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有感周威《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是一本不太一样的书,全文没有所谓的理论和最佳实践,没有所谓的程序化表达,而是用非常朴素的语言陈述小米的生态与产品之道,像是在和老朋友在进行口语化交流。
虽有推销小米公司品牌和小米产品之嫌,但对于我等生态理论与实践均不沾的吃瓜群众来讲,还是有点收获。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商业的本质是效率商业的本质是什么?一般认为:商业的本质是赢,是追求盈利的过程。
而韦尔奇夫妇在《商业的本质》中提出,”商业归根结底是一项‘团队运动’,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商业是探求真实、建立互信的过程”;陈春花关于管理的三个效率则让人颇为信服,这也是我个人近期的重要收获(参见《管理的本质:从劳动生产率到组织效率、个人效率》)。
而《小米生态链战略笔记》一书进一步用商业的实践来辩证:小米模式的本质就是效率。
小米智能硬件生态链的模式是从效率出发。
并且是从整个价值链上来追求效率。
在供应链方面,选择与超一流供应商合作。
他们采购量巨大,采购成本更低;他们有先进的产品和技术,产品的良品率高;他们生产优化好,相对成本低,效率更高;他们信用度高,财务成本较低。
在产品方面,用刘德的话说:小米的产品标准极为严苛。
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越高、通用的功能性越强,则更具有先天的效率优势,更适合于大市场和大多数人。
小米的产品着眼于80%客户的80%的需求,在功能上做减法,直击客户核心痛点。
在渠道方面,大力去除中间环节,将层层代理砍掉,通过小米电商、小米之家售卖小米和米家产品,实现”产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与消费者直达。
产品流提升产品从仓库到消费者手中的效率,资金流提升资金从经销商/代理商回流到企业的效率,信息流则提升小米与消费者之前的信息交互效率……2.生态与产品在于实干刘德在序二的一句话让我留下深刻印象:”创业不需要瞻前顾后,权衡各种利益关系,制定所谓的三年、五年战略,只需要向着目标一路狂奔”.之前的我会对此类言论大为反感,但特定的经历过后发现,”行动”比”设计”更重要。
且《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也在大力推销此观点:生态链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只关注产品,不关注战略……战略是设计出来的吗?此类争论可能会持续下去,但在无法预知未来万物互联时代的当下,我更倾向于”实干”而非”设计”.特别地,商战是一场综合实力的战争,包括团队、品牌、产品、供应链、渠道、用户、资本、社会影响力等多个维度。
未来商业发展的态势到底是什么样,没有人能够准确判断。
反倒是通过大量生态企业的广泛布局未来有可能的点,实现生态的自我更新、淘汰、进化,这样至少能够保证企业的火种不灭!前段时间,几个做战略的朋友都在感叹企业战略职位之难做,让大家都看不到职业的希望。
有时候极端一点去想,除了BAT之类的企业有钱养战略闲人之外,一般企业可能根本就不需要常设战略专职职位,而是将战略与产品相结合,或者将战略与投融资相结合,让战略向产品端和资本端下沉,可能才是战略从业者的生存之道。
产品和投融资是实,与战略结合能够及时对战略进行反馈,而孤独的战略则是虚,讲太多企业会发虚。
3.生态的赋能与进化我们经常听到,要开放能力吸引众多企业参与到其所主导的生态系统中来,但开放什么?怎么吸引?以何为要素进行生态链接?小米分享了它的答案。
小米开放给生态企业的能力包括:产品定义+工业设计+品牌+供应链+渠道+品质+投融资,而维系小米与生态企业牢固关系的是资本和数据。
这些能力都是小米的优势领域:庞大的用户群、重组的资金支持、相对成熟的产品方法论、强大的供应链资源等。
