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设计
按照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内容 1、早操活动 2、体育教学活动 3、户外体育活动 4、幼儿体育节、幼儿运动会、幼儿远足、短途游览”等
组织形式。
谢谢
学者通过实验法,编制了3-6岁儿童动作协调能力12项 运动技能测试指标。结果表明, 3-6岁男女儿童各项身体协 调性,异性同年龄段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性,同性幼儿在不 同年龄段各项指标之间存在差异,
5-6岁是幼儿手眼动作 (投沙包)与上下肢 动作(袋鼠跳)协调 发展的突增期。
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目标1 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4-5岁是幼儿左右上肢动作 (双手拍球)、姿势平衡 性动作(走平衡木)、自 主性动作(收沙包)以及 操作性动作(控球走)协 调发展的突增期;
2.协调
儿童动作协调能力指儿童的身体或身体不同部位在时间、 空间、肌肉做功与技术节奏等方面,具有把握时空与节奏 特征、用力强度,同时或依次准确配合以便适当地完成动 作的能力。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设计
幼儿园体育活动设计
文本
幼儿动作发 展的规律
体育学科本 身的规律
最近发展可 能的规律
一、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格赛尔依据对动作的描述研究提出了个体发展方向的头尾
原则、近远原则。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朱智贤把人体动作发展序列的规律概 括为整分原则、首尾原则和大小原则。
我国的陈帼眉提出个体动作发展的两条规律。一是中央部 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二是从无意识动作到有意动 作。
5.能双手向上抛球。 5.能连续自抛自接球。 5.能连续拍球。
目标2 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3~4岁
4~5岁
5~6岁
1.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 1.能双手抓杠悬空吊 1.能双手抓杠悬空
10秒左右。
起15秒左右。
吊起20秒左右。
2.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 2.能单手将沙包向前 2.能单手将沙包向
掷2米左右。
投掷4米左右。
三、幼儿动作的发展 目标1 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目标2 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目标3 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1.平衡能力
平衡能力是人体重要的生 理机能,是维持人体姿势的 能力;特别是在较小的支撑 面上,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 平衡能力是人体维持站立、 行走以及协调地完成各种 动作的重要保障。人体的 平衡能力主要分为静态的 平衡能力和动态的平衡能 力。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一般来讲,动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三个阶段,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动作的改进与提高阶段。 巩固和运用自如的自动化阶段。
第三部分:最近发展可能的规律——从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 来谈
幼儿园教育必须解决一个两难问题,那就是“既要顺应儿 童的发展,又要将儿童发展纳入社会所需要的轨道”幼儿 园教师该做什么?幼儿园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既要让孩 子玩得开心,又要让自己教得有效”
目标2 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目标3 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目标1 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3~4岁
4~5岁
5~6岁
1.能沿地面直线或在较 窄的低矮物体上走一段 距离。
1.能在较窄的低矮物体 上平稳地走一段距离。
1.能在斜坡、荡桥 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 上较平稳地行走。
2.能双脚灵活交替上下 楼梯。
身高、体重、10m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 续跳、坐位体前屈、走平衡木等指标)
心率
心率是心脏周期性机械活动的频率,即心脏每分钟搏动 的次数,以次/分表示,常用的心率有基础心率、安静心率、 运动时心率和运动后心率。
学前儿童运动后最大心率, 可以出现210次/分的高心 率,但持续时间短暂,很快 会出现疲劳现象,运动能力 下降,学前儿童的最大心率 应该在200次/分钟左右,学 前儿童对190次/分的心率 具有一定的耐受性,而对 150~170次/分的心率具有 较好的耐受性。
第二部分 :体育学科本身的规律
一、.适宜运动负荷的规律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三、.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一、适宜运动负荷的规律
运动负荷监测指标选择荷
1.适宜于短期层次的监测指标(客观性观察\心率) 2.适宜于中期的监测指标(血红蛋白测定\尿蛋白测定肌酸
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测定) 3.适宜于长期检测的形态、素质指标(形态指标\素质指标:
前投掷5米左右。
3.能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 3.能单脚连续向前跳 3.能单脚连续向前跳
左右。
5米左右。
8米左右。
4.能快跑15米左右。 4.能快跑20米左右。 4.能快跑25米左右。
5.能行走1公里左右(途 5.能连续行走1.5公
中可适当停歇)。
里左右(途中可适当
停歇)。
5.能连续行走1.5公 里以上(途中可适当 停歇)。
2.能以匍匐、膝盖悬空 等多种方式钻爬。
2.能以手脚并用的 方式安全地爬攀登架、 网等。
3.能身体平稳地双脚连 续向前跳。
3.能助跑跨跳过一定距 离,或助跑跨跳过一定 高度的物体。
3.能连续跳绳。
4.分散跑时能躲避他人 的碰撞。
4.能与他人玩追逐、躲 闪跑的游戏。
4.能躲避他人滚过 来的球或扔过来的沙 包。
目标3 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教育建议: 1.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如: 提供画笔、剪刀、纸张、泥团等工具和材料,或充分利用
各种自然、废旧材料和常见物品,让幼儿进行画、剪、折、 粘等美工活动。 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发展其手的动作。如 练习自己用筷子吃饭、扣扣子,帮助家人择菜叶、做面食 等。 幼儿园在布置娃娃家、商店等活动区时,多提供原材料和 半成品,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与制作活动。 2.引导幼儿注意活动安全。
从力学角度来看,影 响人体平衡的主要因素 有三个,一是人体重心的 高低,二是支撑面的面积, 三是支撑面的稳定性。 人体的重心越低,保持平 衡时支撑面面积越大,支 撑面越稳定,平衡就越容 易保持。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 人体的平衡能力主要与 人体的视觉、前庭和本 体感觉能力有关。
3-4岁是幼儿听觉肢体 动作(跳舞毯)、被 动性动作(踩低跷)、 周期性动作(双手脚 爬)与精细性动作协 调(串珠子)发展的 突增期;
“既要让孩子玩得开心,又要让自己教得有效
其实并不困难, 给儿童越多的自 由和空间
“让教师的教学有效”是 很困难的,因为幼儿园课 程和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 注幼儿的兴趣与需求,还 要让教学起到很好的效果。
朱家雄老师:“从教师教学的视角讲,儿童游戏成分的多 少决定了教学活动结构化程度的高低,换言之,在低结构 的教学活动中,儿童游戏的成分相对较多;在高结构的教 学活动中,儿童游戏的成分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