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猪场建设的一般要求

猪场建设的一般要求

猪场建设的一般要求地址要选择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无高大建筑物遮蔽处。

坐北向南,或稍偏东南,不超过15度,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用电方便,远离主要公路干线,远离城镇和居民住区,远离畜禽屠宰加工场,下风向、便于防疫。

猪场建设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通风良好、地下水位低、给排水方便、安静的地方,也可利用老猪场改造。

猪场的大小,应根据养猪的数量而定,以每头猪占0.8至1平方米地面为宜。

三个阶段猪只指的是哺乳母猪,育肥猪和保育猪。

由于他们所处的生理状态不一样,对栏舍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哺乳母猪栏现有栏舍设计与动物福利的矛盾。

在高度密集饲养的工厂化养猪中,妊娠哺乳母猪栏的设计存在着矛盾。

一方面集约化猪场为了提高栏舍利用率,防止母猪间因打架、咬斗、挤撞、强弱争食等引起胚胎死亡或流产,便于观察母猪发情和及时进行配种,同时也为了避免母猪踩压新生仔猪等原因,在妊娠期和哺乳期都采用定位栏限制饲养。

另一方面,将母猪关在狭窄的单体栏里,无疑给母猪带来许多行为学和其他方面的问题。

母猪在单位栏里的"禁锢"式饲养,明显减少了行为姿态,没有机会实现挖掘、搜寻和做窝等行为,运动量大大减少,使母猪处于枯燥乏味的环境中,从而导致母猪分娩时间延长、难产、消化不良和断奶后母猪发情效果差。

经过长期考察和比较,活动式母猪定位栏设计较合理。

哺乳母猪定位栏的右侧隔栏是可以移动的,当母猪泌乳1星期左右,就将右边隔栏移走,等下一只待分娩母猪进入此栏时,把移走的一边隔栏重新安装即可。

实践证明,这种定位栏设计可完全克服前面所述的矛盾,且操作非常简单。

7-10天后,仔猪体质已强壮,活动敏捷,即使右侧隔栏移走也可完全避免被母猪踩压的可能,且不影响母猪泌乳。

右边隔栏移走后,母猪的活动空间增大,在接下去10-20天的哺乳期内相对提高了基础代谢,可避免母猪发情异常。

同时为母猪提供了运动机会,避免被"禁锢"和胁迫式的饲养,充分体现了善待动物和动物福利的理念。

右边隔栏移去后的定位栏,由于没有了右边隔栏,给栏舍的清洗消毒工作带来更大的方便,有利于动物保健。

生长育成猪栏饲养员与猪只间的矛盾长期以来存在,国内外有关专家对猪舍内温度、湿度、密度、通风等因素对生长肥育猪的影响已研究得非常透彻,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但很少有人注意饲养人员进猪舍操作时人与猪之间所产生的矛盾。

