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围棋的人生哲理与时代精神作者:余翰卿来源:《体育时空》2011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G89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8-000-03摘要围棋作为一种思维性体育,以其独特的个性与魅力,鹤立鸡群,体现出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时代精神,给人以深刻而广泛的启迪。
本文从竞争特点入手,对人的全局观、思维、作风、内涵修养、生存技巧诸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
关键词围棋人生哲理时代精神人们在紧张的、特别是脑力方面的劳作之后,易过早衰老,减少寿命。
这在一些调查科学家早逝现象的报告中得到了证明[1]。
如果这些精英们能科学地把握好劳逸结合,延长生命,或许会取得更大成功,给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曾有人比喻说:人就象一台开动的机器,耗尽能量就会停止运动,这是有道理的。
故人需要一定的保养,一松一紧,一张一弛,辩证法也。
适度的休息,还可以提高劳动效率。
然而如何处理好“八小时之外”?则可根据各自兴趣,各取所需。
有的逛街,有的聊天,有的打球运动,有的唱歌跳舞……爱因斯坦爱拉小提琴,陈毅迷上围棋,邓小平则好桥牌。
在我们教育这块土地上,“棋类项目进校园,是近年来棋界力推的大事”,北大清华开设的棋类选修课报道中就称其是“极大地推动了大学校园里的棋文化热。
[2]”不过,笔者认为,在众多的娱乐活动中,围棋不仅是一种高雅的益智运动,而且意味更深远。
下面就围棋的时代气息和其蕴涵的人生哲理,扼撮其要,略而述之。
一、围棋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里,竞争成了其主旋律,而在众多的娱乐活动中,最与这一时代特点相吻合的要数围棋了。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可从以下几点来认识:首先,从竞争的前提条件看,围棋是最具备的。
竞争是人们免不了要面临的现代社会重大课题,但都希望能在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简称“三公”)的前提下进行。
所谓公平,就是合情合理、不徇私、不偏袒、没有高低上下之分,与公正相近相似,故我们表述时往往将公平公正二者合在一起;公开,更好理解了:面对大家,让人看的清楚明白,没有任何隐蔽。
虽然现实社会中没有绝对的事物,完全做到“三公”是困难的。
但从人们的心理角度来说,对“三公”的原则充满着期待,失去“三公”的竞争是没有意义的。
有人说过“公正是最大的动力[3]”。
“三公”作为竞争的前提条件、动力源泉以及原则,它在围棋中的体现比任何其他娱乐都充分得多。
且不说扑克、麻将、军棋之类暗箱操作的娱乐无法比拟,就是那些公开的体育项目,也远远不如。
我们拿同为国粹的两大棋类——象棋和围棋来作比较。
二者就公开性而言是一致的,但在公平公正方面,象棋的缺陷就暴露出来了。
先说双方棋子本身。
象棋各有分工,作用有大有小,象车马炮就比兵卒作用大,将帅虽然没什么作用,却处在一个中心地位,很不公。
而围棋是所有棋子一律平等,作用也没有大小之分,只有对弈双方的黑白之别。
再看开局,象棋是谁先走子谁占便宜。
围棋可不同,按规定执黑先下,但黑方并未因此占便宜。
原因何在?因为按围棋内部规则,先下者要贴目(原来是5目半,新规定6目半),目的就是要对先下的一方优势进行平衡,以体现其公正性,象棋却没有补救措施。
(顺便说一句,在这一点上虽然篮球比较特殊,没有先后发球之分,但裁判过程中,却会经常出现人为或技术上的不公正现象。
)其次,从竞争的手段方法看,围棋是最合理、最全面的。
竞争毕竟是一种残酷的现实,这是竞争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一旦有竞争,就免不了会出现高低上下之分、成功失败之别。
而参与竞争的各方,谁也不会甘心处于低下,总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迫使竞争者使出浑身解数,采取各种可行方法,来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
