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集体备课、作业布置、教材教法交流材料一、集体备课与教材教法: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1.更新观念。
教师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创新。
可以说,没有教师的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就不会有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
我们不仅要对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负责,更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负责。
教师如果真正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在备课上关注学生。
只有将新课程理念记在心上,教师们在备课中才能更好地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2.了解学生。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知己知彼,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预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预设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这样就能防止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
因此,备学生我们应该做到了解班级的基本情況、个性特征、学习基础、对教学方法的反应、个性品质、动态变化。
3.要确定好教学目标。
除了“双基”以外,还要注重:(1)每节课都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主要目标,比教学生掌握知识更为重要。
(2)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
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一定要着眼子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眺出“双基”目标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4.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一般的说,重点内容的主要特征一是应用广泛,二是与以后学习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
比如,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最直接的基础,又是解答应用题组成判断的重要概念。
无疑,它在全册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和作用,是全册教材中的重点。
在确定重点以后,又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我认为:其一,就课堂教学的总体而言,讲解上抓重点,作业上练重点,时间上保重点。
其二,就数学知识而言,一般中有重点,重点中有关键。
讲解时要善于抓住重点中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关键,讲时以此切入,以此引路,重点内容就可相对突出。
其三,就课堂教学的节奏而言,讲解重点内容时教师的语调要放慢些,教学节奏宜缓。
在这种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余地的教学节奏下,学生才可能听清重点,想明重点。
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有的体现了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的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差距等等。
这种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才能达到有效备课的最佳效果。
5.处理教材。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
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作用。
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6.选择合适的教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首先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再让学生量一量,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师采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7.教学需要反思,反思才能提高。
教师上课以后必须要进行反思。
课堂中教师是否教得轻松,学生是否学得愉快?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否都讨论透了?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率如何?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学生的哪些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哪些表现在教师的预料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的练习中,有哪些是属于基础题,有哪些是属于提高题?学生解答得怎样’如果这课再上一次,怎么修改教案能使课上得更精彩?等等。
课后反思,最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二、作业布置在新课堂观念下与之匹配的新作业观呈现给学生的应是开放的、整体的和多元的。
即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开放的内容,采用有效的策略,促进知识的整体优化。
(一)操作性作业——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涉及图形与几何的内容。
小学数学中几何知识的内容主要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大板块。
研究图形的位置、特征、公式计算等内容时常常需要做一些教具、学具来帮助学生理解。
可让学生亲手制作,通过亲身体验搭建起知识结构物化与内化的桥梁来促进知识的理解,这类作业又可细分为手工类、美工类和拼图类作业。
1.手工类的作业完成此类题目时,教师应适当地给学生一些有启发性的提示语,比如可选用哪些较方便的制作材料,大体的制作要求等。
如:在学习《角的认识》前,让学生动手制作角的模型,材料可以是牙签、小棒或硬纸条等,通过动手制作来体验角的特性2.美工类的作业例如,学习了方向和位置后,家庭作业就是:自行设计一张公园导游图,画出主要景点和景点间的线路。
结果,学生在上交的图中除完成老师规定的要求外还画上了便利店、洗手间等人性化设施。
由此,在完成过程中真实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拼图类的作业完成此类题目时,要求先动手拼一拼,再把拼后的作品粘贴在纸上或结合拼的过程在纸上用数学语言或符号描述出来,让过程性的知识留下痕迹。
例如,学习了图形的拼组后,家庭作业就是:请你按要求剪一剪,拼一拼,并把结果贴在纸上,写出发现的结论。
学生通过尝试,很清楚明了地发现了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数感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涉及量与计量的内容。
小学数学中量与计量的主要内容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和体积单位。
这些计量单位的进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量的认识又比较抽象,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认识相对比较贫乏,造成学生对量的观念的正确建立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教师光凭口头说教或大量练习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体会。
因此,我们需创造实践条件、提供实践途径,通过切身感受,来加强观念的认识。
在设计此类题时,要求教师自己应对这些量的观念有正确、清晰、完整的认识。
例如,学习了《克与千克》后,家庭作业就是:“掂一掂不同的实物,估一估,称一称等,感受1千克和1克的质量。
”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后,让学生绕着400米的操场走两圈半。
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自然而然地对知识有所体验,促进理解。
(三)调查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及其他内容中的一些小调查。
小学数学中统计课程的教学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统计观念与随机意识。
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了解知识形成的来胧去脉,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如: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后,家庭作业就是:让学生调查爸爸妈妈的身高和体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的标准体重。
并算出爸爸和妈妈的体重,与标准体重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四)查阅性作业——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之后的“你知道吗”,教材中在很多例题结束后都有一块这样的内容。
这些材料有介绍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有介绍社会常识、生活常识、自然知识方面的内容,有数学史话,或专门介绍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发展过程;有跨学科介绍最新研究成果的……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绍得比较简单。
因此,可抓住这块内容进一步研究。
通过上网查找或翻阅有关书籍,使学生更详细地认识了解和补充完善知识,从而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
(五)整理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每个单元结束后的“整理复习”。
在每一单元新授结束后都可用,尤其适合中高段学生。
这一板块的内容是重在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旨在形成清晰的脉络,从而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因此,可让学生先回顾所学知识,再用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刚开始训练时,只要求能清楚、准确、全面地整理出知识即可。
经过几次练习后,学生基础好的话,还可以针对梳理出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相应的举例,写出解题的提示、完整的解题过程和注意事项。
并自行出几道同类型的题目。
这样的话,学生其实就成了一个小小的编书者。
总之,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类型,设计多元的有效的练习是个长期的课题。
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认真研读课标精神,细心挖掘教材内容,设计开发出最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做”作业资源。
拉大作业的“长度”与“宽度”,让我们的学生在“做”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既能掌握学习和生活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学会创造,还要放远目光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生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享受多元作业的乐趣中发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