,一味求少数逆行的荒诞行径说“不”。
一个智慧勇敢的逆行者,不会为成为受人瞩目的少数派沾沾自喜,他会意识到多数人的智慧也有结合可取之处,不能用“盲从”盖棺定论。
他不愚顽地盯着书桌,也会常常眺望窗外。
你要做智慧勇敢的逆行者,可能仅是事物多样性中的小小一隅。
说到底,逆行即冷静、智慧、勇敢地做出你的选择,不必过分趋向潮流的真炎,无需过分珍爱逆向的冰寒。
在而今这个飞速变化、创新的时代,一个领域的突破往往需要这样的“逆行者”——这个名号不能概括全部,全是你智慧勇敢、相信自己的最佳表现。
盲从之恶(60 分)世人的观点有如水流,在人云亦云之中带有无法避免的趋同性,而我们作为浮于舆论之中的芸芸众生,属于自我却又属于群体,在选择紧跟潮流之同与执意逆向而行之异间无所适从。
紧跟潮流并无什么根本性的过错,当一切都朝一个方向前进时,人类生而有之的不安全感会逼迫他们需要于自己最安全有利的行为,即从众。
隐藏于群体之中,成为一个集体中隐形的一分子,法不责众,既是这一行为的最佳选择。
法不责众,人云亦云,这似乎是在大时代中极为聪明的做法,即使整个群体都在向错误与荒诞驶去,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底气喊出:“这并非我的错。
”相较之下,执意逆向而行就显得愚顽得多。
逆向而行最后成功的人,如乔布斯、马云等商业领袖,会被“事后诸葛亮”们奉为一代英豪,但如果失败,一定会被历史视为笑谈,供后人耻笑。
二战后曾出现一个概念,叫作“沉默之恶”,在集中营残害他族的德国士兵,无一人觉得自己有错,因为在这场屠杀中他们都只是命令的服从者,如同智者口中所说:雪崩过后,每一片雪花都觉得自己是无辜。
但他们真的没有罪吗? 当毕加索画出扭曲的肢体,当无数反抗者惨遭杀害,当《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中的父母抱着亲子的衣服哭泣,他们就该清醒地认识到,当群体的方向是错的时,每一个跟从潮流的人都有罪。
在文革之中,“知识无用论”湖流盛行,“越有文化越反动”观点当道,曾有这样一批逆流而行的知识分子: 忍辱负重的杨绛,边扫厕所边抽空翻译著作,性格刚烈的傅雷自尽明志,“被批斗后就叫辆黄包车去吃饭”的钱谷融……他们逆行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温和有的激进,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显得格外“愚顽”。
但即使世间少有绝对的对错,也总有人性的真理闪耀。
当时代潮流的大浪平息,总有人记得发生过什么,即便逆行之舟倾覆于江海之中难觅尸骨,也会有后来人为他们加冕。
今天,科技的发展造就了时代,信息的增多也使时代之浪更加险恶。
网络暴力、虚假新闻....科技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也易促成更多的“盲从之恶”。
在此大势下,如何雾里看花、保持清明,于惊涛骇浪之中觅一安身之地,也更需要我们的反思。
有些真理是永恒的,有些道理则因人而异,我们应求真求本,在不违背人性道义与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坚守自我。
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时代,对得起良心。
我们批判盲从之恶,也应记住从众本无过。
智从智逆,绝非盲从求保或标新立异以求关注。
切莫忘记,我们,即时代本身。
走自己的路(64分)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曾这样描述群体: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不能再算作智人,他们屈从于某个简单的手势,而放弃思考能力。
或许这正是这本书即便缺乏逻辑论证也在几百年来始终畅销的原因,它折射出我们对“一切都朝一个方向前进”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某种程度上的恐惧。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想看完电影的片尾而其他人都在理包,于是只好也站起身;站在路口看见人潮向同一个方向涌去,于是跟上。
许多时候我们在心里质问这是不是盲从,进而联想到许多“群体失智”的案例,不由得进退失据。
集权主义是“一切都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典例,无论是虚构的动物农场和大洋国,还是真实存在过的十年文革,都让我们不得不警醒,面对盛意邀请的潮流产生犹豫;而相对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也是在潮流的推动下进行的。
从游猎的部落到城镇与国家,从封建王朝到民主革命,任何我们认为“推动了历史进程”的主体其实从来是一个由大多数人构成的行进方向,执意逆向前进,或许就会成为“原始人”,或者“满清遗老”。
但,无论在自己眼里我们有多么与众不同,我们都无可避免地构成人类群体的一员。
勒庞否认群体中的个体,但仍不能否认群体有与任何一个个体的相似特征:即,它可能对,也可能不对;我可能对,也可能不对。
人非全知全能,任何时候我们做出的选择都必然有局限。