而现在很多企业在大讲特讲能力输出,但输出何种能力一直尚未能自己分析清楚,特别是企业有哪些自身沉淀下来的、无双的能力。
小米将生态企业进行了分级。
小米的核心产品是手机、路由、盒子和电视,这是小米与其生态企业之间的楚河汉界。
手机是当下IOT的入口,路由是智能家居的连接器,盒子和电视则是未来智能家居的主战场,核心是智能家居的数据积累平台。
而生态企业则依附于核心,分为三个圈层。
第一个圈层是手机周边产品,比如耳机、小音箱、移动电源等。
第二个圈层是智能硬件,如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电饭煲、无人机、平衡车、机器人等。
第三个圈层是生活耗材,如毛巾、牙刷等。
臆测小米对于三个圈层的生态策略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上述提到的七个生态能力。
小米自喻竹林生态,以”投资+孵化”的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泛集团公司建设。
竹林的特点是单点突破快(专业的团队干专业的事情)、根系发达(小米资源开放)和自我新陈代谢(分享收益与良性竞争)。
但如何进行生态的自我进化?除了所谓的个励志的好姑娘。
她意志坚强,有敏锐的判断力;她个性独立,敢于大胆反抗权威和暴力;她整洁、机智、善良、忠贞、节制,但凡与好品质有关的词汇,几乎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赠与她。
然而,简爱不是一面等待贴满标签的公告板,她有血有灵有肉,有着常人一样的情感,尤其是有她自己不与世俗合流的爱情观。
出身的卑微并未掠夺她追求平等的爱的权利,宗教的胁迫也不能让她放弃世俗投身一个她所不爱的人。
简爱的行事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刚读过的《悉达多》,我觉得简爱是一个智者,她服从于自己的智慧和判断力,在爱情方面同样如此。
“他不看我一眼,就让我爱上了他。
”在坎坷颠簸的生活洪流里,简爱始终选择主动积极,因为她有健全的人格,倔强的性格,高尚的品格。
她,注定是出众的。
简爱童年和少年所经历的一切,成为她独自走上陌生人流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这笔财富可以支撑她,面对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变生不测。
有时为简爱感到委屈,命运似乎并不额外给予她更多的关照,不顾她的孤苦伶仃、长相一般、瘦弱单薄,反倒置她于一个险恶的成长环境,狠心的至死都不愿与她和解的监护人。
即便找到了真爱,却又被无常的命运戏弄了,她不愿违背自己的原则去做一个情妇,哪怕她真的爱他。
年龄上的差距,身份上的不对等,出身的悬殊,在简爱眼里都可弃之不顾,她爱的是一个与自己平等的灵魂,在爱面前,本来就不存在任何障碍,只要两心相悦。
从简爱那里,我看到的是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
她的爱情故事太曲折、艰涩,读者可以流着泪读,()但她绝不是含着泪在写。
她骨子里的那种刚强让人敬畏,同时也感到怜惜。
那么瘦弱的肩膀扛得住那么多不幸吗?“我们生来就要抗争,要忍耐”,简爱只以这样简洁的方式来回答命运给她的一切。
原本是个没有人愿意多看一眼的灰姑娘,通过自己的不屈和抗争,终于赢来了自己的爱情。
她欣赏的人理论上“漂亮、文雅、殷勤、有魅力”,但也明知自己配不上这些词汇。
可简爱并非一无所有一无是处,她的优越感,是她知道怎样“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经历。
”所以,她敢于跨越世俗平等而自信地站在他面前。
经历了那么多动荡的简爱比十年前那个青涩倔强的小姑娘更加深邃理智了。
再次回到那个断了手瞎了眼的他面前时,她已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有属于自己的世俗眼中的财富,她比以往更成熟更有智慧了,也更知道该怎样去守护心中这份爱。