因此只要不是违规的、即使带有残忍性的一些手段,都可以用上。
两棋在这点上有共性。
都以围剿搏杀对方作为重要的手段。
象棋不但如此,还不顾一切牺牲地冲向对方“皇巢”,砍杀“统帅”,可谓残忍至极,它反映了古代军事战争的实际,体现了两军对峙、先捉主将,以便迅速获胜的战略战术。
集中全力拿下将帅,正是象棋竟技的最大特性。
这种特性固然具有吸引力,使不少人成了棋迷。
但这种只讲残酷斗争,不讲和平共处的竞争手段,其方法是片面的。
竞争还应该有不伤对方的温和一面,围棋就能做到这一点。
它可以从头到尾不损伤对方一个子,而将完成全盘的对弈。
追剿博杀、消灭对方有生力量,固然是其手段之一,但并不主要。
它的中心任务还是在“围”字上下工夫,即如何围占更多地盘。
因为它的输赢决定于“地盘”上“目”的数量,而不是论“吃掉”对方多少“子”。
这点是军棋、象棋都做不到的。
这就反映了社会竞争的另一面——即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以此达到双赢。
奇异的是,围棋这个特点,却丝毫不会减弱其竞争的激烈性。
其三,从竞争的过程特点看,围棋最完善最相符。
归纳所有的娱乐竞技过程,不外乎如下三种趋势:一是双方实力不断削弱,甚至失去所有力量,如军棋、象棋、扑克等;二是各方保持不增不减的原有状态,如麻将等;三是双方不断增强实力,围棋属之。
上述三种情况,哪一种与社会竞争过程最相符?显然是第三种。
竞争是残酷的,常常让人一不小心,就陷入垮台、失败的危险境地;竞争也是幸福的,它又是个不断丰富内涵、提高能力、增强实力的过程,充满着挑战性。
史玉柱的起落人生就是一个有力说明。
围棋正与此吻合。
下过围棋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既会出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此时此刻让你后悔莫及;但也会出现“一步卓越、力挽狂澜”的局面,这又会让你喜悦不已。
整个过程真可谓“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呀!且越到后来越是如此。
另外,围棋又是越下越内容充实、盘面丰满、双方不断增强实力的过程。
而其他娱乐都难及或不能达到这样一点。
象棋是越走越少,越到后来越显得“残缺不全”,“孤苦伶仃”。
扑克是越打越少,力量便随之逐步缩减,直到最后“衰竭”。
麻将虽然不减,但也不增,它除了竞争力度不大,与竞争具有发展性过程的特点也不相一致。
其四,从竞争的目的结果来看,围棋表现是最完美的。
我们知道,竞争的的目是为了胜过对方、超越对方,而不是彻底打败对方。
完美的结果有两种:一是分胜负,二是双赢(棋类称平局或和棋),表现着双重性的特点。
象扑克、麻将之类,就只有胜败之分,不仅显得单一,而且走向绝对化,要么胜利(赢),要么失败(输),它们都不具备竞争的上述结果要求。
象棋虽然胜负与平局二者兼之,但仍没有围棋表现完美。
象棋的和局都是在双方无力战胜对方的情况下“被动”出现的,盘面上还能看出强弱态势,可其寥寥数子的情景,让人悲凉。
围棋则不同,不但二者兼有,其平局的结果也是丰满的、完美的,盘上布满了双方体现实力的棋子,显得琳琅满目,在“计子”之前,让运动员双方憧憬在美妙的胜利在望的自我陶醉之中,最终为自己的“不败”而自豪,充分体现了竞争的乐趣。
二、围棋可培养人的全局观所谓“全局观”,就是顾大局识大体,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看待问题的观点全面周到。
这也是我们崇尚的中国优良传统道德观念之一。
象棋里有句话叫“丢卒保车”,就是反映全局观的。
但象棋走到后面进入残局阶段,全局感便减弱。
围棋则不同,越到后面越体现全局观的重要性。
在围棋对弈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乙方吃掉甲方某些子之后,结果还是甲方赢了。
这是为什么?稍作思考便会明白,那是乙方贪图小便宜、忽视全局造成的。
而胜方正是着眼于全局获得的结果。
因为围棋不是以吃子多少为胜者,而是以所占地盘子位的多少为胜者。
有的为了换取广阔地盘,故意用些小损失迷惑对方,把对方主力拖住,这里就反映了一个全局观的问题。
围棋这种重视全局观程度在对弈中不断增强的特点和我们人生又是何其相似哦!谁的全局观强,谁就能把握自己、把握社会,谁就能笑到最后、笑得最好。