虽然养猪业在不断往前发展,但生长育成猪栏的设计却大同小异,国内外都沿用同一模式。

在这种模式里,当饲养员进猪栏清扫时,栏内的猪就会一哄而上,咬扫把、咬饲养员的裤腿作为玩耍,而此时饲养员就停下来大声诉骂,甚至踢打这些“不听话”的猪。

这种场面在每个猪场都能经常看到,这不仅影响了饲养员的工作效益,同时也影响了猪采食和休息,而且饲养员对猪的漫骂和踢打会使猪处于惧怕、应激状态,不利于动物福利。

便捷式生长育成猪栏设计通过多年摸索,认为将模式改成饲养员通过猪舍两侧通道喂饲料效果较好。

这种模式有2个突出优点。

第一,饲养员工作效率高,完全不受猪只干扰,还可把粪车直接带进粪便区,而原来的模式,饲养员必须把未从漏缝地板中漏掉的猪粪铲到外面的粪车上。

同样打扫1幢猪舍(以12个猪圈计)2种模式相比至少可节约1小时,这样大规模猪场在劳动力成本上可节约一大笔开支。

第二,猪采食、休息等不受饲养员影响,也不会被饲养员漫骂和踢打,减少应激,更有利于动物福利。

当然这种模式需要饲养员对猪进行细心的调教,保证每只猪都在粪便区排便。

虽然饮水区已安装在排便区以诱导猪在该区排便,但还是需要饲养员花更多的时间去调教。

保育猪栏以往在保育猪(断奶猪)栏舍的设计上,为考虑生产效益往往侧重于保温,而忽视动物福利。

其实,仔猪有爱嬉闹、喜用吻突摆弄物体和掘地的行为习惯,虽然有的经营者在栏里放一些橡皮球、砖块、铁链等物来满足保育猪的生理需求,但效果不理想。

猪栏的新设计是在休息区上方0.8米左右处,设置一横杆,杆上设一些挂钩,挂一些会发出声音的"玩具"(经消毒处理后内放小石子的易拉罐),以满足仔猪嬉闹、玩耍的行为特性,使仔猪在新的环境中不紧张、不枯燥,也有利于分散仔猪注意力,避免由于并群而引起的咬耳、咬尾及打架争斗。

显然这种方法远比那些在空气中喷洒气味剂来干扰仔猪嗅觉以达到"和平"的方法要文明得多,这种方法更善待动物和体现动物福利。

一忌选址不当。

猪场场址的选择,宜离公路100米以外,应远离村庄和畜产品加工厂,来往行人要少,要在住房的下风向,地势高燥、避风向阳、土质坚实、渗水性强、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水源清洁、取水方便的地方。

二忌猪舍位置设计不佳。

安排猪舍时要考虑猪群生产需要.公猪舍应建在猪场的上风区,既与母猪舍相邻,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哺乳母猪舍、妊娠母猪舍、育成猪舍、后备猪舍要建在距离猪场大门口稍近一些的地方,以便于运输。

三忌猪舍密度过大。

有些养猪户为了节省土地、减少投入,猪舍简陋、密集,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布局,致使猪的饲养密度较大,易造成环境污染及猪群间相互感染疾病。

猪舍之间的距离至少8米以上,中间可种植果树、林木夏季遮荫。

四忌建筑模式单一。

母猪舍、公猪舍、肥猪舍模式都有各自的具体要求,不能都建一个样。

比如,母猪舍需设护仔间,而其它猪舍就不需要.公猪舍墙壁需坚固些,围墙需高些等。

所以,养什么猪,就要建什么猪舍。

五忌建猪舍无窗户(或窗户太小)。

有的猪场猪舍一个窗户也没有,有的虽有窗户,但窗户太小、太少,夏天不利舍内通风降温。

一般情况下,能养10头育肥猪的猪舍,后墙需留60~70厘米的窗户4个。

六忌粪便污水乱排。

猪舍外无粪池,一是收集粪尿难,肥料易流失,肥力会降低;二是会影响猪舍清洁卫生.猪舍内污水沟应有足够的坡度,以利于污水顺利流出舍内;污水的流出顺序应遵循就近原则,不要让污水在场内绕圈.猪舍外必须建造沤粪池或沼气池;沤粪池(或沼气池)大小,可根据养猪的规模大小而定。

七忌缮瓦多缮草少。

农村猪场猪舍屋顶都是缮瓦多,缮草少。

这样做一是瓦比草贵,加大了养猪成本;二是冬防寒瓦不如草好,缮瓦夏热冬冷,缮草冬暖夏凉。

八忌饲槽规格不当。

饲槽一般要依墙而建,槽底应呈"U"形,饲槽大小应根据猪的种类和猪的数量多少而定。

九忌舍内无水槽。

缺少清洁饮水会影响猪的生长发育。

所以,猪舍内必须设置水槽或者自动饮水器。

十忌舍小围墙矮。

猪舍太低不利于空气流通,猪舍的运动场围墙若太矮小,猪会轻易地越墙外逃,给管理带来麻烦。

一般猪舍后墙高宜为1.8米左右,围墙高宜在1.3米左右。

猪场建造和猪场选址原则术语净道:猪群周转、饲养员行走、场内运送饲料的专用道路。

污道:粪便等废弃物、外销猪出场的道路。

猪场废弃物:主要包括猪粪、尿、污水、病死猪、过期兽药、残余疫苗和疫苗瓶。

全进全出制:同一猪舍单元只饲养同一批次的猪,同批进、出的管理制度。

第一节无公害猪场选址原则一、不同环境因素对养猪生产的影响1、光照:仔猪:光照显著影响猪(特别是仔猪)的免疫功能和机体物质代谢。

延长光照时间或提高光照强度,提高免疫力,增强仔猪消化机能,促进食欲,提高仔猪增重速度与成活率。

生长肥育猪:光照有一定影响,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可增进猪的健康,提高猪的抵抗力;但提高光照强度也增加猪的活动时间,减少休息睡眠时间。

