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家庭暴力法学习心得
随着第一部反家暴法的正式实施,我省第一个家暴庇护所也成立了,对于家暴受害者来说,这无疑是多了一种庇护的方式,是一个可以暂时缓解伤害的驿站。
更重要的是,对于反家暴法的有效实施,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实践,是一种社会化的救济途径。
有此庇护,善莫大焉。
其实,从全国来看,近几年,家庭暴力庇护场所各地都在建设,有的省份甚至已经有近百个反家暴庇护所,可是从实施效果来看,却并不理想,一些反家暴庇护所数年内的受助人次仅有十来次,这与逐年增加的家暴投诉、家暴案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产生家庭暴力的原因多种多样,而在家庭暴力的认识上,整个社会的重视程度很低,公共部门也无法强制实行干预,家暴受害者觉得“家丑不可外扬”,大多选择默默承受,实在不行就让亲人调解,很少有人会向政府寻求庇护,更不会诉诸法律。
这不但纵容了家庭暴力的滋长,更是家庭暴力难以有效干预解决的症结所在。
如此看来,家庭暴力庇护场所的成立只是初步,要让家暴受害者真正免予伤害,要预防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还需要依靠法律解决。
首先,法律制度必须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中起主导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反家暴的舆论共识。
许多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并未意识到可以向亲人以外的诸如社区、妇联、派出所等公共机构进行求助。
这就需要大规模的普法宣传,加强道德宣传和法律法规教育,扭转人们
的错误认识,使反对家庭暴力的观念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其次,根据《反家庭暴力法》建立多机构合作的干预模式,不同体系形成合力。
家庭暴力问题的解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哪个部门和个人能够单独解决的,社区、妇联、工会及诸多社会公益团体,均是反家暴的主要力量。
这就需要建立起防范家庭暴力的社会综合治理体制和机制,只有多管齐下,方能有助于反家暴的不断推进。
更为关键的是,在审判实践中通过司法诉讼程序给家庭暴力案件量罪定刑,使其真正体现法律的威慑力。
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家暴案件仍然受到“举证难”“取证难”以及“认定难”等现实因素的制约,这就需要进一步制订细则,一方面,明确家暴案件中司法机关可以调查取证的对象、范围和手段,同时规定对于因遭受家暴而面临生活紧急困难的当事人,该如何进行司法救济,以及反家暴法与相关法律法规如何衔接运用等等。
只要法治发力,全社会共同努力,就能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撑起一片蓝天。
反家庭暴力法学习心得
目前,家庭暴力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对家庭暴力行为给出了具体的定义:“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
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家庭暴力主要包括夫妻间的暴力、父母子女间的暴力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
笔者由于工作关系对家庭暴力以及“反家暴”工作有一定认识和体会,特别是通过参加2015年3月广元市多部门联动开展的“反家暴”专题培训,对家庭暴力的现状、危害及警察怎样介入“反家暴”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下面就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警察介入“反家暴”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据报道,全世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妇女在她的一生中遭受过暴力、性暴力或虐待。
据中国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0.81亿个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约占全国家庭总数的30%,且施暴者有90%是男性。
家庭暴力不仅直接对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伤害和威胁,而且还会破坏家庭的稳定和安宁,甚至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家庭的危害。
家庭暴力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利,特别是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和自由权。
由于家庭暴力受害人绝大多数是女性,因此,她们受到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
家庭暴力造成一些家庭长期不和,甚至家庭解体。
在调查中发现,孩子是家庭暴力的一个潜在而又隐性的受害群体,尽管他们的伤害可能不直接表现在肉体上,但对他们的心灵伤害却是永久的,对他们未来行为和成长的影响也是间接而漫长的。
在暴力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诸多的心理和行为障碍。
研究表明,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男孩,成年后虐待女性的可能性比其他人要大,也更容易犯罪。
年龄较大的子女则以流浪方式逃避家庭暴力。
二
是对社会的危害。
家庭暴力严重地危害社会安定,阻碍了社会发展进步。
家庭暴力若不加以制止和约束,将愈演愈烈,不仅在数量上增加,施暴的程度和手段也日趋加剧,严重侵害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利,影响了他们参与社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也直接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家庭暴力问题已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重视。
近年来,很多国家相继出台了防止家庭暴力法案。
2001年我国新颁布的《婚姻法》已把“禁止家庭暴力”作为重要条文载入其中,这意味着“家庭暴力”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作为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
禁止家庭暴力、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当前各国都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反家暴”也已成为警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反家暴”是法律赋予警察的职责和义务
一是从行政法规方面。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一)虐待家庭成员,被虐待人要求处理的;(二)遗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被扶养人的。
”《婚姻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
”“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
”“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
二是民事法规方面。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侵害妇女的合法权益,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或者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
三是从刑事方面。
《婚姻法》第四十五条中规定:“对重婚的,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
”因家暴可能涉及的主要罪名有:故意伤害罪、非法拘禁罪、侮辱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重婚罪、虐待罪、遗弃罪等。
三、当前警方在干预家暴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从警察个体看,还存在思想观念上的误区、立场态度上的问题、干预技巧上的缺失。
二是从公安整体工作看,还存在公安工作中的缺失、法律依据上的不足、公安教育中的缺失等问题。
三是家庭暴力“取证难”。
家庭暴力本身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特点,事后取证和处理有很大的难度。
原因是“家暴”主要发生在家庭内部、损伤多为较易恢复的软组织损伤、包括多种不同的形式,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虐待等,很多受害人具有怕丑的心理、恐惧的心理、自身不愿声张,缺乏收集证据的意识。
外界干预者的立场态度不正确,
认为“家暴”是家务事,具有隐秘性,公与私很难划分,不愿意配合警察取证。
四是实践中的常见问题,诸如过度依赖警方、埋怨指责警方、态度前后矛盾等。
四、警察介入“反家暴”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群众“反家暴”意识。
通过“反家暴”宣传、教育和培训,一是提高群众“反家暴”意识。
让群众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法规获得“家暴”救济,充分了解权利和救济途径收集、固定和保存证据-有关家庭暴力,依法要求公权力机关予以介入,收集、固定和保存证据,公权力机关不作为或乱作为的证据,寻求法律援助和专业人士帮助。
二是增强群众对警察的信任和理解。
让受害者或其它群众知道,为了更好地获得警方的帮助,应要做到以下几点:受害人要信任和理解警方,发生“家暴”时要及时报警,确保警察能迅速到场制暴,减小“家暴”危害。
对来现场处置的警察,要给予的大力配合支持,正常情况下,要相信警察会秉公办事,不会消极懈怠和徇私枉法,对警察确实难以办到的事情,要求宽容心态,而不能一味责备警察,因为警察也是人,不是神。
受害人要与警方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随时要将详细的真实情况告知警方,便于警察侦查破案,否则警察会误入歧途,影响案件侦破,不利于“家暴”处理。
一定要留下警察联系电话,便于和警察沟通联系以及紧急时向警察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