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和我国应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一、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对欧债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大家的看法各不相同,而我更倾向于“欧元区制度缺陷,各国无法有效弥补赤字”这种观点。
(二)外部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金融危机中政府加杠杆化使债务负担加重;二是评级机构不再受西方国家约束,正确调整评级(三)内部原因:我看来,产生欧债危机最主要的还是其内部原因导致的。
所以,我将就其内部原因详细分析一下
1、产业结构不平衡: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发展脆弱
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支柱产业的希腊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在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前显得异常脆弱;以出口加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的意大利在危机面前显得力不从心;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和竞争加剧,意大利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近10 年意大利的经济增长缓慢,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依靠房地产和建筑业投资拉动的西班牙和爱尔兰经济本身存在致命缺陷;近几年葡萄牙开始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政府在扶持高科技企业上面投入了大量资金,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融资成本随之飙升,从而使葡萄牙企业受到冲击,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
总体看来,PIIGS 五国属于欧元区中相对落后的国家,他们的经济更多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旅游业。
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深入,新兴市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转移,南欧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
而这些国家又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在危机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
2、人口结构不平衡:逐步进入老龄化
3、刚性的社会福利制度
从2008到2010年,爱尔兰和希腊GDP都出现了负增长,而西班牙近两年也出现了负增长,这些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并没有因此减少,导致其财政赤字猛增。
4、法德等国在救援上的分歧令危机处于胶着状态
法国坚决支持救援,德国在救援问题上的左右摇摆使得欧债危机长期处于胶着状态。
是否要对身陷危机的国家施以援手主要取决于德国和法国的态度。
二、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从目前来看是短期的和有限的。
主要的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对出口的冲击。
欧盟又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其目前占中国出口市场的比重约在18%至21%之间。
其次,欧洲主权债务爆发,加剧短期资本流动波动性。
欧债危机导致全球避险情绪加重,资金纷纷回流美元。
中国有可能会面临更加汹涌的短期资本流入,今年我们GDP增速会超过8%,同时人民币对美元依然有升值的压力,而国内通货膨胀预期加大提高国内加息的可能,这样增加了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利差。
最后,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欧债危机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的外需和宏观经济政策推出影响较大。
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外需短期内继续承压。
三、关于欧债危机我国应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启示
欧债危机对我国的启示包括:主权债务的度量应包括“隐性债务”部分;应意识到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周期较短;重组进程顺利与否对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至关重要;财政纪律至关重要;削减开支、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是当务之急;应提高债务透明度,建立常态的财政风险释放通道等。
下面我着重论述几个方面:
(一)应提高债务透明度,建立常态的财政风险释放通道一是提高债务透明度。
当前,银行信贷规模收紧,很多地方政府融资面临资金断流的风险,严重影响了其偿债能力。
因此,应建立公开、透明
的资产负债表,利用审计等方式明晰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情况,通过信息披露将隐形风险显性化,为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提供基本依据。
二是我国要从长期化解财政风险的角度,建立常态的财政风险释放通道。
任何危机的爆发都不是一日形成,局部风险逐渐累积形成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恶化才爆发危机。
(二)削减开支、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是当务之急
欧洲国家都被迫纷纷草拟计划削减财政赤字,一些国家正计划提高退休年龄,取消一些福利。
但仅仅依靠简单全面的紧缩政策不足以走出危机,只能暂时安抚紧张不安的国际金融市场。
削减开支幅度过大,将显著抑制需求,很容易使来之不易的复苏势头发生逆转,在政治上也不得人心,此起彼伏的罢工潮反过来又会拖累经济复苏。
要走出危机,实现持续复苏,不但要通过政府的刺激政策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恢复供需平衡,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积极的调整和改革,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使收入分配趋于合理。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实现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这方面,北欧一些国家做得较为成功。
丹麦等北欧国家积极改革社会福利制度。
美国施行的医保改革和即将通过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也表明,美国的发展方式转变也在艰难推进。
值得称道的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要数中国达成的共识最为明确。
(四)财政纪律至关重要(334字)
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仅效用有限,而且财政失衡可通过实际经济、金融市场和机构破坏金融市场的稳定。
第一,大量国债的发行将导致利息率的上升,并会对私人投资产生净“挤出效应”,从而降低财政支出的乘数作用。
第二,用国债弥补财政赤字,使人们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前景产生怀疑。
理性的人们会意识到,用国债弥补赤字,意味着把当前的困难转嫁给下一期,为了应付下一期的多纳税,人们在现期就会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从而使政策失效。
第三,较高赤字导致的较高国债发行量意味着较高的利息支付额,人们会对财政可持续性产生怀疑,投资者将要求更高的风险贴水以补偿承受越来越严重的信用风险。
风险贴水的上升将提升金融机构和众多私人部门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转。
(二)应意识到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周期较短(150字)
历次主权债务危机的演变过程表明,主权债务危机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冲击具有周期较短的特点: IMF用1972 年至2000年数据发现,主权债务在违约后的第一年借贷成本在违约前的基础上平均上升4%,而该额外成本到了第二年就会下降至2.5% 而在违约两年以后,主权债务利差基本可以回落到违约前的水平。
(三)重组进程顺利与否对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至关重要(342字)从经济增长速度角度出发,主权债务违约国家在债务重组过程中的GDP平均增长速度要比没有经历主权债务违约的国家(其他情况类似)低1.2%,不过该现象也集中在违约后的第一年。
未能顺利重组违约债务的国家所受到的冲击要比成功重组的国家大很多。
根据英国央行的研究结果,未能和债权人达成重组协议国家的GDP所遭受的损失要三倍于顺利重组债务的国家——顺利重组一般意味着债权人得到了较为满意的补偿或承诺。
主权违约国对其所在地区其他国家的牵连十分明显:上世纪80年代新兴市场债务危机爆发之后,整个发展中国家的信贷骤减,这其中包括并没有违约的主权经济体。
而目前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也已经扩散到主要经济国家,投资者对整个欧洲经济体债务问题的担忧导致很多国家的资本市
场出现大幅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