社会上不正是有那么一些人,被短期的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贪图小利,结果失去更多嘛。
犯罪分子是如此,腐败分子也是如此,等到蹲监狱、上刑场,才醒悟过来,悔恨不已,但这为时已晚了。
前些年报纸上常常就腐败问题提起过的“59岁现象”,就是那些晚节不保的干部缺乏大局观而造成的。
三、围棋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内涵修养围棋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
可是,以前都是宫廷里、士大夫等上层人士的弈嬉,如今是“旧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了广泛的、群众性的一种娱乐。
但其高雅的品质并不会因此而下降或改变。
其宏大的规模、复杂的局势、无穷的变化、漫长的对弈过程,都曾经使得一些想学围棋但性情急躁、缺乏耐力的人望而却步。
围棋需要凝神静思,沉着稳定,那种心情不稳、情绪烦乱的人是下不好围棋的。
应该说这是绝大多数围棋爱好者都能体会得到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围棋的竞赛,实质上是耐力的竞赛、涵养的体现。
围棋体坛上有个忌讳叫“随手子”,它的出现往往是心情浮躁、缺乏冷静而造成的。
所以要想提高棋艺水平,就得养成平心静气,不骄不躁,有高尚情操,有内涵有修养的品行以及踏踏实实的作风。
“在围棋对弈中,往往表现出棋手的性格和品质修养,因而对棋手应该要求有高尚的道德,从而在棋坛上形成良好的风气。
另一方面,围棋也有陶冶性情、改造灵魂的作用。
伦理学的研究将有助于通过改善棋品来改善人品,进而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提高民族的道德水平。
[4]”四、围棋可以锻炼意志、培养毅力围棋虽然没有球类那种需要高强度体力,但对意志、毅力的锻炼培养却超过了球类。
打球累了,动作会本能地慢下来,下棋却不同,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它广阔、丰富、深邃的内涵,紧紧地抓住人们的思维和情绪,一下也无法放松。
大家都熟悉的棋圣聂卫平,赛时经常要输氧。
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还没有听说过球类或其他娱乐比赛要靠氧气来维持。
围棋比赛的时间规定是八小时,比任何比赛时间都长,而且都是单挑,全凭自己,不成在运气,没有奇遇,除了竞技,就靠意志、毅力。
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遇到不利时就会失去信心,在精神上就造成了失败的心理场所,而不能沉着应战,坚持到最后,失败便在所难免。
形势好时又会居功自傲,结果造成骄兵必败的下场。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围棋的竞赛,就是意志毅力的竞赛。
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毅力,临危不惧,即使有失误,有些时候也往往会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转败为胜,这绝不是一句虚话。
五、围棋能缜密人的思维、严谨人的作风我们知道,作风与思维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思维缜密的人,其作风是严谨的。
围棋为什么能缜密人的思维呢?这就要看其是否符合人的思维逻辑。
而人的思维逻辑又总是沿着这样一条轨迹进行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
为了便于理解说明,我们还是拿围棋与象棋的实例来作个对比。
围棋不但盘面开阔、点位多,且弈棋的方式也不同。
象棋是越走越少,围棋是越下越多,这就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盘面势态:一个不断简单,一个不断复杂,从而也就指引着人的思维沿续着两个不同方向发展:一个由复杂走向简单,一个则由简单走向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