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理概况 PPT

中国地理概况 PPT

• 1.了解我国的疆域的范围和行政区划。
• 2.理解我国地形、地势、气候、河流特征以 及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状况。
• 3.理解我国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的基本特 征及地理分布特点。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 (3)②地地势最低,处于夏季西南风的背风坡, 盛行下沉气流,地形比较封闭,热量不易散 失。
• (4)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下降,农业生态恶化; 泥沙淤塞长江航道及中游湖泊,造成长江中 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增多。
• (5)降水丰富,河流流量较大;地形起伏较大, 河流有较大落差;峡谷众多,利于形成较好
• 13.(思维拓展题)根据甲、乙两幅图提供的信 息,完成下列各题。
• [解析] (1)根据题干对景观优势度的解释, 结合(b)图湿地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可判断出该 流域湿地的景观优势度呈上升趋势。
• (2)结合(a)图耕地、湿地面积变化判断流域的 自然景观(景观多样性和景观优势度)变化的主 要原因自然应该是人类活动。
• (3)明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 在联系,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①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 流 ②该地带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
伏旱天气,降水少 ③此时受台风影响较小 ④河流以冰雪融水为主,流量有限
• A.①②
B.②③
• C.③④
D.①④
• [解析] ①位于长江中游地区附近,夏季受副 热带高压控制,形成伏旱天气,同时受台风 影响小,降水少。
• (2010年北京东城模拟)读下图,回答9~11 题。
和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的变化。景观优势度
越高,表明组成景观各类型所占比例差异越
大,也即一种或几种少数景观类型占优势。
读“1954年~2005年浓江流域湿地景观变化
动态”图,回答下列问题。
• (1)从1954年到2005年,浓江流域湿地的( ) • A.景观优势度呈上升趋势 • B.景观优势度呈下降趋势 • C.景观多样性呈增加趋势 • D.各类湿地景观类型面积都变大
• [答案] 9.B 10.C 11.C
• 二、综合题 • 国某地等高线(单位:m)图
• 材料二 该地七月等温线(单位:℃)分布图
• (1)材料一图中甲地形是__________(地形区), 该地区典型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____。
• 5.四大盆地
• 利用经纬网突破中国主要地区形
• 1.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 2.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成因
• 我国雨带推移规律
• 我国的雨带推移直接受夏季风的影响。在 夏季风活动正常的年份,一年中的雨带推 移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 3.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 4.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9.图中①②处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分别 是( )
• A.地形、水源
B.水源、地形
• C.土壤、光照
D.热量、水源
• 10.图中②④所在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但地 理环境差异显著,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
是( )
• A.水源
B.海陆位置
• C.地形
D.土壤
• [解析] ①处是河套平原,该地降水较少,农 业发展主要靠黄河水的灌溉,②处是青藏高 原,农业以畜牧业为主;④地位于四川盆地, 地形地势因素是其形成和②地地理环境差异 的主要因素;③地是横断山区,和东北林区 相比,纬度低,降水较多,相对高差更大, 树种更为丰富。
• 第(3)题,②地气温最高,说明其地势最低; 同时等温线闭合,说明该地应该是盆地地形, 则热量不易散失而气温较高;再结合该地西 南地势较高,此处地势低可判断该地处在西
• 第(4)题,四川盆地南部是山地地形以及云贵 高原,由于降水量大、地壳活动频繁、植被 破坏而易发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直接造成 表层土壤的流失而使肥力下降,影响农业生 产;同时流失的泥土流到河湖,会淤积河道 和减小湖泊面积;使洪涝灾害加剧。
• [解析] 第(1)题,甲地大致经度为104°E~ 108°E之间,纬度在30°N附近,应该是我国的 四川盆地;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 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第(2)题,从图中看出两地之间等温线呈南北 走向且气温由东向西递减。直接原因是受山 地影响,此处山脉走向大致为南北方向,越 往西地势越高,故气温越低。
• (2)材料二图中①与③之间等温线的分布特点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结合材料一,从地形地势对气温的影响角
度简要分析材料二图中②地气温最高的原因。
• (4) 材 料 一 图 中 104°E ~ 108°E 与 28°N ~ 32°N 范 围 内 的 生 态 环 境 问 题 主 要 表 现 为
• (1)写出甲图中河流BC段和CD段的走向,并 分析河流泥沙含量大的原因。
• (2)甲图中,A城市所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冬 小麦和商品棉生产基地,说明其形成的自然 条件。
• (3)写出经过A城市的铁路干线名称。 • (4)结合乙图,简述1~9月份该地区农业生产
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自然灾害,并说明理 由。
• 第(5)题,此处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 丰富而河流流量大;同时地形起伏较大,河 流落差大;这两项条件使该地水能资源丰富。 同时该地峡谷较多,易找到优良的水库坝址。
• [答案] (1)四川盆地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2)等温线大致呈南北走向,气温由东向西递 减 山脉呈南北走向,地势由东向西增高
• 5.我国冬季比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偏冷的主要 原因之一是( )
• A.受副极地低气压的控制
• B.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南下
• C.东部沿海受到海流影响
• D.太阳高度小,日照时间短
• [解析] 我国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 与强大亚洲高压使寒冷气流从西伯利亚频繁 南下有关。
• [答案] B
• 6.下列各组城市中,适合于冬季避寒旅游的 是( )
• (1)图解干湿地区与农牧业生产关系
• (2)用图示记忆法记忆我国气候类型
• 比较长江、黄河、珠江流域特征及其开发 利用与治理
长江水系简图
黄河水系简图
珠江水系简图
• 河流的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分析方法
• 图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
• 我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1)东部 季风区雨热同期,发展农业条件整体良好; (2)北方适宜发展旱田农业,但常受春旱的影 响;(3)南方用水充足,适宜发展水田农业, 但也受伏旱天气影响;(4)西北内陆干旱少雨, 但可利用冰雪融水发展绿洲农业;(5)青藏高 原则可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如下图 所示:
• A.辽宁、江苏、湖北、贵州
• B.贵州、湖北、江苏、辽宁
• C.江苏、辽宁、贵州、湖北
• D.湖北、江苏、辽宁、贵州
• [解析] 选项中四个省区比较,江苏最发达, 因此迁入指数高,因此②是江苏;贵州位于 贫困的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因 此④是贵州;辽宁与湖北相比,辽宁位于东 部环渤海工业地带,因此比湖北发达,老年 人口比重较大,人口迁入指数稍高,所以① 是辽宁,③是湖北。
• [答案] (1)A (2)B (3)D
• 一、单项选择题
• 1.(2010年湛江一模)近年A、B两国加强资源 跨区域调配,据下图判断所调配的资源可能 是( )
• [解析] 根据图形与经纬线分布可知A、B两 国分别为俄罗斯和中国,结合两国资源情况 及联系中俄石油合作时事热点,可得出正确 答案为C。
• (2)近20年来,影响浓江流域景观多样性和景 观优势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温变暖
B.人类开垦
• C.降水增多
D.地壳抬升
• (3)图表中浓江流域的某些变化还会影响到生
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土的保持和经济的持续
发展。这充分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 A.差异性
B.多样性
• C.共同性
D.整体性
• 1.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 2.我国的三大工业地带
• 1.南北铁路干线(五纵)
• 2.东西铁路干线
• 绘制中国铁路网简图记忆主要铁路线