猪性成熟的影响:较长光照时间可促进性腺系统发育,性成熟较早;短光照,特别是持续黑暗,抑制性系统发育,性成熟延迟;光照强度的变化对猪性成熟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并且要达到一定的阈值;而在开放猪舍饲养的猪性成熟显著早于封闭舍内饲养的猪。

由此推测是因封闭舍光照强度不足的缘故。

建议后备猪的光照时间不应少于l2h。

母猪:在配种前及妊娠期延长光照时间,能促进母猪雌二醇及孕酮的分泌,增强卵巢和子宫机能,有利于受胎和胚胎发育,提高受胎率,减少妊娠期胚胎死亡,增加产仔数(表3);光照强度对母猪繁殖性能也有明显影响。

饲养在黑暗和光线不足条件下的母猪,卵巢重量降低,受胎率明显下降;光照时间的变化对母猪的繁殖机能也有着重要影响。

2、猪舍温度气温是影响猪健康和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它通常与气湿、气流、辐射等共同作用于猪体,产生综合作用3、猪舍中的有害气体:NH3、H2S、CO、CH4、CO2、粪臭素等氨(NH3):结膜炎、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氨还可通过肺泡进入血液,引起呼吸和血管中枢兴奋;氨浓度高时可直接刺激机体组织,使组织溶解、坏死;还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麻痹、中毒性肝病和心肌损伤等;硫化氢(H2S):易溶解在猪呼吸道黏膜和眼结膜上,并与钠离子结合成硫化钠,对黏膜产生强烈刺激,使黏膜充血、水肿,引起结膜炎、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表现流泪,角膜混浊,畏光,咳嗽等症状;硫化氢还可通过肺泡进入血液,氧化成硫酸盐等而影响细胞内代谢。

4、猪舍空气中的灰尘:猪舍内空气中的微粒主要包括尘土、皮屑、饲料、垫草及粪便、粉粒等5、猪舍气流6、猪舍空气中的微生物二、猪场选址原则①节约用地,并为进一步发展留有余地;②禁止在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古建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畜禽疫病多发区和环境公害污染严重地区建场;③场址用地应符合当地城镇发展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和相关法规;④场址应选择在城镇居民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避免气味、废水及粪肥堆置而影响居民区;⑤应尽量靠近饲料供应和商品销售地区,并且交通便利、水电供应可靠;⑥选址还应注意各地小气候特点,趋利避害;⑦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应避开城市、厂矿、医院、交通要道等污染源;⑧不得在基地及基地水源附近倾倒、堆放、处理固体废弃物和排放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有毒废液、含病原体废水;⑨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应当建立在无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地点;⑩产地环境必须经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灌溉水(畜禽饮用、加工用水)、土壤、大气等符合国家无公害养殖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产地周围3-10公里以内没有污染企业;三、场址选择①地势地形地势应高燥,地下水应在2米以下,地势应避风向阳;猪场不宜建于山坳和谷地以防止在猪场上空形成空气涡流,地形要开阔整齐,有足够的面积,一般按可繁殖母猪每头40~50平方米、商品猪3~4平方米考虑。

地面应平坦而稍有缓坡,以利排水,一般坡度在 1%~3%为宜,最大不超过25%。

②土质要求土壤透气透水性强,吸湿性和导热性小,质地均匀,抗压性强,且未受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沙土透气透水性强,吸湿性小,但导热性强,易增温和降温,对猪不利;粘土透气透水性弱,吸湿性强,抗压性低不利于建筑物的稳固,导热性小;沙壤土兼具沙土和粘土的优点,是理想的建场土壤。

但不必苛求。

③水源水质猪场水源要求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取用和进行卫生防护。

水源水量必须能满足场内生活用水、猪只饮用及饲养管理用水(如清洗调制饲料、冲洗猪舍、清洗机具、用具等)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