她以主动出击的方式唤回这份看似沉寂的爱,其实她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她的意中人。
“我现在比以前更爱你了,因为现在我真的能帮助你。
”最动人的对话在此:“简是适合我的,我适合她吗?”“适合到我天性中最细微的纤维,先生。
”这让我想到了两句话,爱是彼此提携;茫茫人海,凭着灵魂相认。
读《简爱》有感1000字读《简爱》有感读《简爱》有感600字狼图腾读后感1000字(一)匆匆读了《狼图腾》,感觉《狼图腾》不仅是一部描写蒙古人和狼的小说,也是从另一个角度的认识自然,及自我认识。
通过描写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文化描写了狼性的优越和羊性的拙劣,这给了我深深的触动,与我的认识产生了很大偏差。
正如书中描写,狼性有种种闪光点,比如坚忍、执着、具有团队精神,例如书中写到狼群围捕黄羊的故事,坚持到羊群吃饱,经过一宿的睡觉膀胱内有大量尿液的合适时机,一举歼灭黄羊群,为开春时的幼狼留下生长的口粮;狼群残杀军马群的故事,坚持到起风雪的时候,将军马群赶到湿地、河中残忍的杀害;“飞狼”趁着夜色,通过叠罗汉的方式偷入羊圈,吃掉了大批羊等等。
这些故事都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如此坚韧、执着的团队应该得到赞扬。
但羊群就没有团队精神么?作者在赞美狼的团队精神的时候,写了这么一则小故事,说蒙古人养羊,不仅要有十分厉害的狗防守,而且举例还要在1700多只的羊群中养几十只大角山羊,这几十只大角山羊要担任领头羊的角色。
这个角色的羊是要带领羊群找草地,狼来了要报警有时还要参与战斗的羊。
这就说明羊这种动物也是有组织能力,能够服从组织安排,而且也能够勇于拼搏的。
这些品质也是团队所需的。
书中介绍草原上的各种生物通过捕食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食物链,这条链的一头是草,另一头是狼,二者是食物链的起始,对草原的生态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草原最重要的是草,没有了草,草原将失去它的作用和意义,并将成为荒漠戈壁。
而狼就是草原的保护者,他通过对其它食草动物的捕食而大大限制了草的敌人。
草原上的食草动物是繁多的,比如:鼠、旱獭、羊、牛、马等,并且都是以群为单位。
然而草原上的却没有其他肉食动物的,并且只有狼是群体活动的。
因此,保护草原的任务就落在了狼的身上。
不仅如此,书中还介绍自古以来狼还对草原游牧民族的性格和精神有着巨大影响。
草原人以放牧为生,狼是草原上最骁勇善战的动物,有速度,有武力,有组织,有智谋。
草原人在长期的与狼的斗智斗勇中,渐渐地从狼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并慢慢地磨炼出像狼一样强壮的体魄和顽强、勇猛、智慧的性格。
这就是草原人将狼作为民族精神图腾的主要原因。
狼不但让草原人明白了草原生态学的道理,也锻炼出草原人特有的民族性格。
因此,与其他民族相比,游牧民族虽然也打狼、杀狼,但最终却是爱狼、护狼,与狼为友,拜狼为师,而且从来不恨狼,不把狼赶尽杀绝,相反还将狼作为图腾来敬仰。
不像以我们农耕民族为首的其它民族,恨狼、骂狼、打狼、杀狼,不肯“与狼为舞”,最后也就导致了自己民族性格中的软弱麻木的缺陷,正是如此,历史上的南宋被小小的游牧民族打的山河破碎、改朝换代也就不足为奇了;而蒙古人成吉思汗当年率领他的英勇强悍的小民族用短短几年时间横扫欧亚大陆也就自有道理了。
可是,这些是真的么?生物链在没有人类的干预下,食物链是动态平衡的,维持着羊多后狼多,羊少后狼少的这样一个平衡,只不过是狼多起来后,在野生的食物少了之后就会袭击蒙古人养的牲畜,同时在牧民武器不发达的时候,对于在野生的羊也没有办法。
在草场一定的时候,牧民与野生的羊是有矛盾的,狼是草原上食物链上重要的一环,同时牧民也应该是草原食物链上重要的一环。
这就有了牧民偷黄羊的故事,也有了甩狼崽的故事。
之所以牧人恨狼、爱狼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