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胡品津:小肠检查新技术在克
罗恩病诊断的应用
*导读:胶囊内镜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无线内镜”。
原理是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
……
小肠是克罗恩病的好发部位,但由于小肠解剖及检查手段的局限,空肠及回肠的大部分肠段的克罗恩病病变的发现与诊断更为困难。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检查水平的提高,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逐渐普及,小肠深段的克罗恩病病变检出率不断提高。
*小肠检查在克罗恩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目前,内镜检查是确诊克罗恩病的主要方法,当病变累及结肠或上消化道时,可以依靠结肠镜或胃镜检查做出诊断。
但当该病仅累及小肠时,依靠传统方法诊断较为困难。
对此,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胡品津解释到:“小肠深段病变的镜下形态以非特异性为主,多呈节段性分布。
据统计,有10%—30%克罗恩病病人病变仅局限在回末以上小肠,且多数克罗恩病病人病变同时累及大肠和小肠,加上克罗恩病的
亚型(部位、行为)与预后和治疗选择有一定关系,另外,克罗恩病的并发症(梗阻、瘘和腹腔脓肿)的存在,这个可作为选择治疗方案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
*胶囊内镜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及应用
胶囊内镜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
无线内镜”。
原理是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
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
胡品津指出,胶囊内镜对疑似克罗恩病未确诊病例及已确立诊断的克罗恩病病例均有很高的病变发现率(高于SBFT SBE CTE),且对疑似克罗恩病未确诊的病例CE有很高NPV,目前尚未确立CE对CD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准,因此必须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结肠镜、放射学及随访作综合分析。
胶囊内镜应用于:临床上疑似克罗恩病但结肠镜及反射影像检查无法确定诊断者(阴性结果多可排除克罗恩病;阳性结果综合分析)而分类未定IBD(可考虑胶囊内镜检查);对已确诊的
克罗恩病,胶囊内镜仅用于结肠镜及放射影像学检查无法解释存在之症状者且预期小于小肠检查可能有助改变治疗方案(绝大多数情况下充分的放射影像学检查可取代CE)。
最后,胡品津指出,胶囊内镜检查前必须常规进行结肠镜及放射影像学检查,因为据我们统计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小肠克罗恩
病检出率:89.2%,与此同时相比较而言,胶囊内镜检出率:63.3%;符合率:78.6%;小肠钡灌检出率:52.2%;符合率: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