(2010年揭阳一模)浓江流域,位于黑龙
江省三江平原内,学者对其湿地景观的多样
性、景观优势度等方面的变化动态进行了研
究。景观多样性的大小反映景观类型的多少
• 4 . (2010 年 广 州 一 模 ) 下 图 中 X 地 最 可 能 是 ()
• A.秦岭
B.太行山
• C.祁连山
D.天山
• [解析] 由地势、降水、径流等因素判断,X
• (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卷)在我国,随着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冬季避寒旅游逐渐流行起来。 据研究,一月平均气温一般在10℃到22℃之 间的地区,适合于作冬季避寒旅游的目的地。 回答5~6题。
• 7.对图甲所示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正 确的是( )
• A.水量小,水能贫乏
• B.有很长的封冻期及凌汛现象
• C.多曲流、有冰期
• D.多支流、水量大
• [解析] 该地区为南方低山丘陵区,流量大, 水能丰富,河流流经地区为夏热冬暖、降水 丰富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 [答案] D
• 8.图乙中①地区夏季河流径流量占全年百分 比较小的原因是( )
• 2.我国的邻国
• 3.我国的七大行政区划分
• 用歌诀记忆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 西北蒙回维,东北满族乡; • 西南苗彝壮,土家藏族广。
• 1.地势三级阶梯界线及特征
• 2.具有界线意义的山脉 • (1)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 (2)东西走向的山脉
• 3.四大高原
• 4.三大平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