所以,何必纠缠于“盲从”和“执意逆行”?自己的路由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决定,而群体本身不具备价值选择的能力,是否与一切都同向前进,最终只取决于我们本身对这个方向的判定。
认为它是对的,是光明的,就顺着人潮,为一个新的方向欢欣;而认为它不对,也不必担心成为鹤立鸡群的顽固分子,勇敢地抗争,等待星星之火燎断一个错误的进程。
即便最终证明我们的选择并不那么正确,至少我们在走自己的路时从来问心无愧。
所以,保持自身的逻辑完密和良心的清醒,就不必在“似乎太盲从”和“可能太愚顽”中逡巡,只需走自己的路,发自己的光,尽自己的热。
作文题目:造成麻烦的,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而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
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题意分析:这是一个社会现象类的题目,它关乎我们的选择前的思考。
“麻烦”,一个表达心理状态的一个词。
同义词有: 困惑、烦恼、不安等。
“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而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重心在后半句。
“我们所知道的事”是我们了解的社会事件或客观状态,它指向是事实、真相、真理;“我们所想的”是一种主观预想,它指向的是认知。
整体上看,材料有这样几个意义指向:1.对于人们因认知和客观事实发生矛盾(不一致,极端的就是矛盾、冲突)而造成了麻烦(困惑、烦恼、不安) 的情况,你怎么看?2.对于人们因认知和事件真相发生矛盾(不一致,极端的就是矛盾、冲突)而造成了麻烦(困惑、烦恼、不安) 的情况,你怎么看?3.对于人们因认知和真理发生矛盾(不一致,极端的就是矛盾、冲突) 而造成了麻烦(困惑、烦恼、不安) 的情况,你怎么看?立意分析:近几年上海高考作文命题在内容上有一个基本的趋势是: 通过对人类普遍的行为或现象的不同看法引导考生开展思辨。
比如2016 年秋季考指向的评论他人的行为,2017 年秋季考指向的是预测行为。
本次浦东一模卷作文指向的是人类普遍存在的选择或做决定之前的判断行为,意在引导考生针对认知和客观事实、真相、真理发生矛盾造成麻烦(困惑、烦恼、不安) 的情况进行分析与思辨,或揭示原因,表明态度,或分析根源,提出策略。
我们知道,造成这种“麻烦”(困惑、烦恼、不安) 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主观原因,如主观臆断、认知的表象和肤浅、主体意愿与价值观、思维的方法与角度、个体生命的经验性、生活方式的影响性等; 其二客观原因,如事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事物的内在本质性、事物未来的发展性、社会环境的制约性、社会的复杂性等。
因此立意上,一方面: 可立足于对主体自我的认知和改变,如提升思维的品质(纵横度、格物致知)、拓宽思想者的目光(偏激与狭隘)、取舍价值观念(世俗与理想) 等。
另一方面: 也可通过此现象的原因的分析,获得认知的经验和感受,丰富对社会和人生的见识,如一知半解比一无所知更可怕; 社会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如潜规则)、社会的一些习惯陋弊的存在性、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律的确凿性(如文化发展、人生成长、学习特征) 等。
比如,要拥抱真理,重构认识;去伪存真、求“真”是人类高贵之处; 要宽容异已;不可固守成见,要积极接受新知,拓宽视野等。
例文:与真理邂逅65 分有人说,真正造成麻烦的不是为人所不知道的事,而是人们所知道的事,而是人们所知道的事并不是如他们所想的那样。
这种现象在如今我们的生活中再也常见不过了。
盲目是这种社会症结所在。
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曾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提到,人的本性喜欢模仿而并非推理。
人们对于权威和榜样的迷恋胜过对于自身理性的坚持。
断言、重复、传染这个环节造成了人们最终的一知半解甚至是浑然不知,只是盲目地追随大众的脚步,听从权威的所谓“真理”。
法官的权威有一半来自他的法袍和假发,所以,人们为表象所撼,盲目听信他人的言论。
人们的强烈主观性或许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大因素。
我们喜欢主观臆测,喜欢在客观事实上夹杂太多个人主观情感色彩。
当年波伏娃和萨特鼓吹革命不重要,主要是精神自由的时候,西蒙娜薇依的一句“显然您没挨过饿”让人们不由反思。
波伏娃将精神自由视作穷人应被赋有的最高权力,可她不知道这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罗曼蒂克,穷人们根本消受不起。
她所知道的事并非她所想的那样,因此造成了麻烦。
但西蒙娜薇依知道,因为她挨过饿,她知道不能用个人主观的立场来看待和决定他人的生活,看待别的事,否则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